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易卜生逝世百週年、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就讓今年成了現代戲劇年。因為這三位大師恰好代表了現代戲劇的三大劇種——荒謬、寫實與敘述體戲劇(或稱史詩劇)。而週年紀念的意義,也在緬懷古人的同時,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從一月廿七日的莫札特兩百五十週年冥誕開始,今年可說是表演藝術界的大師紀念年,「二五○兩廳院莫札特週年系列」除了國家交響樂團剛演完的《女人皆如此》還準備在六月底七月初推出《費加洛的婚禮》,預告著一波波即將上檔的精采好戲。當然,週年祭可不能隨性為之,若沒有個五十年作基準,怎麼昭告天下,讓世人信服呢?所以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易卜生逝世百週年、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就讓丙戌年成了現代戲劇年。因為這三位大師恰好代表了現代戲劇的三大劇種——荒謬、寫實與敘述體戲劇(或稱史詩劇)。而週年紀念的意義,也在緬懷古人的同時,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
貝克特(Samuel Beckett)誕生於一九○六年四月十三日,這位來自愛爾蘭的文學大師,二○○五年以其弟子品特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提醒世人,荒謬劇依舊是值得等待的。後現代的狂歡並未取代二次大戰以來的存在疏離感,只是用感官刺激掩蓋了內心空虛而已。
隨著貝克特於一九六九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荒謬劇成為台灣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作品在學院受歡迎的程度,一直歷久不衰。二○○一年不但有表演工作坊的《等待狗頭》,去年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在全省巡迴,也都起著持續為貝克特造勢的功能。今年比較大型的紀念活動是在四月,是由五節芒劇團與牯嶺街劇場合作的「撞見貝克特——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戲劇紀念活動」,內容包括講座、讀書會、工作坊、展演等。參加演出的團體有五節芒劇團(曾啟明《落腳聲》、鹿心雨《克拉普的最後一卷錄音帶》),香港的撞劇團(《等待果陀》),S‧P‧A思罷劇團(《乖乖睡》),以及我所導演的《美好時光》等。策展人曾啟明表示,演出將以實驗風格重新詮釋貝克特作品,希望能撞出劇場火花,突破荒謬世界的語言障礙。例如他的《落腳聲》強調聲音劇場,而S‧P‧A思罷劇團的吳怡潔,試圖找出貝克特不同文本間的對話空間。除此之外,主辦單位也會舉辦一系列的貝克特講座,並將廣邀中外學者擔任講者。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
貝克特對現代戲劇響甚鉅,而易卜生(Henrik Ibsen)對現代話劇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他雖逝世於一九○六年五月十三日,但全球劇場界在百年之後依然要為他的成就向他致敬。
首先出場的好戲,是曾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伊莉莎白》1999年)與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神鬼玩家》2004年)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將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登台演出《海達.嘉布樂》,檔期長達近一個月(二月廿八日至三月廿六日),該劇主角是深具毀滅性格的新婚少婦,也是易卜生劇本中少見的複雜女性,挑戰性極大,令人引頸期盼。我們雖無緣參與紐約盛會,但國家戲劇院將於十月邀請德國新一代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來台演出《海達.嘉布樂》,也算讓今年台灣的劇場活動不會對易卜生留白。其實早在去年九月底,黑門山上的劇團就推出過《人民公敵》,當時演出即是打著紀念易卜生百週年的名號。也因他們的優異表現,《人民公敵》獲邀於今年五月參加在孟加拉達卡舉辦「國際易卜生學術研討會暨劇場藝術節」,導演鍾欣志亦將於大會上發表論文。
不過出版界的手腳也很快,書林出版社準備將大陸作家蕭乾獲頒挪威國家勳章的譯本《培爾金特》,以中英對照的方式重新出版;其他作品如《玩偶之家》、《國民公敵》、《野鴨》等,亦將以套書推出。易卜生作為現代戲劇之父,寫作技巧上實有許多過人之處,尤其是情節的處理與象徵的使用,依舊是難得典範,也值得向大眾推薦。
史詩劇場大師布萊希特
若說貝克特與易卜生在過去都直接或間接影響過台灣劇壇,那麼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可說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劇作家了。逝世於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的布萊希特,在劇作《三便士歌劇》中有一首〈海盜珍妮Seeräuber-Jenny〉,其歌詞內容啟發了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最後讓他執導出《厄夜變奏曲》,而《厄夜變奏曲》又成了在電影裡實踐布萊希特「疏離效果」(Verfremdung)的範本,也證明了這位德國劇作家的魅力不減。
台灣除了以前淡江大學那一套小綠本有布萊希特的劇本外,市面上一直未見出版。可惜淡江那一套又不易普及,除了圖書館外,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不過去年底,聯經出版社已發行由彭鏡禧與鄭芳雄兩位學者合譯的《高加索灰闌記、四川好人》,應該能讓更多人接觸到布萊希特。
既然可以當讀者,那麼當觀眾的機會也就來了。瘋狂劇場的周力德將於十二月中在皇冠小劇場執導《高加索灰闌記》,可算是三大師紀念活動的年終大贈送。周力德表示他將以說書劇場的方式,處理這齣改編自元雜劇《灰闌記》的精采劇作。就此點來說,周力德是壓對了寶,因為布萊希特不僅受梅蘭芳與中國京戲的影響,實際上早有研究者指出,他的戲劇也深受德國民間街頭說唱藝人(Bänkelsänger)的啟發。
台灣人總希望能唱自己的歌,強調原創性與主體性。不過沒聽過別人唱的歌,怎知道自己的歌唱得好不好?今年不妨讓我們歇歇嗓,好好聽聽這些大師是怎麼唱的。
文字|耿一偉 資深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