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秋天藝術節
-
焦點專題 Focus
進擊的台灣文化力
今年10月台灣國慶,印有「Taiwan」的巨幅廣告掛上法國夏佑國家劇院,在巴黎街道上方飄揚。布拉瑞揚舞團等11檔台灣展演,首登法國國家舞蹈殿堂「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相隔一個月,《這不是個大使館》亦登上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展開法國巡演。 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究竟有何魅力,讓法國唯一的國家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要大力讓巴黎觀眾「體驗台灣」?巴黎秋天藝術節總監法蘭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又為何在只在收到《這不是個大使館》提案的情況下,就大膽決定共製這件處理台灣議題的作品?法國觀眾怎麼看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台灣文化如何在近年流向世界?國家兩廳院在這樣的跨文化對話中,有何策略協助台灣創作者走上國際?以下是來自法國巴黎的現場傳真。
-
焦點專題 Focus 巴黎秋天藝術節藝術總監
法蘭西斯卡.可和娜:跟現實連接,做政治(可能)做不到的事
全球化的今日,跨文化交流與對話是當前藝術工作者的標準配備,而藝術節則是包含觀眾、創作者、策展人、機構等跨文化溝通最直接的場域之一。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聯合製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首登法國歷史悠久、頗負盛名的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今(2024)年11月將在巴黎MC93文化中心演出。藝術總監法蘭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是決議該藝術節共製這檔跨國製作的重要推手,成為巴黎秋天藝術節開辦52年以來首檔台灣共製節目。 巴黎秋天藝術節經常與各國藝術節和主要文化機構合作,邀請作品除了歐陸,也經常橫跨韓國、南非、中國、巴西、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國家,致力讓各種差異被看見,打造跨文化溝通的平台。現年46歲的法蘭西斯卡本身也是跨文化溝通的老手,究竟義大利裔的她是如何思考這個法國老牌藝術節的未來走向?今年藝術節(除了有2024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素食者<a href="https:/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研究「缺席」與「保健」的舞蹈
出身姬爾美可布魯塞爾 P.A.R.T.S. 舞蹈學校的法國年輕編舞家暨表演者翁汀娜.克洛茲(Ondine Cloez),在疫情延遲後重開的「2020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中呈現兩部舞蹈作品。獨舞《假期假期》(Vacances vacance)是一場身體與思想之間來回穿梭的詩意獨白,逐漸演變成獨舞。談論假期、催眠、瀕死體驗等「缺席」的狀態,呈現一種走向虛空和優雅的旅程。三人舞《保持健康的藝術》(Regimen Sanitatis Salernitarium),則由一本匿名的13世紀同名古書出發,關於花園裡的植物、保持健康、身體與世界的關係。兩個作品都做了不少資料收集「研究」,並透過當代的身體來詮釋她的研究。
-
巴黎
巴黎秋天藝術節9月啟動,2檔限地演出為奧運暖身
巴黎秋天藝術節於9月初正式啟動.去年甫上任的總監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特別策劃2檔免費的限地演出,成功結合表演藝術與城市空間,邀請民眾為明年的奧運盛會提前暖身。 來自巴賽隆納的雙人團體El Conde de Torrefiel於露天公園呈現《超虛構計畫一號》(Ultraficcin nr. 1),在夕陽與夜幕交替之際,觀眾透過12 X 6米碩大銀幕上的文字投影及撼動音效,深入時空交錯的故事情節:巴黎恐攻、難民渡海、墜機事故、公園內女子狂歡失足的意外。儘管整體演出讓人有置身蚊子電影院的錯覺,但現場不時出現呼應敘事內容的行動與場面:引領羊群穿越群眾、搖晃樹叢、揚長而去的車輛。El Conde de Torrefiel營造出徘徊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劇場感,以理性閱讀及感官接收,擴延觀者的想像與感知。 義大利編舞家Alessandro Sciarroni則在20世紀初興建的公共泳池,為巴黎奧運揭開序幕。《IRIS》融合游泳競賽和阿卡貝拉合唱,讓編舞從身體擴延至聲音與空間。對編舞家來說,這座泳池宛若一種特殊儀式的場域,它讓市民放鬆、重生、挑戰體能極限,而且建築結構可以產生如大教堂的回音,使人暫時放下城市煩囂,徜徉在超越時空的神聖氛圍。《IRIS》的表演者除了12位演唱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者,還包含7位青壯年泳者,其中4名還是殘疾人士。這並非Alessandro Sciarroni首次與身障者合作,2015年的《曙光》(Aurora),他已彰顯「盲人門球」的舞動魅力.他從幼年起就被唐氏症阿姨照料,體會身障者即使能力或體力有所限制,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越自我。透過競賽和演唱,Alessandro Sciarroni呈現出奮鬥不懈的體育精神,體現奧運的榮耀價值。
-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由日本導演岡田利規與泰國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搬演,演出改編自泰國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說《慾望的剪影》,將泰國的街頭社會運動大歷史與畫家的私密青春日記交織,四個小時中,演員與工作人員不下台,滿台物件在觀眾眼前不暗場地變化出各種場景,正是不同劇場機器與社會運動機器,不同機器不斷重新「組裝」重新連結的微妙體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素人旋風 席捲巴黎秋天藝術節
今年的巴黎秋天藝術節聚焦「表演者」,除了有阿迪蒂絃樂四重奏與傑宏.貝爾兩組首席藝術家,另一特色是有許多以素人為主體的節目,如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參與的《至少是場表演》、夏瑪茲邀請全民起舞的《瘋舞》,還有導演兼劇作家哈迪卜邀各年齡層足球粉絲上場的《運動場》,演出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也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