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瑪芮娜.麥斯卡利

相關文章 6 篇
  • 看戲不忘電影

    編舞家養成記

    編舞家的腦袋裡裝了什麼?為什麼幾組簡單的動作,就能帶來情感上的衝擊與共鳴?這樣的情緒氛圍,文字可能要花上好幾千字來醞釀,戲劇可能要幾十分鐘的鋪陳來營造;編舞是不是有什麼手法,使它在當代藝術中成為顯學?美術館找來編舞家,歌劇找來編舞家,戲劇與電影也用上編舞,到底編舞家是怎麼創作?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5
  • 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西班牙編舞家

    瑪芮娜.麥斯卡利 我們有幸,還擁有身體

    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與舞蹈空間舞團已有多次合作,今年又將聯手推出新作《媒體入侵》。作為以身體表達思想的舞蹈工作者,在實作被虛擬所取代、媒介主導了生活的今日,瑪芮娜分外感受到「能在這行工作,真的非常幸運!」她藉由舞者身體來談當代社會的非物質現象,在語言、影像、畫面、物件與空間之間,瑪芮娜將身體化為承載其思想與研究的溝通途徑,觀眾所經歷的,或許只是一場演出,但對她而言,「我為每個作品都留下了一點生命的痕跡。」

    文字|白斐嵐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反反反》探討女性在社會框架下的限制。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重限制之中 為女性發聲

    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時境》、《沉默的巨獸》的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又將與舞空推出新作《反反反》,並已於一月底在荷蘭海牙CaDance舞蹈節首演。《反反反》探討女性在社會框架的限制,除了舞台裝置以豐富變化的幾何結構象徵的社會框架,舞者的動作也有被束縛的狀態,象徵著整個社會環境加諸於女性先天上的不公,無法擁有完整的自由。

    文字|田國平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沉睡的巨獸》中,舞者們必須同時掌握身體的動感和話語的傳遞。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藉紙箱的詰問 開展肢體的辯證

    曾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和《時境》,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相當懂得在舞作中展現其對敘事力道和詩意畫面的編排與調度。今年三度合作的新作《沉睡的巨獸》,創作構想則來自於麥斯卡利對於我們似乎已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的疑惑與叩問,透過與三地舞者的合作,及與現場聲音、紙箱布置互動,探尋並展現不同地域人民的民主肢體想像。

    文字|周伶芝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時境》中,五位舞者雖無明顯角色,卻在這些場景中重演相似的情境。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空間與編舞家麥斯卡利二度合作

    《時境》 往復觀照的時間之舞

    舞蹈空間舞團與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繼《橄欖樹》之後,二度合作《時境》。麥斯卡利與舞者利用身體探索時間,期待找出看待時間的不同方式,消解生命憂慮。舞作呈現出一種往復循環的時間觀照,十數個流動場景猶如生命經驗的切片。

    文字|鄒欣寧、黃思瑋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橄欖樹〉中舞者細緻的動作、呼吸,蘊含了飽滿的情感能量。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西班牙和澳洲編舞家分別合作 打造兩支深情之舞

    舞蹈空間《長鏡頭》 兩種觀點凝視生命歷程

    長期和不同國際編舞家合作的舞蹈空間,風格變化多元;春天才剛跳完/玩高能量日系搞笑作《月球水》,接著分別與西班牙、澳洲編舞家合作,在秋天抒情推演《長鏡頭》,企圖帶領觀眾在同一個晚上,自兩種相異的創作觀點,一起深情凝視人類的生命歷程。

    文字|朱安如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較後的城鄉界線→→劉育育:「地方不是城市的附屬」

  •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風土正在轉變,千禧青年離城歸鄉的生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