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戲劇獎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有了臺北戲劇獎!
睽違已久,一個屬於劇場的獎項終於要在台北發生!「臺北戲劇獎」從今天7月1號開始,到今年年底進入評比試辦,預計明(2025)年上半年頒獎。 其實台灣一直都有「設置劇場相關獎項」的聲音,對內看著三金典禮的盛大舉辦,對外也仰望美國東尼獎的頒發,既是欣羨,更是期待與期許台灣劇場產業的成熟。本刊早在1999年5月就曾以「獎不獎,有關係」為企畫主題,從各種角度來探討獎項需求的民意基礎及技術考量,也蒐集了國外知名的獎項,了解背景與特色。沒想到的是,要到數十年後,才終於盼到了這個獎的誕生。 這次,本刊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的專訪開始,切入臺北戲劇獎的緣起;也搜集了多位劇場從業人員,包含編導、藝術行政、劇場設計、劇評人等,提出他們對臺北戲劇獎的看法與建議,期待這個獎項能帶給台灣劇場更多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時機成熟了,「臺北戲劇獎」先衝再說!(上)
臺北戲劇獎於2024年展開首屆評選,總共設立11個獎項,在作品獎部分設有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最佳獨立精神獎,個人獎則有最佳導演獎、最佳戲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音樂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劇場設計獎,並設置特別貢獻獎。其中,特別貢獻獎除由看戲觀察團提名,也開放社會大眾推薦,突顯臺北戲劇獎反映社會價值的意圖。因此,本刊在看戲觀察團們走入劇場、觀賞報名作品的同時,訪問臺北戲劇獎的催生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談談這個戲劇界睽違已久的戲劇獎是如何誕生的。
-
焦點專題 Focus
時機成熟了,「臺北戲劇獎」先衝再說!(下)
A:(續前)當然我們是第一次舉辦,所以在獎項上還是有必須解釋的是,我們還不確定這個模式可以運作到怎樣的程度,否則按理講,不管是音樂劇還是一般戲劇都應該有主角、配角的差別。可是第一次若太過複雜,我擔心我們的能量會承受不住,所以決定先把獎項壓縮。其實光目前11個獎項,頒獎典禮若再加上表演,就已經需要兩小時以上。 現在要是不做,其實就會一直拖著,愈盤算愈複雜,光是在討論階段,名稱就可以爭論很久,要不要灌個「當代」,要用「劇場」好、還是「戲劇」好。其實就先走了吧!走了之後,我們才可以繼續調整裡面可能碰到的問題。 我在當金鐘獎評審時,學到一個經驗,遇到沒辦法界定的作品,就會把資格放寬,讓作品可以先報名進來討論,讓作品進來挑戰我們的邊界,所以臺北戲劇獎也是如此,資格不要一開始就過分嚴格界定,比如說,我們有明確規定傳統戲劇、兒童劇不放進來,但若有跨界作品是穿梭古今的,兼具傳統戲劇與現代戲劇形式的,我們也是OK。我認為,評審團的數量若是夠大,就不容易被兩、三個人的聲音主導,可以有更多討論、妥協與溝通。 其他像是設計類的獎項,也是我們一開始就想要頒發獎項給劇場的幕後工作者。不過,以目前的獎項規劃顯然是不夠的,可是我們有考慮過,如果分得太細,很可能會出現某個獎項報名的人數較少,造成評審的困難,所以第一屆就先用比較廣義的「設計」來報名,再看裡面個別項目的報名狀況,明年能夠有所調整,也可能會把設計獎再分出幾個類型。 我們也跟很多劇團溝通,如果一直要等到「最」完善的獎項出來,可能還要討論很久。獎項必然會接受到爭議,所以我們就先用這個方式嘗試,辦完第一屆之後做檢討報告,第二年再重新調整。 Q:在臺北戲劇獎設立之後,臺北市文化局是否有其他策略來推動相關藝文政策?或是希望臺北戲劇獎帶動怎樣的藝文動能? A:我們當然希望臺北戲劇獎能夠帶動產業化,還有明星化。 再往下推的話,我們一開始就說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來承接頒獎典禮。因此我還特地找了曾經舉辦過金曲
-
焦點專題 Focus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編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陳建成:讓更多優秀的編劇與劇本作品被認可, 為大家所知 作為一位劇場工作者,期望臺北戲劇獎的成立能活絡台灣現代戲劇的生態,提高舞台劇作品的討論度以及觀眾的參與度。而作為編劇,也注意到戲劇獎當中包含了「最佳編劇獎」,這個獎項的設立,我相信對於目前的劇場編劇生態會具有正向的效果。 以往,與劇場編劇相關的獎項,通常是出現在文學獎當中的舞台劇劇本獎,然而,文學獎會規定作品必須尚未公開演出,因此已經演出的劇本就無法參與評選。此外,以目前文學獎的生態來說,雖不必然,但仍傾向於是作為新銳創作者的作品面世管道,因此在名單上,很少會看見已經有相當創作經驗的編劇,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這類型的編劇,有更多資源尋求演出機會,不需要依賴文學獎。但同樣地,也因為少了評選獎勵管道,這類型的優秀編劇作品,可能就會因此被忽略。除了文學獎之外,與戲劇相關的獎項有知名的台新藝術獎,不過台新藝術獎並未細分獎項,而是以作品整體演出來評選,並不必然會側重編劇的表現。因此,可以說臺北戲劇獎的編劇獎項涵蓋的是過去可能較不會進入評選獎勵的作品,而透過此新的機制,將有機會讓更多優秀的編劇與劇本作品被認可以及為大家所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獎項設計,在作品獎部分,區分了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以及最佳獨立精神獎,而在個人獎項表演的部分,也區分了戲劇與音樂劇的最佳男女演員獎。從這邊可以看出,臺北戲劇獎在規劃之時,就已經考慮到戲劇與音樂劇的差異,以及從普羅通俗作品到獨立實驗作品之間的光譜。不過,目前最佳編劇的獎項只有一項,並未加以細分,因此可以預見在評選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形式與品味風格的作品同台競逐的現象。或許,隨著未來作品的成熟與數量的增加,以及為了提升獎項的專業性,可以考慮區分戲劇作品與音樂劇作品的編劇獎項。至於編劇作品有「獨立精神」與否,並沒有區分的標準,較難在獎項設定上區分,也因此最佳編劇獎的得獎者如何選定,也會反映出臺北戲劇獎對於何謂「最佳」編劇的認定,這可能會成為臺北戲劇獎的定位,但也可能因為每年評審的取向或整體風氣的不同,而每年產生差異。 無論如
-
焦點專題 Focus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劉培能:為觀眾營造看見更多劇場面向的風景 「臺北戲劇獎」的成立開啟了我們對台北劇場風景全新的想像⋯⋯ 記得台灣技術劇場協會主辦WSD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期間,主場關渡美術館的大廳,每日我、王世信、簡立人和縱橫飛奔校園的林佳慧帶領的工作團隊暨國際志工,送往迎來全世界劇場從業者和喜愛劇埸的朋友們熱切交流。台灣的劇場設計師也不遑多讓,在專業組和新銳組共有31位37件作品入圍,涵蓋舞台、燈光、服裝、空間、音樂、影像、表演設計等類別,為本屆入圍之冠。獎項共12金12銀13銅,7月1日頒獎當天台灣最終囊括5金2銀3銅,依然是世界冠軍。那天許多劇場朋友覺得我們離全世界的劇場並不遙遠!劇場的「看見台上」和「幕後工作者被看見」都很重要!我想「臺北戲劇獎」可以為觀眾營造看見更多劇場面向的風景。 「臺北戲劇獎」成立之初也許經費不足,排除傳統戲曲(可以理解,因為有傳藝金曲獎很多年了),排除兒童劇(我那從小就在劇場後台悠遊打混的兒子憤憤不平地表示許多兒童劇確實比大人戲好看),特別是非公有房地之場館╱戶外空間╱非典型展演空間的排除!台北應該算是地表華人最多元、最具創意、最敢實驗和藝術自由度最高的城市,垃圾車、菜市場、旅館開房間都能展演,別忘了還有曾經廢墟的華山金枝演社私闖米酒作業場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如此生猛出格充滿創造力和想像力,豈能不好好呵護珍惜!最佳獨立精神奬的設立(我猶豫再三「獨立」的具體內涵),以及為何以音樂劇為名,卻缺最佳音樂劇詞曲創作(安德魯.洛伊.韋伯會想對台北高歌〈The Music of the Night〉)。當然,新銳戲劇工作者特別列項的關注,經典劇目復排版本的釐定與出線可能,一檔製作很少只有至多3種設計就能上台演出,以及別遺忘產業中逐漸帶領風潮的製作人等等諸多願望清單也許來不及在第一屆逐一實現。但是,總得有人起頭吹哨帶動氛圍,然後劇場人才有機會開始更周全的擘畫與想像。 「臺北戲劇獎」構築在一個產業量體微小、製作經費普遍不足、票房平均無法支撐製作的市場,正因各種困境挑戰,劇場人被環境鍛練成無所不能的百變鋼鐵人,辛勤豐富了展演的萬
-
焦點專題 Focus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劇場專案製作人暨行銷宣傳 鄭涵文:創造更多生態體系與創作思考的對話 臺北戲劇獎的設立,無疑將為台灣的劇場產業注入了一股新的刺激,也肯定會為劇場的生態帶來不一樣的審思,首先想討論的是,我們期待這個獎項鼓勵的目標為何?從現在的獎勵要點來看,仍是落在大方向的「鼓勵優秀從業人員及作品,建立本市當代戲劇之最高榮譽」,而在這樣的前提下,可想見,目前還無法針對想鼓勵或促進發展的目標有很清楚的規劃,希望如同紐約的奧比奬(The Obies),鼓勵藝術新創的實驗精神呢?還是希望如倫敦的勞倫斯.奧立佛奬(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引起戲迷的討論與關注度,並成為票房保證的指標呢?也許現階段,我們可以期待的是,透過臺北戲劇獎的評選過程,創造更多對於生態體系與創作思考的對話,在過程中,逐漸形塑出臺北戲劇獎的指標性目標。 臺北戲劇獎的創始,加入觀眾的評選,也意味著,在市場與創作間平衡的討論,更可能發生在這次評選的思考中,如同導演托瑪斯.奧斯特邁爾(Thomas Ostermeier),便是透過歐洲的多項獎項,脫穎而出後,燙金效應也讓他的演出場場爆滿。但在臺北戲劇獎第一屆的參加辦法中,想先提出兩點問題討論,第一點,設定在典型的劇場空間演出才能報名參加,在現今有愈來愈多非典空間的演出,多元形式反而是被拒絕在外,期待更開放的思考創作的定義,並持續進化跟調整。第二點,用一個最佳劇場設計獎來鼓所有設計群們,更是一大疑問,要如何在不同的材質與媒介,涵括並評斷現今已專業分工的設計,直到產出這唯一獎項?顯然會是一個大困難,可想見,獎項的擴增與評審機制也會是未來重要的討論。 另外,若從生態來思考,臺北戲劇獎的設立,除了鼓勵優秀的創作者外,也提供了一個當下凝聚公眾性討論的重要時刻。正因為如此,如何成為促進劇場生態系交流的平台,不僅僅是獎勵優秀作品,更可能打開業界的對話與合作,都可通過舉辦頒獎典禮的時刻,藉由舉辦各類型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來實現交流對話的可能性,讓獎項成為一個聚集的平台,共同探討表演藝術的未來思考,並增加市場發展的思維。也許一個獎項很難成為影響生態系的進步,但卻是可視為一段劇場人能被集結討論的關鍵時間,更多開放性的討論與發展。也許
-
焦點專題 Focus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不可無料劇場行政總監 鍾欣怡:資本門檻對台北以外的創作者或創作團隊加倍地巨大 臺北戲劇獎開辦!從籌備到公布辦法,甚至還沒有舉辦頒獎典禮,不僅已經受到表演藝術領域朋友們的關注,甚至也社會上的大眾開始注意到這則文化消息,證明一個正式獎項為產業帶來的影響力和擴散力,不容小覷。 不再長住台北,回到南方並和團隊在不同城市一起耕耘創作,這幾年讓我吸取了豐富的養分,也開啟了眼界。跳脫都會氛圍和美學,所受到的衝擊從生活到專業領域,並不是只有創作上的浪漫或血淚,而是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鮮明就在細微日常裡,在數字裡,在每一個幽默笑話的組成和回應裡。也正是因為如此,興奮地看完臺北戲劇獎參賽辦法後,想像著未來能否參與其中,腦海逐一浮現可能會遇到的狀況,為此歡欣之餘,還有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的寂寞。 就先從最易懂的規章內容來說吧。當「在台北市公有房地之劇場(含公營、公辦民營、標租公有房地之劇場)演出且正式售票至少3場次以上」成為基本報名條件時,在演出製作規模上已經畫分出了一個資本門檻,而這樣的資本門檻對於基地在台北以外的創作者或者創作團隊而言,無疑是更加倍地巨大。(我還記得2023年為了規劃北上演出,因看到台北青年旅宿單人床位一個晚上七千多元的當下,難以置信於是狂捏自己大腿的那瞬間。對製作人來說,真是比看過的恐怖片都還要恐怖。) 而如大家所知,一部好作品的規劃,製作和創作必須同時並進思考,換言之,角逐條件也無形地定下了一部作品的創作框架,在議題與形式百花齊放的藝術自由時代,當臺北戲劇獎此刻作為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劇場大獎,然遊戲規則制定已將場域空間限定且創作方式多少受之影響時,將如何突顯台灣劇場的精采多樣性和文化複雜性,如何彰顯表揚不同脈絡的美學,反映不同的社會價值,相信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部分。 一直在想,從台北城市以外的觀點,該如何下筆才能避免落入「不然你們也去辦一個XX劇場獎呀!」這樣的討論。正是臺北戲劇獎承載了劇場眾多創作者和創作團隊們的高度期待,藉此鼓勵、肯定在這個環境中辛勤努力的人,也讓更多大眾看見劇場藝術的魅力,所以更希望能透過想法一些些地梳理和討論,找到不被排除在外,也能一起並肩同行的路徑。
-
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5月鳴槍起跑
台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於日前宣布,「臺北戲劇獎」將於今年5月1日至6月14日受理作品及個人獎項報名,10月1日至11月30日受理特別貢獻獎推薦,預計於明年6月舉行頒獎典禮,初估總獎金將高達新台幣2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