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 Mahler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的魔法
聽歌劇與看歌劇——以《弄臣》為例
相較於之前300年的發展,20世紀歌劇創作與演出的情形明顯有兩大相異點,一為新歌劇創作的數量銳減,一為歌劇演出劇目主要為既有歌劇,至今依然。不僅如此,20世紀以降,歌劇演出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歌劇史上前所未見,甚至列入新創歌劇的考量,作曲家與歌劇導演、舞台設計攜手,共同規劃作品的世界首演,幾成常態;精采的首演製作也能遮掩作品本質的不足,是否能被一再演出,進入常演劇目行列,還是取決於音樂。隨著歌劇製作日益重要,歌劇導演亦走向專業化。 「歌劇導演」一詞源自德文Opernregisseur,意指主控歌劇整體製作的人,嚴格而言,係20世紀以後才有的名詞。在此之前,歌劇演出並無專業導演,係由歌者依劇本的內容自行發揮,或依著劇本中寫明的場景及動作來演出。19世紀最後30年裡,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藉其創立的「拜魯特音樂節」,以其自身的作品付諸實驗,展現人聲、樂團與舞台合一的劇場作品理念,其中,音樂為主要的推動力。20世紀初,受到話劇劇場革命的影響,歌劇創作在敘事手法及戲劇結構上,都有相當大的改變,歌劇不再只是以人聲唱出一個劇情的方式,「音樂劇場」的雛形隱然可見,也挑戰傳統的歌劇演出方式。另一方面,亦是20世紀初,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維也納歌劇院進行諸多改革,與舞台設計羅勒(Alfred Roller,1864-1935)的合作是亮點之一;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與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藉助劇場奇才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之力,確保《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1)成功首演,都顯示指揮家、作曲家對舞台演出的重視。(註1)
-
焦點專題 Focus
數字之中見感動 全世界馬勒愛好者的歡欣慶典
56,000名來自全球56個國家的觀眾、超過1,100位音樂家、23場爆滿音樂會、27場電台直播、11場電視直播、380萬社群媒體觸及人次──這不只是一場音樂節的成績單,而是一場文化記憶的高峰。 2025年5月,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見證了該廳歷史上第3屆「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的盛大落幕。來自歐洲、美國與亞洲的6支世界級樂團、7位指揮與5個合唱團輪番登場,傾力詮釋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10部交響曲與52首藝術歌曲。從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由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指揮壓軸演出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到鋼琴家朱利葉斯.德雷克(Julius Drake)在獨奏廳伴奏的馬勒歌曲全曲目,再到馮德爾公園(Vondelpark)座無虛席的露天轉播,音樂在各個場域中激盪人心,展現馬勒作品橫跨世代的生命力。
-
焦點專題 Focus 直擊現場之一
暌違30年終於登場 RCO與BFO精湛演繹
原訂於2020年舉辦,卻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取消,隨後又宣布延期復辦的阿姆斯特丹第3屆馬勒音樂節,終於在2025年5月9日至18日於皇家大會堂盛大登場。這場空前規模的音樂盛會,不僅是樂迷引頸期盼的盛事,更是繼上屆舉辦後睽違30年的歷史性時刻。主辦單位邀集了5大世界頂尖樂團,在11天內完整演繹馬勒的10部交響曲,堪稱一場跨世紀之約,更是馬勒音樂在疫情陰霾後的一場重生。 回溯過往,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與馬勒的連結深厚。早在1920年,馬勒的摯友、指揮家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便策劃並主辦了首屆馬勒音樂節。75年後的1995年又舉辦了第2屆。歷經漫長等待,2025年終於迎來第3屆。這不僅是對馬勒的崇高致敬,更是對皇家大會堂與馬勒百年歷史淵源的重溫。馬勒生前曾多次親臨此地指揮,這座音樂廳見證他的許多重要時刻,成為其音樂精神的共鳴之地。 此次音樂節陣容星光熠熠,除了地主樂團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RCO)(編按),還邀請了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BFO)、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柏林愛樂(Berlin Philharmonic)以及東京NHK交響樂團(N響)共同參與。 這5大樂團在10場音樂會中,按照馬勒交響曲的創作順序,逐一呈現其龐大而深邃的音樂世界。此外,音樂節期間也在演奏廳同步上演馬勒的藝術歌曲以及各種小型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從台灣前往參加音樂節的樂迷朋友多達上百位,是亞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一群馬勒迷。為此,主辦單位馬勒基金會主席、馬勒的孫女瑪麗娜.馬勒女士還多次在致詞中提及並感謝來自台灣的馬勒樂迷,真可算是另類台灣之光了吧!而身為馬勒樂迷一分子的我有幸親臨現場,也在此撰文分享這11天的觀賞體驗,我將以5大樂團的聆賞心得作為分野,回顧這趟充滿感動與震撼的馬勒之旅。
-
焦點專題 Focus 直擊現場之二
CSO鋪展鐵漢柔情 N響工整中打開天堂之門
芝加哥交響樂團:梵志登的剛柔並濟 芝加哥交響樂團(CSO)在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指揮下,接連帶來馬勒第6號交響曲《悲劇》和馬勒第7號交響曲。這兩場演出,展現CSO截然不同風格面貌。 在馬勒第6號交響曲演出中,我感受到CSO的剽悍樂風,前兩樂章如B52轟炸機狂轟猛炸,讓我聽覺疲勞,彷彿樂團只有大聲、更大聲。梵志登像是綠巨人浩克,領著一群張牙舞爪的哥薩克騎兵橫衝直撞。毫無修飾的樂句,讓我不禁懷疑聽到的是交響樂團,還是鼓號樂隊。演出慢板樂章時,樂團也難以冷靜,僵化缺乏彈性的樂句失去歌唱性。此外,終樂章的木槌失誤也讓人錯愕。如此粗獷的《馬六》演出,還真是第一次見識到。 然而,隔天的馬勒第7號交響曲卻讓我對CSO刮目相看。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我數十場《馬七》聆賞經驗中,完成度最高、音樂表現最豐富的演出。梵志登樂風確實非常適合演奏《馬七》,CSO也真不負眾望,帶來一場精采音樂饗宴。第1樂章表現延續前一晚的剽悍,直來直往的樂句處理俐落有勁,銅管音量飽滿紮實。CSO達到了將總譜演奏指示忠實呈現的水準。第2樂章速度雖稍快,但每個聲部井然有序,看似四平八穩卻又心猿意馬的主題,讓我竟然聽到馬勒的黑色幽默。
-
焦點專題 Focus 直擊現場之三
柏林愛樂印證神之存在 馬勒精神完美的傳承與昇華
柏林愛樂:巔峰之作與收官之音 音樂節最後高潮由柏林愛樂樂團擔綱,他們帶來馬勒第9號交響曲,以及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和《大地之歌》,為這場盛會劃上句點。 馬勒第9號交響曲的演出令我潸然無語,再多的文字都無法形容當晚的美好,就如同馬勒的音樂,說愈多、離愈遠。柏林愛樂在這次演出中完全無懈可擊,就算拿著高倍顯微鏡檢視,也找不出任何缺點。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在指揮台上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當今樂壇找不出任何一個樂團能超越柏林愛樂的強大。那全團一心的專注力、劇力萬鈞的爆發力、還有那毫無毛邊的弱音我相信這場《馬九》將永遠烙印在所有參與音樂會的樂迷心裡,這是一生難忘的醇美演出。然而,在閉幕音樂會這場演出中,儘管柏林愛樂水準依舊,但在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的演出中,音樂卻少了激情,指揮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與樂團互動過於客氣。下半場的《大地之歌》,男中音Benjamin Bruns音色高雅貴氣,適合演唱崔斯坦或齊格飛,但唱起〈大地悲傷飲酒歌〉與〈春日醉漢〉卻少了把酒問青天的粗獷豪邁,過於誇大的表情像在參加演講比賽。女中音Dorottya Lng音色自然真誠,但最後一首《告別》卻慢到奄奄一息,整首歌曲太過理性平淡,內斂有餘卻無法讓人感受「不得不捨得」的惆悵與釋懷。 整體而言,這晚的柏林愛樂還是柏林愛樂,但不是佩特連科的柏林愛樂,而是有種從A++到A+的差別。畢竟是壓軸演出,我能感受到主辦單位與在場所有樂迷的離情依依。回想11天前的興奮,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些許落寞與感傷。下次再有這樣的馬勒音樂節不知將是何年何月了,期盼這天在不久的將來會來臨,讓世上所有喜愛馬勒的朋友們都能享受這人生難得幾回有的美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