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巴黎秋天藝術節聚焦「表演者」,除了有阿迪蒂絃樂四重奏與傑宏.貝爾兩組首席藝術家,另一特色是有許多以素人為主體的節目,如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參與的《至少是場表演》、夏瑪茲邀請全民起舞的《瘋舞》,還有導演兼劇作家哈迪卜邀各年齡層足球粉絲上場的《運動場》,演出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也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
每年九月至十二月,巴黎秋天藝術節網羅了不同類型的前衛作品,可說是表演藝術發展趨勢相當重要的指標。今年的主題聚焦在「表演者」身上,無論是以演奏當代音樂為主的阿迪蒂絃樂四重奏(Arditti Quartet),還是以舞者經驗為創作素材的傑宏.貝爾(Jérôme Bel),兩位首席藝術家皆透過演繹者的觀點去探索當代藝術的價值。然而,今年舞台並非專業人士的天下,許多節目以素人為主體,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透過民眾參與,這些表演作品凝聚了一股不可忽視的集體力量,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
素人參與創作
今年藝術節呈現了傑宏.貝爾一系列解構表演符碼的作品(註1),突顯出他愈來愈親民的創作風格。近年來,他邀請大眾參與創作,重新思考舞動與身體的關係。二○一五年的《匯演》GALA中,他讓專業舞者與業餘者一同詮釋經典舞步,甚至互相揣摩對方的舞姿。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身體,觀眾領會到舞蹈的關鍵並非在於卓越的技巧,而是發自內心的樂趣。每個身體都能表現出與生俱來的動能,所有人都可在舞台上獨領風騷。傑宏.貝爾為秋天藝術節所創的《至少是場表演》Un spectacle en moins則企圖帶給觀眾一場前所未有的體驗。透過三場每月一次的會談,他與觀眾一起打破劇場不成文的規定:劇場真的是再現的藝術嗎?如何在舞台上不表演?怎麼讓民眾同時成為演出的行動者與觀察者?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展開一場美學實驗,讓他們成為革新表演形式的助力。
專業人士與素人同歡的盛會
繼雷恩、柏林之後,法國編舞家夏瑪茲(Boris Charmatz)則在秋天藝術節帶領巴黎人一起《瘋舞》Fous de danse。十月一日,一萬多名民眾湧向104文化中心,參與了一場長達十小時的舞蹈馬拉松。從暖身開始,一連串的舞蹈活動連貫展開:從現代舞之母鄧肯(Isadora Duncan)的單人舞到後現代大師柴爾茲(Lucinda Childs)的群舞、從《春之祭》到《波麗露》、從民俗舞蹈到街頭hip-hop,大家不但回顧了現代舞蹈的歷史脈絡,也被動感氛圍所感染。不論是歌劇院的芭蕾名伶、當代舞者、一般民眾還是小朋友,大家逐漸開始釋放肢體、隨著音樂盡情搖擺。對夏瑪茲而言,《瘋舞》不只是特殊慶典,它在未來會成為全體市民集體參與的民主運動,如同去年在巴黎共和國廣場爆發的「夜之起義」(Nuit debout)。
素人在舞台上發聲
在《運動場》Stadium中,法國新銳導演兼劇作家穆哈瑪.阿爾.哈迪卜(Mohamed El Khatib)讓五十三名足球粉絲登上國家劇院舞台。他認為足球場比劇院更能體現民主精神,因為其觀眾群超越了世代、性別與階級。他嘗試以社會觀察者角度洗刷大家對足球鐵粉的刻板印象,並運用人性化且幽默的手法讓八至八十五歲的球迷發聲。《運動場》並非滿足觀眾窺淫慾的「劇場真人秀」,無論是台上球迷或台下觀眾,他們都須認真思考哈迪卜的提問:為何我們會認為體育與文化沒關聯?劇院觀眾和足球粉絲有何不同?足球場的滋事者和上街抗議的民眾是否都被官方與媒體視為一種暴民?多為工人階級的球迷為何放棄極左政治立場,轉而支持極右派?透過素人為主角的紀實劇場,哈迪卜不僅忠實呈現一種特殊的社會樣本,也運用舞台上的真實人生反映現實世界的深層矛盾。
今年秋天藝術節吹起的「素人旋風」顯現出表演藝術的未來趨勢:走入群眾的親民性、開放包容的普及性、相互交流的溝通性、脫離再現的當下性、反映生活的真實性。的確,透過民眾的參與,當代劇場不再是一門曲高和寡的藝術,反而變成一種提供社會反思的關鍵媒介。
註:除了舞者養成三部曲―Véronique Doisneau、Cédric Andrieux、《泰國製造》Pichet Klunchun & myself,傑宏.貝爾還呈現了早期解構作者概念的「不跳舞」作品(《傑宏.貝爾》,及與身心障礙表演者合作的Disabled Theater和The show must 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