這幾年,總有些我們認識的青年朋友,離開都會移居鄉鎮,可能創業、可能繼承家業,展開新生活。離城歸鄉的青年,為鄉鎮帶來重生的希望,也為都市人創造了鄉村生活的美好想像。
日本在1990年代出現青年離城歸鄉現象,媒體創造了新名詞,描述3種移居型態:從都市移往鄉村的「I-TURN」、從鄉村離家再返家的「U-TURN」,從鄉村離家入城、再移居另一個鄉村的「J-TURN」。2015年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以政策支持青年歸鄉,為人口減少、產業蕭條、社會結構瓦解的鄉村創造生機。
1990年代的青年離城歸鄉潮
台灣在2019年推出「地方創生」政策,同樣支持青年返鄉;但1990年代興起的地方文史復興運動、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曾經號召了一批青年離城歸鄉。
任職媒體的謝敏政,1994年帶著太太離開台北、回到家鄉嘉義縣東石鄉,成立「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1996年,「船仔頭的呼喚」全國文藝季活動躍上媒體,成為社造的著名案例。雲林人廖嘉展1993年離開台北、出任嘉義縣新港鄉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後來出版《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記錄他在新港的工作。1996年廖嘉展和太太顏新珠再移居埔里,創辦「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展開大埔里社區20多年的社造故事。
建築師黃聲遠是另一種離城歸鄉的典型。1993年自美國深造歸來,在宜蘭創辦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此後大部分建築作品都在宜蘭。他的夫人、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喜歡居住宜蘭的生活,30年前從台北移居宜蘭、任職宜蘭文化中心,成為國際童玩藝術節成功創辦的主要執行者。
千禧世代的工作與生活選擇
1990年代參與社區營造的主力,還是社區中壯年。2000年以後,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等政策推出,開始引導青年回鄉創業。
何培鈞被1棟山間老屋吸引而移居竹山,創辦「天空的院子」民宿,成為竹山地方發展的轉捩點。學電影創作的陳鵬文,2012年回到苗栗創辦「老家藝文生活空間」,結合咖啡、展覽和教育活動,吸引青年聚集、思考和投入地方發展。鹿港青年張敬業2010年集結鹿港青年組成「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創辦鹿港今秋藝術節,在古鎮拓展出多種創經營模式。
電影《海角七號》裡的阿嘉,不爽都市生活而返回恆春生活。更多的真實情形是,青年為了照顧長輩或接手家族事業,放棄都市安穩生活回到鄉里。創辦「穀稻秋聲」藝術節的鍾雨恩,接手爸爸的有機米產銷班回到富里鄉,和當地青年組成「富里983」社群,推動社區藝術和文化發展。林廷瑀放棄設計師工作,2017年從台北回到鹿野鄉,創立品牌「女兒不懂茶」賣父親種的好茶;原本打算賣地退休的父親,為了女兒繼續種茶,並在農舍開闢品茶空間。林峻丞為了爺爺的肥皂工廠,放棄演藝工作返回三峽;成功轉型肥皂工廠之後,他為當地青年和遊客創辦「甘樂文創」藝文空間,並且從照顧中輟生開始,發展出社區協力的學習和產業組織。
網路世代嫻熟社群串聯與平台工具,加上創新的金融機制例如群眾募資,展現出積極的能動性。他們的就業和生活選擇,穩定收入或繁華生活不再是唯一目標,往往因為情感和價值的召喚而離城歸鄉。中央政府青年署、水保局或地方政府例如屏東縣、台東縣、高雄市,近年推出支持青年回鄉就業和創業的計畫,順勢為青年返鄉創造機會。
10多年前,陳人鼎聽說家鄉、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將有一起大型開發案。他告訴村民不要賣地,留下土地、才能再創價值;後來土地保住了,如何創造價值?人鼎回鄉和村民一起創業,歷經失敗最後種植香草成功,成立「小村遠遠」品牌,藉由多項政府計畫的支持,貧窮山谷正在轉變成為美麗的香草盆地。

歸鄉安居如何可能?
離城歸鄉並不容易。首先,長輩抱持「待在鄉下沒有出息」的成見,即使渴望天倫,卻反對子女從都市返鄉。其次,很多青年回鄉後,才意識到自己缺乏鄉村生活能力,必須重新學習各種技能。第三,融入社區不易。許多青年菁英懷著奉獻的熱情返家,卻無法得到長輩掌握的社會系統和資源支持,最後無功而返。第四,寂寞。鄉村缺乏文化娛樂,沒有相似背景的朋友,歸鄉青年必須獨自面對單調生活。至於其他如購物、就醫、子女就學等問題,各地困難程度不同,歸鄉者也各自有不同的適應。
離城歸鄉者的順利移居條件,首先要有伴;家人、愛人或朋友的支持,都能夠協助返鄉者穩定融入生活。其次必須找到商業模式,不論接手家業或發展專長,都需要收入以維持生計。第三是跨世代和解,青年應該了解長輩對於社區生活的期待,以及社會系統中複雜的關係糾結;透過跨世代對話、包容合作建立人際關係,青銀共創、攜手打造地方願景。
成長在網路世界的千禧世代,很容易連結同好、發起倡儀或運動;但他們同樣追求個人價值與終身志業,渴望與人連結、建立社群關係。離城歸鄉潮流尚不足影響台灣城鄉人口分布,但是,隨著更多年輕人選擇歸鄉安居,台灣鄉村的社會結構與產業經濟條件,將會產生明顯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