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藝術家
斐雅.美娜 從解構自我到轉化世界
從雜技表演到跨領域創作、從物件操控到物質轉化、從生理男性到女性認同,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超越身體與劇場形式的界線,透過自然元素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豔連連的觀演關係,開啟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提問。 從雜耍到跨領域 受法國新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rme Thomas)啟發,美娜20歲即踏上了學習雜技之途。無論是球、大環或棍棒,她透過高超的技巧操弄專業道具,讓觀眾感到讚嘆與驚奇,但她並不滿足這種純粹娛樂的表演,「我其實認為雜耍只展現了驚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營造一種親密的關係,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進而感動,而非只是一種令人覺得新奇的表演。」她這麼說。 1998年,27歲的美娜決定投入獨立創作。她以拉丁諺語「Non nova, sed nove」為劇團命名,立志在創作上「跳脫推陳出新,力求另闢新徑」。儘管團名表達出「沒有創新」的意圖,但它說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過不同視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我的創作不須再強調精湛的技藝,反而要突顯雜技表演的失敗和不可能,這讓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劇場或行為藝術。」 從物件到物質 2008年,她展開一系列名為「I.C.E.」的創作計畫,持續探索「不可雜耍性」(Injonglabilit)。(註1) 她想挑戰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體又無法掌控、多變且有機的自然元素。無論是冰、水、風、蒸氣,她透過物質變化,擴展想像空間,建立更親密的觀演關係。她說:「物質比物件更能觸及人心.我一開始從冰展開實驗。我把慣用的雜耍橡膠球換成冰球,這反而讓觀眾有感觸:『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溫度、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完成這場演出?』我那時了解加工的物件會讓人保持一段距離,而純粹的物質卻能連結所有人。自然物質是超越國族、文化、語言隔閡的共通語彙。儘管以物質出發的創作困難重重,但我和觀眾的關係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體驗.並構成一種對話。」 美娜創作路徑的變化不僅出自她對雜耍的反思,也源於她人生的改變。「最初我在表演雜耍時,即便我呈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辦公室大爆炸!》
上班族狂想啟動 辦公室裡上演動作爽片
在一成不變令人窒息的辦公室裡,身為上班族的人們,是否也曾期待或妄想著:或許這一切也會有如賣座強片般驚心動魄、或如超級英雄般歷經生死浩劫、千鈞一髮地步出危及時刻的帥氣場面呢?丹麥帥氣英雄劇團的《辦公室大爆炸!》將上述幻想在舞台上化為現實,身懷絕技的表演者扮演的上班族,化身動作電影英雄,玩得讓你不只喊「哇!」而已。
-
焦點專題 Focus
芭蕾與雜耍 兩種美麗語言的對話
曾在二○一四年應邀來台的英國甘蒂尼雜技團,以向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作品《搞砸了》讓台灣觀眾大呼過癮,再度訪台,甘蒂尼雜技團更帶來去年首演的作品《4X4瞬間建築》,結合芭蕾與雜技,舞台上,四名雜技演員與四名芭蕾舞者在同一個空間穿梭,兩種表演系統、美學形式,成了轉瞬消逝的時空之旅,看不見的運動軌跡正如想像的建築,錯綜複雜地彼此交會。
-
歐洲人文筆記
那年夏天我也是喜劇演員
那個夏天,我花盡力氣學習做一名演員,還不知道自己具有更多別的天分。我其實並不合適做演員,但我當時卻只對演戲這件事有興趣,我很羨慕一些很會用身體創作的同學,我偷偷地學他們,並苦苦地折磨自己進入戲劇的核心問題,我沒有演技,我擁有的只是面對人生的膽量。
-
戲劇
拜月計畫的寓言嘉年華
雜技與其他表演藝術和戲劇的結合關係,應當不只是字面上附會的意義,仍有賴編導更進一步深入了解雜技的表演特質,否則轉化之間所出現的牽強情況,將使得雜技終究也只是單純的表演而已,無法與戲劇內容做更有機的結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索生命的舞蹈物理家
現今的「雜耍」不只是技藝的呈現而已,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爲結合舞蹈、美術等各方元素,將舞台、道具、動作、雜技等互爲混融的綜合藝術。本刊特地專訪此項藝術中的代表人物魔手麥克,請他談談他在創作上的思考與工作方式,以及對藝術未來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