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藝術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無礙做自己
「你想一想,什麼是正常?為什麼人們要把自己的個人才華倒入一個模具中?人們很害怕各種不同的人,所以他們嘗試逼迫一些不能或不想成為正常人的人去變正常。」身兼英國BBC節目主持人、演員與作家的Rosie King,在一場TED的演說中,坦承自己患有自閉症,並翻轉了多數人對患者的想法,「自閉症讓我自由,讓我做自己有很多 LGBTQ 的人或者自閉症患者都嘗試把自己變正常。這才是讓人害怕的。」 在多數人被迫學習對差異感到害怕的同時,有另一群人翻轉障礙為潛能,在藝術領域,他們是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活躍於影視、劇場、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說:「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 本期「障礙藝術.藝術無礙」特別企畫中,我們除了梳理了障礙藝術源流,並從長年挹注相關資源的英國回望台灣發展現況,從徹底改變了英國劇場文化的格雷埃劇團(Graeae Theatre Company)、兩年一度的「無限藝術節」(Unlimited Festival)、香港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到台灣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團長何鴻棋創立的極光打擊樂團、身體氣象館的主持人王墨林主辦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等,從這些團隊、藝術節中,我們看見的是專業的、主導了自己的故事,且不卑不亢地訴說自己的故事的藝術家們。 值得一提的是,本刊亦獨家專訪了將在兩廳院「舞蹈秋天」系列演出《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的英國舞蹈家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這位已使用手杖逾廿年的藝術家,她正視自己,在創作上探索本身的各種可能性,並且有意識地拒絕(為非殘障肢體所開發的)傳統舞蹈技巧,或以偽裝成不是自己的肢體的方式演出。在此次來台的作品中她探索宗教、宗教藝術,及對靈魂與肢體的批判,也邀請觀者一同質疑,並重新省思對於殘障人士的同理心、同情心或是漠不關心。此外,除了為您介紹以上當代知名的障礙藝術家們之外,我們也邀請了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請她由文化參與的觀點,分析台灣藝文環境、相關法規現況與困境。而在場館規劃方面,我們也請藝術總監李惠美分享了甫滿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為打造無障礙的友善環境所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障礙藝術.藝術無礙
美國運動員、演員、時尚模特兒Aimee Mullins因先天腓骨畸形,從小就進行了雙腿的小腿截肢手術,她在一場演說中,提及她曾帶著她的十二對義肢與孩子們互動,她提問:「孩子們,我今天早上醒來,很快地做下決定,要能夠一下子跳過房子,不過兩三層的高度,但是,如果你能想到那些動物、超級英雄、卡通人物,你會給我造一副什麼樣的腿呢?」 孩子們回答踴躍,長頸鹿、青蛙、神探Gadget、超人特攻隊突然有個孩子問:「嘿,為什麼妳不想飛呢?」 Mullins瞪大眼睛,突然意識到身體的「殘缺」,其實同時也表示了空白空白使她作為一個「充滿潛能的人」而存在。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什麼是「障礙藝術」?什麼是「障礙文化」? 本期特別企畫從障礙藝術出發,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藝術創作與觀眾文化參與兩條主線試圖逼近此因空缺而充滿潛能的藝術形態,除了探討現代劇場中的障礙藝術創作脈絡,專訪國內外的創作者英國編舞家克萊兒.康寧漢、香港無障礙劇團、台灣極光樂團外,在文化參與方面,則特邀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從自身經驗分析台灣藝文環境、法規現況與困境;亦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談無障礙的相關軟硬體規劃;此外,亦有專文談為視障者服務的口述影像如何實踐。 期能傳達「障礙藝術家」訴說的故事的同時,亦能反思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無障礙」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生活到劇場 行進無礙的藝術之路
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曾寫到,身心障礙藝術就是藝術,「不是讓殘疾人做些什麼,好消磨時光的休閒娛樂,也不是治療手法。」這是英國身心障礙藝術發展至今的「主流」觀念,原先的身心障礙藝術(disability arts)一詞,被身心障礙者、在藝術領域的創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這樣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桑德蘭寫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經驗
翻轉角度不隱形 現身舞台無界限
原本被社會「隱形」的身心障礙藝術者,在廿世紀中期後,在以概念建構、形塑框架作為創作手法的表演藝術領域,其差異有了反轉的契機。如即將訪台的克萊兒.康寧漢坦然在舞台上面對自己的限制、演員麥特.佛萊澤以自身的畸形挑戰觀眾自身與「他人」的界線,還有知名的格雷埃劇團,從不劃地自限,持續推出精良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身障表演藝術家
克萊兒.康寧漢 坦然面對自己的限制
使用手杖超過廿個年頭,對英國障礙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說,手杖不僅是生活中她賴以行進的工具,更是她身體的延伸,賦予她額外的能力,進而成為她藝術表現的創意源頭。年輕時的康寧漢,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與高難度的手杖技巧,彷彿是恨不得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將訪台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現的,反而是自己的諸般限制與非能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無限可能 戲劇、音樂各自繽紛
在台灣,提到障礙藝術家,通常大家最快想起的,應該是多位表現優秀的視障音樂家如鋼琴家黃裕翔、許哲誠與女高音朱萬花等,其他值得注意的音樂團隊則還有混障綜藝團、極光打擊樂團等;而在劇場方面,除了有導演汪其楣持續帶領多障別者演出,長年探討身體未知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演出內容更跨越各種不同障別的藝術創作。多樣的表現,讓台灣近年的障礙表演藝術更顯繽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無障礙
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藝術並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藝術。」 若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反射鏡,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活動的經驗即反映台灣弱勢族群的生活處境。若藝術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心靈素養,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藝術來正面影響社會脈動、正視障礙者在生活中接觸美學、參與文化的機會。尤其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藝文場館迎接的觀眾群中因老化而失能的長者只會有增無減。本文將分析目前障礙者文化參與過程中突顯的社會現象,並從國外表演藝術圈正積極發展的「無障礙展演規劃」的觀念來討論文化平權的意義。希望藉此開啟國內針對障礙觀眾參與文化的討論、思考未來如何透過無障礙的觀念來經營表演藝術的永續性、甚至優化藝術作品本身的可及性與內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