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獵者劇團
-
即將上場
四流巨星藝術節
由「台灣渥克劇團」主辦的「四流巨星藝術節」已經於五月十二日開鑼,演出地點就在劇團自己經營的「台灣渥克咖啡劇場」內(原「甜蜜蜜」)。 此活動一直持續到七月廿三日爲止,台北目前最活躍的小劇場劇團─「臨界點」、「密獵者」、「河左岸」等十一個劇團均參與了演出。
-
台南
台南小劇場的新樂園──談95'華燈戲劇節
一向被認爲文風保守的台南,三、四月在「華燈劇場」悄然的展開了「華燈戲劇節」,邀請台北、台南兩地小劇場團體舉行聯展。
-
回想與回響 Echo
《棄兒與屠夫》觀後聯想
如果將《棄兒與屠夫》與卓別林的《小孩》放在一起比較,似乎就能看出《棄》中缺少的是什麼──一份對「人」的關懷,而這也是所有眞正藝術不可缺的元素。
-
台前幕後
密獵「夢遊者」 《洪堡親王》在台灣
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導演鴻鴻繼去年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的《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之後,將於本月再度推出新戲《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洪》劇乃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身前的最後一個劇本,也堪稱是其最代表性的傑作。台灣的劇團會如何讓本地觀衆看了也有共鳴呢?本文將從排戲現場開始探尋這個問題。
-
即將上場
另類的對白──棄兒與屠夫
出身於劇場演員的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爲德國當代文壇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從一九六六年起,便以歐洲傳統的表演訓練方式爲基礎,加上其擅長的語言遊戲,撰寫了一系列名爲「語言實驗」之作品。如一九六六年的《卡斯帕》Gaspard便揉合了政治用語、俗語、俚語、道德箴言,配合以義大利喜劇中的表演方式,造成了轟動。 一九六八年,彼得.漢克完成《棄兒與屠夫》(直譯名爲《棄兒要當屠夫》Le Pupille Veut tre Tuteur爲此一系列實驗作品中之第三部。然而,《棄兒與屠夫》所造成的話題,並不在於「語言」使用上的爭議,而是它完全摒棄語言的使用。雖然全劇無任何一句對白,但是由於彼得.漢克擅於在各式舞台布置及演員表演方式上滲入象徵手法,使得戲的本身擁有著回味的餘地。演員沒有台詞,所有的訊息均是靠著「表演」的傳遞:劇本給了演員(同時也給了觀衆)一些假設的空間,至於各人所領略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了。 《棄兒與屠夫》由皇冠劇場─密獵者劇團製作,爲留法歸國戲劇碩士華湘如翻譯和導演,首次將彼得.漢克的作品呈現於台灣舞台上,帶給觀衆另一種不同的觀劇經驗。
-
焦點
人間劇展──五種歷史詮釋法和六個殊異的劇團
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文建會合辦的「一九九四人間劇展」,聚集現今台灣小劇場深具潛力的劇場工作者,於誠品天母戶外劇場,針對「歷史與記憶」此一主題,進行各種觀點的剖析。這些團體不僅對主題的詮釋和切入手法各各不同,乃至對劇場元素的處理或劇場語法、劇場概念也有不同的想法和策略。換言之,每個團體(甚或個人)只要能自圓其說,樂於使用戲劇這種藝術媒介,就有一己的發言權。然而,有發言權不代表有審判權,作品,一如歷史,裁判權一向不屬於作者,只能留待繼起的殘酷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