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室內芭蕾舞團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結合《春之祭》與《新世界交響曲》
《第一天》 寫給台灣的一封情書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平地一聲雷,斯特拉溫斯基革命性的音樂概念與尼金斯基挑釁的舞蹈詮釋,無不讓觀者驚嚇難耐、坐立不安,有誰想得到,當時引發強烈醜聞的舞劇,卻吹響了時代的號角,至今仍召喚無數編舞家投身創作。台北室內芭蕾藝術總監余能盛也是其中之一,新作《第一天》,將《春之祭》與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結合,注入現代芭蕾的語彙,呈現出現代人在壓迫、寂寞的世代中,如何重新認識世界,探索內心底層。 現任奧地利格拉茲市歌劇院芭蕾舞團副藝術總監的余能盛,旅外卅載,是當今最早在歐陸發展的一位台灣舞蹈家,卻每年不辭勞苦地固定返台發表新作,歷年作品包括《天鵝湖》、《茶花女》、《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吉賽兒》等。而今年度的新作《第一天》堪稱是余能盛給台灣的一封情書,投影皆取材自台灣街頭巷尾,雖以《春之祭》的苦悶、壓抑為基底,隱約對映當前紛擾不安的現實,卻不忘加入《新世界交響曲》的開闊,樂曲中對新世界的期盼,不啻是對母土最深切的祝福。(張慧慧)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
舞蹈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 經典在地新繹
余能盛版《吉賽兒》 鐵工廠的貧富之戀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今年別出心裁地改編法國經典浪漫芭蕾《吉賽兒》,將故事場景搬到台灣一座鐵工廠,四位主角化身成鐵工廠內各層階級,仍圍繞在因社會階級、貧富不均而發生的愛情悲劇,以及詮釋吉賽兒至死不渝的愛情。
-
回想與回響 Echo
危機=轉機 爲芭蕾創造環境
芭蕾演出經常是八〇年代藝術季的開鑼主要節目,但好景不常,隨著社會風氣、文化政策的改變、本土藝術受到重視,相對的芭蕾的演出減少了活動空間。筆者認爲如果能適切地將本土文化注入芭蕾創作中,演出和推廣並重,必可爲台灣芭蕾創出新的環境。
-
現象視察
追蹤狄亞基列夫
台灣的芭蕾或許無法發展成波修瓦芭蕾的規模,卻有形成狄亞基列夫的俄國芭蕾格局的可能性。現階段台灣芭蕾缺乏的不是等待啓發的尼金斯基或卡薩維娜,而是能夠啓發他們掌握藝術趨勢、有企業經營智慧的狄亞基列夫。
-
舞蹈
在求生與厭世之間
五十分鐘的音樂家小傳,余能盛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在穩健的調度下淸楚地呈現;蔣秋娥的《被遺忘的人》揭露的是另一個迥異的世界,不怕犯錯的冒險精神値得讚揚。
-
舞蹈
從舞觀人性 觀賞《禁忌.禁忌》芭蕾演出
台北室內芭蕾今年年度公演同時展現旅德舞蹈家余能盛及國內新生代舞者蔣秋娥的作品,風格迥異,內容則環繞人世間的情慾。
-
舞蹈
小劇場內的大製作 評台北室內芭蕾〈失落的影像〉
〈失落的影像〉是個大氣魄、企圖心強的作品。創作者在色彩、舞蹈語彙、音樂,和燈光的運用上都別具用心。然而局限於實驗劇場內表演使得作品效果不彰,格局隘小。
-
露透社看板
一九九四年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展、舞展入選名單
1戲劇 壹、表演工作坊 劇目:《時間與房間》Die esit und das zimmer 導演:楊莉莉 劇本原著:Botho Strauss 劇本翻譯:楊莉莉 企劃內容摘要: 此劇是當代柏林知識份子的世界,譯者完全保留原作的柏林內容,不草率將其「台灣化」。但在中國人用中文的演戲情況下,所演的內容絕對是中國人的世界及人際關係。 就演員而言,雖演外國戲劇人物,但不裝扮成外國人(德國人)而以當代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年齡層的上班族爲外型模式。但在演技上則不受上述外觀限制,我們希望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藉可能性極大的戲劇角色來誘發演員的創造力,此點亦爲此劇的特色,也是我們希望嘗試的目標。 貳、普普劇場 劇目:《第一件差事》 編導:陳正熙 小說原著:陳映眞 企劃內容摘要: 《第一件差事》的改編、導演方向將著重於原有故事、結構爲本,追究其特定時空背景所引發的各種社會政治問題,及今日對該時代的見解看法,在避免「時代錯置」謬誤的前提下,以戲劇本文及演出爲過去與現在的對話空間;依據此一原則,演出的型式及演員的表演風格也將傾向於彰顯劇場的虛構性(artificial-ity)及其與現實的曖昧關係。 參、紙風車劇坊─綠光劇團 劇目:《領帶與高跟鞋》(歌舞劇) 導演:羅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