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盟山近作拍攝四川藏區喇嘛學校師生,回歸攝影初衷、記錄 人們純樸真實的狀態。(圖片提供 林盟山)
藝@展覽

攝影之眼 凝視「庶民」的真實

即使在數位攝影已成主流、電腦修片無所不在的今日,影像記錄真實的功能仍然存在,且也是攝影藝術家期待的方向。在由十二組藝術家/團隊參與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與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中,即以「庶民」為鏡頭主題,或呈現社會真實透露批判觀點,或回復單純攝像的原點,皆著眼於攝影的本質來發揮。

即使在數位攝影已成主流、電腦修片無所不在的今日,影像記錄真實的功能仍然存在,且也是攝影藝術家期待的方向。在由十二組藝術家/團隊參與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與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中,即以「庶民」為鏡頭主題,或呈現社會真實透露批判觀點,或回復單純攝像的原點,皆著眼於攝影的本質來發揮。

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
即日起~1/9 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

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
即日起~1/23 台北誠品書店信義店

對現代人來說,拍照宛若呼吸般自然到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生活周遭隨處可見擺出可愛姿勢自拍的美眉,或是隨手攜帶數位相機拍下出遊照片的家人,放上網路供分享瀏覽的影音媒介,攝影變得容易、影像也跟著輕盈甚而花俏了起來。然而,對藝術家來說,攝影仍具有記錄真實的功能—— 或至少被如此期待著—— 回到原初的單純,或者回到用相機來揭露、進行社會批判的激進意義。
 

十二組藝術家的批判寫實攝影

由張美陵擔任策展,假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展出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以「庶民」為題,展出十二組藝術家/團隊針對某些社會議題長期關注並進而拍攝記錄的作品,包括江思賢、何經泰、周慶輝、邱垂龍、高政全、陳逸宏、陳界仁、杜韻飛、黃子明、張蒼松、楊順發與紅毛港團隊、盧昱瑞等人。

張美陵指出,一九九○年代後,具有社會意識的台灣藝術家,透過影像呈現他們長期關心與探索的社會議題,最初採取「寫實攝影」標榜「為真實代言」,然而數位科技的興起,撼動了攝影與真實之間的密切關係,因為攝影可藉由數位技術進行竄改,而這也間接影響到寫實攝影的式微。而今,「當代藝術的寫實主義被重新定義,寫實的觀念已經改變,不再只是對於模仿的複製,而是產生新的再現真實的方法。」

這十二組藝術家當中,不少是媒體攝影記者出身,他們仍持續關心社會問題,也不斷反省攝影作為社會寫實的局限性。如黃子明長期關注台灣慰安婦議題,並參與她們心理重建活動,他以慰安婦今昔身影同時並置的方式,作為凸顯她們生命中曾經歷這段身心受創的對照;何經泰的「工殤顯影」系列則記錄了台灣在經濟發展下,弱勢勞工及其家庭歷經職業災害甚至身亡的悲痛。

新生代攝影家如高政全的「越線」系列是他跟拍台灣年輕塗鴉客的活動記錄,透過非法塗鴉的行為展露年輕人對社會與彰顯自我的觀點;杜韻飛的「生殤相:流浪狗的最後凝視」則以古典肖像攝影的方式呈現流浪狗的半身像,看似彰顯生命的尊貴,實際上這幾隻狗兒都面臨了被安樂死的最後關頭。

林盟山四川藏區拍下孩童純真容顏
此外,林盟山在誠品信義店舉辦的個展「流動攝影棚」,同樣是針對攝影進行反思,在強調華麗、修片過度下的商業攝影潮流下思考攝影的本質。林盟山以拍攝陳珊妮的唱片封面、參與蔡明亮電影劇照拍攝出名,過去曾以黑白照片記錄台灣搖滾樂團熱血賁張的青春紀事,二○○六年舉辦「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攝影個展。而今,在「流動攝影棚」中,他採取最「陽春」的人像拍攝,記錄四川藏區喇嘛學校的師生,以傳統黑白底片和高反差的肖像,彰顯大小喇嘛天真單純的笑顏。

林盟山說,近年商業攝影界陷在華麗影像的迷思下,強調拍攝又美又乾淨的照片,因而大量使用光線、鏡頭、化妝修飾,然後再用電腦修片,「我喜歡拍照,喜歡人,但那些照片看不到真實,這都違背我拍照的初衷。」

為了讓自己放空、找回攝影的原點,因緣際會下跑到四川省四千公尺高的藏區,在那裡與喇嘛學校師生度過四十天,捕捉孩子們的簡單生活和單純的容顏,「孩子純真的臉孔和眼神告訴我:單純和簡單才是最重要的;攝影是很動物性的,要把本能和敏感細微處拍出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