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三便士歌劇

相關文章 6 篇
  • 《Mackie踹共沒?》特意跳脫現代劇場歌仔戲向來所追求的精緻性與文學性,而選擇置入外台胡撇仔戲的活潑熱鬧又華麗的表演方式。
    演出評論 Review

    摩登歌仔戲 說出創意新蹊徑

    在保有草根性的原初精神之下,這次演出可謂在現代劇場歌仔戲的一片精緻呼聲中另闢了蹊徑,找到另一條可行之路青春、草根、顛覆的活潑形象。真實的社會現象,可以留給參與故事其中的每一個人踹共,而歌仔戲的本位與程式,也不再定於一尊,因為誰都可以踹共!

    文字|楊馥菱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劇中人物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盡責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當利益彼此衝突時,更能在角色中轉換自如。
    演出評論 Review

    跨越三百年的政治「音樂」劇

    無論是和《乞丐歌劇》或是《三便士歌劇》相比,《Mackie踹共沒?》與觀眾的關係親近許多。如同大多胡撇仔戲一般,在傳統歌仔調中摻雜著時下的流行曲風,也許正是在這些「被取悅」的瞬間,才讓我們猛然發現「群眾情感」是如何輕易地被操縱

    文字|白斐嵐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從小唱到大的〈小白花〉,也是音樂劇《真善美》的產品,本劇將於十月份來台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聽過,很熟悉,但它從那裡來…….

    解開九首音樂劇名曲的身世之謎

    麥當勞的招牌廣告歌來自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英國利物浦足球隊的隊歌You Never Walk Alone出身經典名劇《天上人間》?好吧,原來我們離百老匯音樂劇真的不遠,這些歌,就在你身邊。

    文字|耿一偉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貝克特對現代戲劇影響甚鉅,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人熟知的作品有《等待果陀》、《落腳聲》等。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紀念的大師冥誕

    戲劇三大師週年祭引吭高歌——紀念貝克特100、易卜生100與布萊希特50

    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易卜生逝世百週年、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就讓今年成了現代戲劇年。因為這三位大師恰好代表了現代戲劇的三大劇種荒謬、寫實與敘述體戲劇(或稱史詩劇)。而週年紀念的意義,也在緬懷古人的同時,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文字|耿一偉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孫詩詠(右)飾演壞胚子男主角卻有「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帥氣;孫詩珮(左)則以三花行當,飾演劇中乞丐集團的錢老闆。
    特別企畫 Feature

    布萊希特碰上歌仔戲 「胡撇」出生活荒謬

    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到了台灣搖身變成一心戲劇團的新編歌仔戲《Mackie踹共沒?》,會不會太荒謬了?可是一樣樣比對布大師強調的「疏離」觀念與「戲劇要跟庶民溝通」理念,就會發現歌仔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Mackie踹共沒?》將以嘲諷手法,植入台灣社會現狀,讓觀眾體驗生活的荒謬,會心一笑!

    文字|朱安如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差事劇團《敗金歌劇》

    布萊希特逝世多少週年不是重點,劇名是否涉及對《拜金小姐》的反諷也無庸揣議。從十八世紀英國《乞丐歌劇》到二十世紀德國《三便士歌劇》再到二十一世紀台灣《敗金歌劇》,只是證明了每個時代的邊緣階層都有冤要伸、有歌要唱、有戲要搬。布萊希特給經典改頭換面從不手軟,演他的經典而不效法其手段,豈不被他笑煞?回頭看看,能夠抓緊台灣社會脈動的劇場,並非絕無僅有,但不流於悶鍋仿諷、不止於運將口舌,而能出以全面的社會觀察、伴隨痛快的歌舞娛樂,捨差事其誰!這一回,編導鍾喬擺明了左批中產小市民的自大盲目心態、右踢媒體和政客互相操弄的共犯結構,果然深得布氏反骨真傳。布萊希特向來就不在學院,而在市井、在劇場、在酒吧中間。差事一直在這些據點戰鬥,也越來越能夠掌握出擊的力道。盼他們這回能螁盡知識份子的言語和文藝中年的感傷,尋回市井旺盛的生命活力。讓台灣劇場可以無愧這個變化多事的年代,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藝術證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