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攝影

相關文章 22 篇
  • PAR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只爲了舞台上的一次光芒,表演者蟄伏構思、流汗苦練,幕後的情緖醞釀、暖身、彩妝;幕前的展露揮灑;幕落後的輕鬆,不管是否被「觀衆」看見,這一個心靈歷程便是一場動人的演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記錄,刹那的絕美可以變成永恆的璀璨。今天我們回顧一幀幀的舞台攝影作品,點的串聯顯影了歷史的軌跡,通向人們美感的記憶深處──讓我們都來做一次表演紙上藝術演出的觀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 俯首沉思的創作者。 (林懷民與羅曼菲於〈輓歌〉排演)。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生涯劇場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文字|林亞婷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孔雀公主楊麗萍
    即將上場

    在靜止與流動之間──謝安.近五年舞蹈攝影展

    如同單細胞的繁衍,舞者的呼吸在延續,透過鏡頭,謝安創造了從沒有過的視覺經驗。

    文字|本刊編輯部、謝安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資深舞者Dominique Mercy邊跳著獨舞,邊被逼近的「花山」推擠到舞台前端。
    回想與回響 Echo

    只爲你 專訪碧娜舞作攝影家卡波內

    二月廿日〜三月九日期間,在香港的文化中心大廳,爲了配合碧娜在藝術節的最後一檔大製作,特別展出自一九八二年就開始只爲碧娜的舞團拍照的義大利攝影家法蘭契斯可.卡波內(Franceso Carbone)的碧娜舞作攝影展──Only You. 十六歲就開始學攝影至今,卡波內原本是從事電影攝影、後來因感覺拍電影太浪費時間,才改做報社的攝影記者。晚上爲了調和白天的工作壓力,經常躱到劇場裡看演出,並在看過碧娜的作品後,毛遂自薦地跑去烏帕塔,爲碧娜及團員們拍照。沒想到,在一個下午之內,碧娜的氣質及工作態度深深地感動了他,使卡波內決定走上舞蹈攝影這條辛苦但愉快的專業。 這次攝影展的題目:「只有你」,雖然部分原因是借用碧娜去年以美西爲主題的新舞名,但卡波內表示,更重要的,是因爲他只爲碧娜一人奉獻他的技藝。十五年下來,卡波內已經隨碧娜及舞團到世界各地記錄了他們無數場的演出。即使一九九三年時,他在巴黎歌劇院拍烏帕塔舞團演出《伊菲珍妮在陶里斯》時,摔斷了脚,如今走起路來還一跛一跛的,但他仍欣然地跟隨碧娜到全世界,自願爲她及其舞者辛勤創作出的瞬間畫面,留下永恆的回憶。 (本刊編輯 林亞婷)

    文字|林亞婷、Francesco Carbone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浮生若夢(臨佚名《仿郭熙雪山圖軸》)》
    藝@展覽

    腦殘山水 破除水墨傳統的鬼魅

    早年以顛覆批判的行為藝術與攝影聞名的姚瑞中,近年居然拿筆畫圖,畫的還是「山水畫」!但用原子筆畫的山水谿壑,姚瑞中不改惡搞風格,在展覽「腦殘遊記」中,他將過去針砭政治、歷史所做的行為與影像攝影融入繪畫,揶揄當年的揶揄。他還加入當代視覺語彙如視窗和漫畫對話框,破除傳統水墨的結構,「台灣的水墨不能被中國傳統的鬼魅籠罩,即使是繪畫,我還是在談認同的問題。」

    文字|吳垠慧、耿畫廊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榮榮與映里在居住的北京老宅院被拆除當天,兩人攜帶百合花坐在門樓上,彷彿在為消失的老宅院進行一場喪禮。
    藝@展覽

    毀滅與再生,死亡與重生

    夫婦攝影家榮榮與映里透過創作這樣的「儀式」,窺探中國城市環境的劇烈變化,看它的興與滅、起與落。首次在台舉辦的展覽「榮榮與映里」當中,展出十七幅攝影作品,包括○二年至今的三大系列「六里屯」、「草場地」與「三影堂」,正好呈現了近十年來兩人面對北京環境劇變的生活軌跡。

    文字|吳垠慧、谷公館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林盟山近作拍攝四川藏區喇嘛學校師生,回歸攝影初衷、記錄 人們純樸真實的狀態。
    藝@展覽

    攝影之眼 凝視「庶民」的真實

    即使在數位攝影已成主流、電腦修片無所不在的今日,影像記錄真實的功能仍然存在,且也是攝影藝術家期待的方向。在由十二組藝術家/團隊參與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與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中,即以「庶民」為鏡頭主題,或呈現社會真實透露批判觀點,或回復單純攝像的原點,皆著眼於攝影的本質來發揮。

    文字|吳垠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館拍攝的結婚寫真樣本,當時的新娘禮服大多是簡單的洋裝樣式,頭上披著單層的長薄紗,再套上花環,將新娘襯托得典雅而美麗。
    藝@展覽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館的影像魔力

    老照片不只有悠悠的歷史氛圍,更是充滿魔力的時代印記。現在正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展出攝影工作者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多幀百年前的老照片首度曝光,讓人窺見舊時代的人文風景。

    文字|吳垠慧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Atherton,加州,2007,朋友家外面。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子,在我的鏡頭裡 賴聲川影子系列攝影作品

    這些年我旅行到各處,也有機會較長期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我開始對影子有興趣,可能跟《如影隨行》的創作氛圍有關吧,我就開始比較積極地用我的Contax G2相機(有一年我請教攝影家劉振祥,我應該買什麼相機隨身攜帶方便,品質又好,他推薦這一台)捕捉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影子。因為po了幾張在網站上,《PAR表演藝術》雜誌覺得有趣,就希望我能提供一些給讀者。 這六張是許許多多相片中挑出來的,沒有特別邏輯,大概想配合《如影》的感覺,所以用了兩張有人影的。其實我大部分影子相片是沒有人的。 我絕對不是專業攝影師。振祥、大家,請多包含! (J5-01)Palo Alto, 加州,2007,我在Stanford教書時經常去的咖啡店附近。除了左下角,全是影子。 (J5-02)Atherton,加州,2007,朋友家外面。 (J5-03)上海新樂路,2007/10/15 (J5-04)北京北劇場,2002 (J5-05)香港尖沙咀,2007/7 (J5-06)史丹佛大學校園,2007,自拍像

    文字|賴聲川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表演視界

    音樂精靈的捕手 攝影家詹朝陽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最難懂,卻又最直接地刺入靈魂深處去撼動人心。作曲家完成一首音樂,可能想透過音樂表達些什麼,我們又不完全能根據聽音樂所得,試圖從音樂去百分百解讀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因為,音樂被作曲家創造完成後,它也同時被賦予獨立的生命,與聽者溝通共鳴,這個情形也多少發生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 ──詹朝陽

    文字|林芳宜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格林菲爾德要舞者將熟悉的舞蹈動作丟在門外,她要拍一些未出現在舞台上的東西。(舞者:David Par-sons)
    舞與影的對話

    舞蹈攝影,是舞蹈還是攝影? 舞蹈攝影家Lois Greenfield的作品世界

    正如同攝影是否可以作爲藝術形式的爭議, 舞蹈攝影也同樣具有這種妾身不明的尷尬, 但露易絲.格林菲爾德就找到了一條出路。

    文字|郭定原、Lois Greenfield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瞬間完美的決定

    卡迪耶‧布列松大師回憶他到印度去為甘地拍照時的情景,那是在一九四八年, 他與甘地相談甚歡,會面結束,離去不到十五分鐘,他聽到槍聲,趕緊拿著相機衝回甘地遇刺的地方,按下了一個讓全世界都難忘的快門。真的很難想像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還好他可以含著眼淚按下快門,但是他內心的悲痛,卻要以冷靜的判斷去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個時刻。

    文字|Zoe佐依子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篠山紀信與1987年作品《刺青》合影。《刺青》長150公分、寬360公分,相當巨大,以他自創的「篠山廣角」技術拍成。
    藝@展覽

    篠山紀信的攝影 精心安排的謊言?

    以替十八歲時的宮澤理惠拍攝全裸寫真集造成轟動,在日本藝能界有神一般地位的攝影師篠山紀信,他的鏡頭下除了有女星的美麗形貌外,其實還有許多對日本社會的多角觀察。這次在北美館展出的七十二件攝影作品,具現七十歲的篠山紀信自一九六○年代至今的八大主題,分別呈顯上癮東京、篠山廣角、藝術家、女星、歌舞伎坂東玉三郎、東京胴體、魅影、夢幻等。

    文字|吳垠慧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現代音樂協會擴大徵求會員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擴大徵求會員,對象分三類: 1.愛樂會員:歡迎所有喜愛與關心現代音樂人士加入,參加者不限年齡、性別、所學等。 2.正式會員:⑴作曲家必須提出涵蓋三種或三種以上編制之作品五首,其總長不得少於三十分鐘。⑵演奏家必須提出演出現代音樂五場以上之節目單。⑶音樂學家必須提出五篇有關現代音樂之文字論述。(除符合前述條件之外,並需經理監事會議通過) 3.贊助會員:凡喜愛音樂並贊同協會理念,願意定期贊助協會之個人或法人,均歡迎成爲協會贊助會員。 詳情請洽(02)702-5449莊效文。 (編輯室) 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將於八月十九日至九月十一日舉辦「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活動。此次參加的靑年編舞家有四人,包括台灣的蘇安莉、香港多空間藝術總監馬才、城市當代舞團嚴明然,和來自大陸出身廣東現代舞團,目前任職於城市當代舞團的喬揚。 硏習營於八月十九日上午十點半舉辦舞者甄選。 詳情請洽(02)896-1000轉舞蹈系辦公室。 (編輯室) 台北芭蕾舞團舉辦「芭蕾硏討會」 台北芭蕾舞團爲推廣國內芭蕾敎育,自七月二十七日起以全省各地芭蕾敎師爲對象,分別在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桃園、宜蘭及台北縣市等地,舉辦「芭蕾硏討會」。 此項硏討會將以演講、座談和示範敎學方式進行,與各地芭蕾敎師在敎學觀念及方法上交換意見,並針對台灣孩子的體型討論適合他們的肢體使用法,期望能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敎材,供敎育主管單位作爲未來芭蕾舞蹈敎學的參考。聯絡電話(02)707-8003。 (編輯室) 中澳舞蹈交流頻繁 ㈠中澳舞蹈聯合演出:由左營高中舞蹈實驗班和澳洲昆士蘭工技學院

    文字|本刊編輯部、黃尹瑩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王榮裕在《九歌》中,從上瀉下的稻粒速度竟被光線壓縮成為理性的光束。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影像的殘影再生產 謝安攝影作品中的「時間」論

    無論是大野慶雄的舞蹈呈現了身體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從趴下到爬起,諸類積極地用鏡頭捕捉動作連續感的影像,似乎成為謝安的「『我看』舞蹈」攝影展想要建構的論述,卻也強調了「時間之形」的主題。

    文字|王墨林、謝安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許斌:「許多藝人在台下時更能讓我感動,因藝術已成爲他們身體的一部分,這種長期孕育出的氣質,讓他們更能完整的表達自己。」
    台前幕後

    舞台面貌與變貌 十二位表演藝術攝影者「視界」中的舞台

    十二位攝影者透過鏡頭,主、客觀的再創造或紀錄了表演瞬間撼人之美,由靜至動、沈潛至飛騰。然而驅使他們按下快門刹那的意念爲何?他們如何看待、挑選心目中的「表演」呢?

    文字|錢麗安、許斌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人類學家提姆西.艾許已經持續調査、拍攝峇里島超過三十年。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影像當然不會只是「聰明」、「漂亮」而已了。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台上、紙上、牆上、螢幕上再回到生活上的距離

    攝影作品,只是「看」表演者作品的方法之一、它不等於表演者的作品。有了「紙上攝影展」、「牆上攝影展」之後,未來,我們希望還會有「錄影帶、電影作品展」的出現。

    文字|柳下會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影像與歷史

    做「目睹者」大概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這是所以火災現場總是圍滿了觀火的人,馬路上只要有幾個人一聚,立刻就會有人要好奇湊近去看──是的,湊近去看,看得越眞切越好。我們讀書讀史,也充滿了這種想要「看得越眞切越好」的心理:女媧以黃土「搏人」,我們眞想看到她用這種方法把我們這些黃種人造出來是個什麼奇景;項羽被困垓下,與虞姬生離死別的場面,當然,我們也都希望望親見。而所有的歷史家、小説家、劇作家以及演員,事實上所做的事都是在滿足我們這個想要目睹親見的心理。 然而即使是集合了寫作者和演出者的舞台直接呈現,也是轉瞬即逝,它的時間生命只在現場,目睹的空間也只在現場,要等到攝影機發明了,「現場」的有限時空才終於得到了無限延伸的可能,那最不免要瞬息間消失的「表演」的藝術,也才終於有了較精確的記錄者。攝影之爲記錄者,甚至於在有了電影有了電視,有了方便的手提錄影機讓你我都能自己做動畫紀錄時,它的威力都仍在有增無己,「照片」的氾濫是我們每個人都日日在目睹的事。 原因無他,照片的記錄和組合的能力,它的掌握神情意味乃至於「發生」時的關键意義的作用,很難被其他媒介所取代。這種功能上的特質,使它成爲我們日常最現成的「挽留時空」的憑藉。倘若它面對的是舞台的短暫美感和無可回復的時空特質,則更構成了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和誘惑。 《表演藝術》雜誌在考量到七月是表演的「淡季」,兩廳院也將閉館作例行的年度維修,報導性的專題因此會大幅減少時,以這一期來「爲台灣的表演藝術作一次視覺回顧」的提議立刻得到最多的贊成票。是的,讓攝影機爲我們作一次台灣的表演環境變遷的見證,讓我們看看鏡頭中演出的成長和滄桑,讓我們隨著攝影者的手眼去體會表演者台上台下的人生,讓我們看看一次又一次舞台上的光采與幕後的努力這三、四十年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的動向事實上是我們整個社會發展、經濟成長的大環境中一個最有活力的切面。可惜的是我們仍受限於篇幅和經費,也受限於蒐羅的困難而無法作更全面的呈現,只希望這是一個嘗試的開端,能以後續不斷的努力來達到完備。 在這個單元之外,聶光炎先生的舞台設計專題也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回顧單元,聶先生事實上就是使台灣舞台走向專業化和精緻化的最重要的一位推動者,他的作品是「視覺回顧」的不可或缺的一環。《表演藝術》一貫自期

    文字|黃碧端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書介

    優人的影像 《優劇場:潘小俠攝影集》

    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文字|鍾喬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