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疫情之下 找到向前走的勇氣
很難想像,一場疫情改寫了廿一世紀的歷史,無人能不受其影響,且至今仍在持續升溫肆虐。封城、關店、居家隔離、自我檢疫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它讓人與人的距離變得遙遠。而表演,這個與「人」緊密相連的藝術,更有聚眾、臨場、勞力密集等特性的行業,在這波不得不讓人「保持距離」的疫情下,自是難以倖免、受到重創。 在面對這樣險峻且變動迅速、尚未明朗的情勢,對表演藝術團隊而言的確是難以承受的重,對國家文化發展無疑更是一大艱困挑戰。文化部秉持著「防疫為重,紓困並行,振興在後」的原則,在高效率下率先爭取到十五億元的紓困補助經費,盼這及時雨能為表演藝術界爭取些許喘息的機會。而國內各場館也莫不繃緊神經因應各種狀況。防疫當前,身為國家級場館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下的北中南三座場館,也在一切以安全為優先的前提下,同時提出疫情期間特別方案,並且也盤點旗下各項資源,幫助各團隊度過難關,並累積後續的動能,就如同在本期中接受訪問的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所述:「期許兩廳院成為表演藝術圈裡『穩定的力量』,扮演一個能被依靠的角色,沉著、穩定,與大眾共同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表演藝術界在疲於應對的同時,其實考驗的也正是整體產業的體質,此時各界可能尚未有時間沉澱思考,但如何記取教訓,讓未來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更為健全,應是接下來要義無反顧、審慎面對的課題。 最後,值此非常時期,本刊也邀請了高旻辰、王連晟、布拉瑞揚、鄭嘉音、紀蔚然等五位,橫跨了不同世代、領域的藝術家,請他們回顧自身的人生與創作之路,探問自身在經歷成長時所遇到的種種,從夢想到恐懼,讓他們重新回到「成年禮」的那一瞬間,與讀者分享他們在生命中面對試煉時,是如何跨越、如何自處。盼能在這波人心躁動不安的疫情下,藉著閱讀他們的成長,讓那份平時隱藏在作品背後,藝術家創作時面對自我的勇氣,給我們啟發,找到向前走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七年級
王連晟 只有自己懂的藝術路 討厭重複追求幽默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王連晟,自稱是被大潮流推啊推著走上了藝術之路,跟其他感性至上的藝術家不同,他眼中看出去的是個感官被弭平的世界,在那裡,一切蘊含公式、數據、代碼,井然有序。他作為創作者的成長處方是不重複自己,他說:「真正的藝術應該是人工智能無法複製,或找到運作方式的。基於這樣的原則,我接受每個作品都要遭遇瓶頸或挫折,每件東西應該都沒辦法從我過去的經驗、思考脈絡、創作方法提取,那當然會是新的挑戰。」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動作與聲音的接龍遊戲
「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是「JPG擊樂實驗室」的系列節目之一,由擊樂家鄭雅心與張育瑛組成的「那娜擊樂二重奏」與作曲家邱浩源、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劇場導演李銘宸的跨界合作。節目概念來自生活中的聽覺經驗,將一些平時被忽略或習以為常的聲響轉化為演奏出的音樂,或加以複製、模擬、創造,進而帶來不同的聯想。
-
焦點專題 Focus
讓聽覺與視覺 一起在舞台上說話
一場音樂演出,配上變化萬千的多媒體與燈光變化,吸引你的,是音樂,還是眼前的奇幻景觀?就像以前歌劇、樂劇、音樂劇的美學爭論,到今天則存與音樂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演出中,孰輕孰重?如何不反客為主?成為參與製作的藝術家的重要考量。可是當音樂作品被寫出後,詮釋者在舞台上的演出,原本就是他們對樂曲理解後進行的再創作,多媒體與燈光的呈現,是否也可如是觀?
-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3/世紀音樂
接收、回應、驅動、合成 激發感官的未來
結合互動電聲與3D影像,以數位裝置結合音樂演出,在接收、回應、驅動現場及時合成的聲音與影像圖形,然後再激發出新的音樂演奏「世紀音樂」這場這場音樂會,彷彿啟動了「音樂機器人」,加上「會說話」的燈光,整個就是一場充滿未來感的感官遊戲,而在單簧管演奏家莫里納尼的即興演奏下,更添聆賞的豐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