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雨恩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四)

早一點知道就好了的返鄉/移居10個TIPS

返鄉跟移居不同。返鄉通常有家人支持,舊態等待復萌,一切重新;移居則是到一地打造新家,新闢陌土,沒有舊雨只有新知,一面如舊。

當大家談到生活舒適,很多時候仍先以「去台北快不快」作衡量標準,站在國境之南大喊「我去他媽的台北」搭高鐵衝回台北速度快到下車都還來得及聽到回音,一路確認限動幾條回覆幾顆愛心。最終,整座島都成了台北的延伸,台北市以外都叫「偏」,台灣島以外都叫「離」。

只要仍抱著從台北看台灣的心,任何移居返鄉建議參考就好。

返鄉跟移居不同。返鄉通常有家人支持,舊態等待復萌,一切重新;移居則是到一地打造新家,新闢陌土,沒有舊雨只有新知,一面如舊。

當大家談到生活舒適,很多時候仍先以「去台北快不快」作衡量標準,站在國境之南大喊「我去他媽的台北」搭高鐵衝回台北速度快到下車都還來得及聽到回音,一路確認限動幾條回覆幾顆愛心。最終,整座島都成了台北的延伸,台北市以外都叫「偏」,台灣島以外都叫「離」。

只要仍抱著從台北看台灣的心,任何移居返鄉建議參考就好。

TIP1、打破刻板印象

貼標籤方便理解溝通,但串流時代不斷刺激我們把標籤寫得更誇更狂更快更黏,閃瞬攝入聳動字句,下滑即刻入葬。

我們習慣戴上故事行銷的眼鏡看標籤上的關鍵字,比如講到花蓮大家愛說純樸,怎樣算是純樸?人是善良邪惡自私無私的複合體,絕對沒有哪裡的人特別純樸這件事,更可能是因為雙方交流僅是一方消費一方服務,服務業做得好絕不能顯貪,得要顯得純樸,或者是你原本就帶著純樸標籤找人貼,貼下去覺得自己也純了起來。

如果要從短旅變成久居,先做好準備,發現原來眼前的人是人,不是標籤。

TIP2、創業心態

除了小心貼別人標籤,也要小心給自己貼的標籤,不要被原本的人設局限。

在花蓮認識一位同輩,大學移居台東都蘭,邊玩團邊學蓋錄音室,婚後移居花蓮壽豐。他說自己從小不服輸,每次都把任務扛下來再想辦法學,「有次客戶問我會不會做鐵花窗?我根本不會但還是理直氣壯說沒問題,再偷偷把對方給的酬勞拿去台南拜師。別人付錢給我上課,幹嘛不學?」就這樣,他最終學會了蓋房子需要的所有技術,幫自己一家四口蓋了超棒的家,還開了工程公司接案,也把老屋改建Live House自己當店長,偶爾手癢上場演幾首。

無論移居或返鄉,建立開放學習的Mindset很重要。

TIP3、謹慎投資

318至今兩次大選,傳統社群行銷明顯失效,各地藝文節慶美學疲憊,紅利已趨耗盡,但是,很少主辦方和經營者會跟大眾公布財報損益,也沒必要公布,網上只要活動美照就好。

這一年,花蓮市幾條觀光鬧街每月去逛都似初見,新舊轉讓,創業原就存活不易,疫情只是加速更迭,早解脫早投胎。返鄉移居,建議觀望幾季再決定,若真要現在進場,務必規劃轉退跳撐的準備,妥善理財,謹慎投資,切勿輕信網上因創生風潮而起各項投資標的。

TIP4、搜尋生存資源

無論移居返鄉,在合法的前提下,利用地方政府資源是相當重要的事。青創、農創、文創、新創、青年成家、新生兒補助等,除了追蹤資源整合平台外,有些資源需要以組織或商號名義申請,召集夥伴組成團隊、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支持系統也相當重要。

人的事就是政治的事,人所要的大抵不出這幾件事——權力、名氣、金錢、成就……若想在地方做一件具公共性的事,先把會接觸到的所有人按照公部門、產業端、執行者、一般民眾去分成4群;想想,每群人想透過這件事得到什麼?怎樣可以同時做到你想做的,又滿足大家?

換位思考而已。

TIP5、跟鄰居打好關係

社群媒體特有的的村莊制,讓我們習慣活在全是同溫層的虛擬聚落,真實世界的鄰居通常只求不干擾、不妨礙彼此,但社區的概念基本很薄弱。

無論住都市或農村,有好鄰居都是相當幸福的事,但在地廣人稀的花蓮,跟鄰居打好關係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遇到緊急危難比如地震颱風能互助,交通出狀況還能搭便車。

TIP6、打造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返鄉者,最理想當然是剛好親戚朋友要出清閒置老宅,但移居者大多憑空降臨在人不親土不親的陌地,住所絕對是要解決的問題中最重要的一件。移居者住屋選項包括租雅房或透天、購新屋或中古、睡露營車、租地之後用貨櫃蓋組屋、占領或借住空屋、跟朋友合租弄共居住宅、專長換宿或藝創駐村,還有不能明講的國有地、原保地、農舍改建等。

台灣房市看好看壞眾說紛紜,到頭來你會發現,你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成為誰,但你的爸媽基本上決定了你可以是誰。

如果不想被決定,就自己蓋自己的家吧。

TIP7、要有車

在台北,一天可以安排許多行程,各種交通工具任選,出門回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走不同的路,但在花蓮,通常怎麼出門就得怎麼回家;尤其花蓮縱谷晴雨不定,汽車是最安全也最可靠的選項。

我們在花蓮壽豐的豐田辦許多活動,實際出席通常是報名人數的五分之一,不能出席的理由包括:「今天下雨,我怕開車有危險!」「我很想去但車被我哥開走了!」「我朋友來花蓮玩,我要先載他去旅館!」

當交通工具幾乎只剩一個選項,任何理由都顯得很合理。

TIP8、學習和孤單相處

有個開民宿朋友跟我說,民宿老闆生活看似精采,每天都有客人可以聊天,每天都是白天上山下海、晚上喝酒吃飯,但,每個朋友都是新朋友,這件事一直重複也蠻累。每天遇見新客人,情緒永遠要正面,重複一樣的開場白,偶爾也想有老友在旁。

他最後把民宿頂掉,搬回台北了。

另個朋友說,住鄉下,用交友軟體一定要付費,把距離拉到最大;如果不拉大,看到的對象不是同事就是老友,但拉開距離之後又有另一個困擾,那麼遠怎麼約。

他最後領養了一條小狗。

TIP9、樂於分享

花蓮物價其實不便宜,這不是秘密。

好像很多人誤會在花蓮都能買到好食材,舉我住的吉安為例,韭菜是這邊的名產,但品質好的韭菜優先送台北農會賣高價,爛的才會留花蓮。你不知道的農會秘辛還有很多,絕不是簡單貼上「花蓮國」的標籤可以解釋。

住花蓮究竟有什麼好開心?我覺得是分享,大家樂於分享彼此手上的食材,像我這樣沒有種東西的人,透過幫韭菜老闆寫推薦文章,也換到了每次路過他家必送兩把韭菜加一包韭菜花的福利。

TIP10、創生地方之前先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創生的「生」應該是有順序的,先生活,再生計,最後生機;先在地方創造想要定居的生活環境,進而思索如何用創意、創作、創業去生存,最終讓一地得以生機盎然不至因財團化、貧窮化及少子化的現象而消亡。

其實,創來創去都其次,想過怎樣的生活最重要。無論移居或返鄉,先搞清楚自己接下來5年10年想怎麼過。我會選擇移居,是認為我輩青壯困境唯有移動是解方,無論是職業移動,或居住移動比如移居、返鄉、多地居或乾脆創個新帳號搬進元宇宙,改變才有機會。

人生斷捨離,一起移創吧!

陶維均

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有点文化」負責人,「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豐田電台TOYOTA RADIO」台長,「豐田移創指導所」所長,小犬MAJIgaga的犬父。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2/07 ~ 04/07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