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鍾欣怡、李承叡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有了臺北戲劇獎!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鍾欣怡、李承叡

不可無料劇場行政總監

鍾欣怡:資本門檻對台北以外的創作者或創作團隊加倍地巨大

臺北戲劇獎開辦!從籌備到公布辦法,甚至還沒有舉辦頒獎典禮,不僅已經受到表演藝術領域朋友們的關注,甚至也社會上的大眾開始注意到這則文化消息,證明一個正式獎項為產業帶來的影響力和擴散力,不容小覷。

不再長住台北,回到南方並和團隊在不同城市一起耕耘創作,這幾年讓我吸取了豐富的養分,也開啟了眼界。跳脫都會氛圍和美學,所受到的衝擊從生活到專業領域,並不是只有創作上的浪漫或血淚,而是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鮮明就在細微日常裡,在數字裡,在每一個幽默笑話的組成和回應裡。也正是因為如此,興奮地看完臺北戲劇獎參賽辦法後,想像著未來能否參與其中,腦海逐一浮現可能會遇到的狀況,為此歡欣之餘,還有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的寂寞。

就先從最易懂的規章內容來說吧。當「在台北市公有房地之劇場(含公營、公辦民營、標租公有房地之劇場)演出且正式售票至少3場次以上」成為基本報名條件時,在演出製作規模上已經畫分出了一個資本門檻,而這樣的資本門檻對於基地在台北以外的創作者或者創作團隊而言,無疑是更加倍地巨大。(我還記得2023年為了規劃北上演出,因看到台北青年旅宿單人床位一個晚上七千多元的當下,難以置信於是狂捏自己大腿的那瞬間。對製作人來說,真是比看過的恐怖片都還要恐怖。)

而如大家所知,一部好作品的規劃,製作和創作必須同時並進思考,換言之,角逐條件也無形地定下了一部作品的創作框架,在議題與形式百花齊放的藝術自由時代,當臺北戲劇獎此刻作為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劇場大獎,然遊戲規則制定已將場域空間限定且創作方式多少受之影響時,將如何突顯台灣劇場的精采多樣性和文化複雜性,如何彰顯表揚不同脈絡的美學,反映不同的社會價值,相信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部分。

一直在想,從台北城市以外的觀點,該如何下筆才能避免落入「不然你們也去辦一個XX劇場獎呀!」這樣的討論。正是臺北戲劇獎承載了劇場眾多創作者和創作團隊們的高度期待,藉此鼓勵、肯定在這個環境中辛勤努力的人,也讓更多大眾看見劇場藝術的魅力,所以更希望能透過想法一些些地梳理和討論,找到不被排除在外,也能一起並肩同行的路徑。

鍾欣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複象公場藝術總監

李承叡:評選機制要更公開,培養生態圈

台灣的表演藝術獎項雖然不多,但一些私人機構的獎項已經行之有年,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影響力,如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獎項和廣藝基金會的金創獎等。這些獎項主要從評論和製作的角度出發,以整體美學為評斷基準。然而,美學評論往往無法涵蓋更細緻的設計和技術工程,導致編導以外的工作人員難以獲得更多肯定。

臺北戲劇獎此次設立了「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獨立精神獎」以及個人獎項給予演員和劇場設計。雖然「劇場設計」今年未將不同設計獨立評選,但已開啟了台灣給予個人獎項的精神。

然而,這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劇場設計的定義複雜,空間設計和舞台設計的差異何在?不同風格和需求的音樂設計如何評選?特殊技術如科技應用或戲偶設計等非主流元素如何一起比較?

未來,針對獎項內容的不同聲音將逐漸出現,每次獎項公布後,可能會有人爭論誰更應得該獎。每個獎項在評選機制上必然有其偏好,這將引發對其正當性和公平性的質疑。雖然某些條件能幫助判斷作品的完成度,但決定性優劣並無客觀的標準。上述表演獎項雖然不是每個人都信服,但隨著時間推移,大眾逐漸了解各獎項的性質和評選機制,形成了不同的獎項的特色和生態圈。

因此,我期望臺北戲劇獎能夠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在評選機制上更公開,讓大眾了解其評選調性,並培養屬於自己的生態圈。觀眾可以藉由不同的生態系統找到投其所好的作品,讓劇場觀眾的選擇更多元、更完整。

最後,我們必須承認,獎項並不能真正定義哪個作品是「最好」的作品。每位觀眾和評審都有其獨特的品味和偏好,這種多樣性正是藝術美學的魅力所在。因此,雖然獎項可以提供一個平台來認可和激勵創作者,但不應視其為唯一評價標準。真正重要的是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連結,以及作品本身所傳遞的情感和訊息。希望臺北戲劇獎的舉辦,能夠給予台灣劇場一個新的觀點,讓台灣的劇場藝術將更加繁榮,呈現出更豐富多元的面貌。

廣告圖片
李承叡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7/01 ~ 2024/10/01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