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跟移居不同。返鄉通常有家人支持,舊態等待復萌,一切重新;移居則是到一地打造新家,新闢陌土,沒有舊雨只有新知,一面如舊。
當大家談到生活舒適,很多時候仍先以「去台北快不快」作衡量標準,站在國境之南大喊「我去他媽的台北」搭高鐵衝回台北速度快到下車都還來得及聽到回音,一路確認限動幾條回覆幾顆愛心。最終,整座島都成了台北的延伸,台北市以外都叫「偏」,台灣島以外都叫「離」。
只要仍抱著從台北看台灣的心,任何移居返鄉建議參考就好。
TIP1、打破刻板印象
貼標籤方便理解溝通,但串流時代不斷刺激我們把標籤寫得更誇更狂更快更黏,閃瞬攝入聳動字句,下滑即刻入葬。
我們習慣戴上故事行銷的眼鏡看標籤上的關鍵字,比如講到花蓮大家愛說純樸,怎樣算是純樸?人是善良邪惡自私無私的複合體,絕對沒有哪裡的人特別純樸這件事,更可能是因為雙方交流僅是一方消費一方服務,服務業做得好絕不能顯貪,得要顯得純樸,或者是你原本就帶著純樸標籤找人貼,貼下去覺得自己也純了起來。
如果要從短旅變成久居,先做好準備,發現原來眼前的人是人,不是標籤。
TIP2、創業心態
除了小心貼別人標籤,也要小心給自己貼的標籤,不要被原本的人設局限。
在花蓮認識一位同輩,大學移居台東都蘭,邊玩團邊學蓋錄音室,婚後移居花蓮壽豐。他說自己從小不服輸,每次都把任務扛下來再想辦法學,「有次客戶問我會不會做鐵花窗?我根本不會但還是理直氣壯說沒問題,再偷偷把對方給的酬勞拿去台南拜師。別人付錢給我上課,幹嘛不學?」就這樣,他最終學會了蓋房子需要的所有技術,幫自己一家四口蓋了超棒的家,還開了工程公司接案,也把老屋改建Live House自己當店長,偶爾手癢上場演幾首。
無論移居或返鄉,建立開放學習的Mindset很重要。
TIP3、謹慎投資
318至今兩次大選,傳統社群行銷明顯失效,各地藝文節慶美學疲憊,紅利已趨耗盡,但是,很少主辦方和經營者會跟大眾公布財報損益,也沒必要公布,網上只要活動美照就好。
這一年,花蓮市幾條觀光鬧街每月去逛都似初見,新舊轉讓,創業原就存活不易,疫情只是加速更迭,早解脫早投胎。返鄉移居,建議觀望幾季再決定,若真要現在進場,務必規劃轉退跳撐的準備,妥善理財,謹慎投資,切勿輕信網上因創生風潮而起各項投資標的。
TIP4、搜尋生存資源
無論移居返鄉,在合法的前提下,利用地方政府資源是相當重要的事。青創、農創、文創、新創、青年成家、新生兒補助等,除了追蹤資源整合平台外,有些資源需要以組織或商號名義申請,召集夥伴組成團隊、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支持系統也相當重要。
人的事就是政治的事,人所要的大抵不出這幾件事——權力、名氣、金錢、成就……若想在地方做一件具公共性的事,先把會接觸到的所有人按照公部門、產業端、執行者、一般民眾去分成4群;想想,每群人想透過這件事得到什麼?怎樣可以同時做到你想做的,又滿足大家?
換位思考而已。
TIP5、跟鄰居打好關係
社群媒體特有的的村莊制,讓我們習慣活在全是同溫層的虛擬聚落,真實世界的鄰居通常只求不干擾、不妨礙彼此,但社區的概念基本很薄弱。
無論住都市或農村,有好鄰居都是相當幸福的事,但在地廣人稀的花蓮,跟鄰居打好關係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遇到緊急危難比如地震颱風能互助,交通出狀況還能搭便車。
陶維均
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有点文化」負責人,「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豐田電台TOYOTA RADIO」台長,「豐田移創指導所」所長,小犬MAJIgaga的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