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認爲文風保守的台南,三、四月在「華燈劇場」悄然的展開了「華燈戲劇節」,邀請台北、台南兩地小劇場團體舉行聯展。
華燈95'戲劇節活動:
「那個劇團」演出《暗戀.桃花源》
三月四日 、五日、六日(三場)
「絲瓜棚劇團」演出《不及格的生活》
三月十二日、十三日(三場)
「魅登峰劇團」演出《鹽巴與味素》
三月十九日(兩場)
「密獵者劇團」演出《X──!》
三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三場)
「臨界點劇象錄」演出《莉莉瑪蓮》、《蝴蝶》
四月一日、二日(三場)
「華燈劇團」演出《lllio Formosa!》(美麗之島)
四月二十三日(兩場)
主辦此次聯展的「華燈藝術中心」在台南已有十五年歷史,早在文化中心未成立、國內視聽敎育尙未普遍之前,它便經常舉辦多類藝術視聽活動,並推動「藝術電影」欣賞,是早年台南喜愛藝術活動的靑年朋友必去的場所。幾年來,中心負責人紀寒竹神父認爲,光是坐著隔著銀幕欣賞藝術節目,其感動力似嫌不足,便興起「籌組劇團」的念頭,台南的第一個劇團「華燈劇團」便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九年來爲台南的劇場環境開拓了不少可能性,更做了許多紮根的工作。三年前台南天主敎區爲鼓勵「華燈」的「劇場夢」,把位在台南市中心鄰市政府的「聖包你發敎堂」撥給華燈使用,該座敎堂目前除了給「華燈劇團」做排練外,更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改製成爲「小劇場」,讓更多的表演藝術能在「華燈劇場」發生,豐富台南地區的表演空間。
華燈劇場去年添購了一批燈光、音響設備,堪敷小劇場演出所需,華燈多年來期待與更多表演團體交流,開拓台南觀衆視野的計畫,終於在場地設備完成初步建構的情況下可以開始進行了。於是,華燈今年首度策劃了「華燈95'戲劇節」,邀請本地及台北小劇場共六個團體參加演出,各團風格迥異,帶給台南觀衆異樣的驚喜,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小劇場的演出,他們對於表演形式可以如此多樣,感到十分新鮮有趣。
廣邀台南及台北的劇團
「華燈95'戲劇節」台北方面邀請「絲瓜棚演劇社」、「臨界點劇象錄」及「密獵者劇團」;台南方面則有「那個劇團」、「魅登峰劇團」及「華燈劇團」。礙於經費,多數劇團的作品非首演之作,但透過聯展,對地方戲劇發展卻能產生莫大意義。
「那個劇團」成立只有三年,是一批年輕有勁的靑年所組成的團體,團長蔡櫻茹已在劇場奮鬥多年,早期是華燈劇團的團員,後來加入優劇場,奔波數年,再回來台南組了「那個劇團」。他們這兩、三年的作品大多以「肢體呈現」爲主,這次竟推出表演工作坊的代表作《暗戀.桃花源》做爲劇團向前躍進的新嘗試,勇氣可嘉!他們這次的演出,演員多爲生手,演出如此大的劇目是有點吃虧,無論肢體的成熟度、演員的發音,都値得假以時日再磨練。而導演因爲經費緣故,精簡所有的道具,原是無可厚非,但卻也因此將演員所有動作「默劇」化,其必要性値得商榷。《暗戀.桃花源》由於故事精彩,縱然演出上有缺失,其喜劇成份令觀衆看得歡喜。
「絲瓜棚演劇社」是一個新誕生的團體,其團員王娟、蔣薇華及導演張皓期均是藝術學院第二、三屆的學生,其對劇場工作程序的專業態度,深得主辦單位華燈藝術中心的佩服。他們在戲劇節演出創團作品《不及格的生活》,是王娟、蔣薇華的即興創作。全篇如同生活隨筆,劇中「生活故事的切片」,有令人沮喪的「不及格」部分,如「逛街經驗」得看店員臉色、「搭公車」的種種不悅、「友誼」的誠信度等等;當然也有生命的美好,例如「燈與家的記憶」及演員自身曾演出的獨白片段等。雖然這齣戲的內容略嫌單薄、鬆散,但演員強調「唯表演」的劇場理念,將寫實主義的「自然演技法」在小劇場呈現,觀衆在如此近的距離,欣賞到演員如此放鬆、自如的肢體語彙,均感不可思議。
「魅登峰劇團」是台南文化基金會全力支持的「老人劇團」。這次戲劇節他們再度演出其創團代表作《鹽巴與味素》,此劇亦可說是演員生命經驗的「切片」。演出主要集中在呈現不同的夫妻關係與個人的童年回憶,雖然通篇結構仍稱不上是一齣戲,但這批演員站在舞台上,便自有其令人感動的生命力,尤其他們那種非專業演員的呈現方式,另有一番生動自然,總會帶給人會心一笑。華燈利用「魅登峰」的演出,特別邀請了許多中年以上的朋友來看戲,他們多半是第一次看戲,面對一群年齡與他們相仿的人站在舞台上談生活的種種,他們多能感到貼心,當然也恨不得自己的故事也能搬上舞台。
巡迴演出團體的「版本問題」値得深思
「密獵者劇團」雖然成軍不到一年,但其結合「劇場散兵」的工作方式,倒是能吸引不同人才創作。此次華燈戲劇節他們演出江世芳的作品《X──》,該劇同時爲今年皇冠藝術節的演出作品。這齣劇如詩意散文般流瀉,作曲張惠妮的音樂,更將整齣戲帶入一種如歌的行板,娓娓道來作者的宿命觀,演員的純熟展演更爲演出帶來不同的精彩度。整齣戲對台南觀衆來說,是一種藝術形式上的「驚豔」,因此討論會顯得異常的熱絡。原來這齣戲有八名演員,但因爲諸多原因,只有四名演員南下演出,所以舞台監督、導演不得不親自下場。在此我們看到小劇場面對巡迴演出的困境,當然同時也反應了南部觀衆所接受各團體的「巡迴演出」,礙於種種因素,是否都能「有幸的」的看到「原版」的諸多問題。
「臨界點劇象錄」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前衛劇場,這次他們來台南首演《瑪莉瑪蓮》及《蝴蝶》。《蝴蝶》基本上是一齣舞作(導演在會後討論中亦有表明),《瑪莉瑪蓮》則是改編自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作品,兩位女演員詹慧玲、韓家瑜爆炸式的演出方式直令觀衆「震撼」,導演巧妙的運用了許多音樂,呈現其慣有的「詩化風格」,瀉灑劇場的紅葡萄酒傳來陣陣味道,有時不免有「噁心」之感,但倒也佩服導演做出此一舉動,同時讓「嗅覺」充溢在演出當中。
地主「華燈劇團」在戲劇節推出今年文藝季的參展作品《Illio Formosa!》(美麗之島)。華燈劇團多年來一在尋找一種接近台灣本土群衆的「劇場生命」,雖然開放性的每年給與新人發表其「實驗作品」,但其本土性格卻仍是外界最爲知道的。《Illio Formosa!》(美麗之島)是將台灣史事結合歌、舞、演劇呈現,劇中一段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對談甚爲感人,編劇許瑞芳巧妙的運用鄭成功、鄭芝龍與當時安平古堡荷蘭守軍揆一及巴達維亞的關係,寫下不同的獨白將鄭成功到台灣一事淸楚的交代,是爲全劇的重點。此劇較以文藝季戶外演出(五月十四日、十五日)形式做考量,室內演出便會覺得內容「深度」略顯不足,然而對於歷史素材本是見人見智,華燈表示此劇的演出,觀衆的回應的確出現非常兩極化的反應。
明年還會有「96'華燈戲劇節」
綜觀此次華燈首屆戲劇節,可以發現演出內容十分迥異,對於觀衆又帶來什麼樣的刺激?華燈回收的觀衆問卷顯示,觀衆對於各個劇團的演出都十分的好奇。因每一種不同的展演形式對他們來說都是視野的開拓,其中有多人表示從來沒有看過小劇場的戲,對於劇場可以兼容如此不同的樣式,感到讚嘆,也激起他們對劇場藝術的興致。當然也有觀衆看到某類演出感到很「忿恨」,他們覺得內容的歇斯底里及「敗德」令他們不悅。無論整個「華燈戲劇節」爲觀衆個人帶來什麼樣的經驗,但對於「小劇場」展演尙在萌芽的南部卻是一種開始。它讓觀衆看到各種「創作」的可能性,豐富了南部地區觀衆視野,而每場演出結束的「討論會」更提供初次接觸小劇場演出的觀衆一個與導演、演員對談的機會。
雖然票房沒能如預期的好,華燈的確也虧損了不少錢,但是初辦戲劇節購買六場「套票」的觀衆就有十六人,劇團中的成員都感到頗爲欣慰,至少這批人就是劇場的中堅份子。比較遺憾的是,台南從事表演藝術的人不少(至少舞團林立),但會買票看戲的卻不多;正如台南學音樂的人不少,但會去聽音樂會的人少之又少。台北小劇場以學生居多,台南則不是,社會靑年反而佔了大半,但像「魅登峰」的演出則又涵蓋了不少中年人。而華燈的演出則也出現不少中年以上的觀衆,連里長、鄰長也來捧場。華燈希望未來還能爲台南的觀衆舉辦不同類型的戲劇活動,風格不限標榜「實驗劇」的團體。華燈說,在台南能看的戲已經不多,實在沒有必要「自限」。
雖然華燈興致勃勃的表示明年還會繼續辦「戲劇節」,而聽說目前他們已著手在進行年底的「音樂節」。也許,你會問,華燈的經費從哪來?華燈不諱言,在申請經費及募款方面他們的確有待改進,而目前劇場的設備,大多還是華燈劇團團員捐出演出費所「掙」來的。華燈在紀寒竹神父的帶領下,有著一批吃苦耐勞的「義工」,華燈笑稱他們最大的財富在「人力」,演出當中,負責幕前、幕後大小雜物的全是一批義工。許多人還是長年在劇團活動,尙未累倒的。華燈劇團表示,他們在發展九年後,能再協助神父擔負更多「推展」的工作,是他們很樂意完成的。他們期待,有一天喜愛藝術活動的台南人會說,「我住在台南很好,我可以看許多表演」,讓大家對身處南部能不再是一個遺憾!
特約撰述|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