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社會「隱形」的身心障礙藝術者,在廿世紀中期後,在以概念建構、形塑框架作為創作手法的表演藝術領域,其差異有了反轉的契機。如即將訪台的克萊兒.康寧漢坦然在舞台上面對自己的限制、演員麥特.佛萊澤以自身的畸形挑戰觀眾自身與「他人」的界線,還有知名的格雷埃劇團,從不劃地自限,持續推出精良製作……
史觀視角會隨時間變換,規則與理念也將不停流轉、經歷挑戰,「我的眼光所及,世間滿是一幅幅曼妙、美好且完整身形的圖像,一種排斥、拒絕差異的文化。」北愛爾蘭障礙藝術家瑪麗.達菲(Mary Duffy)如是說。隱形,是身心障礙藝術者長期的普遍遭遇,卻也是藝術家們能夠用以反轉的契機,廿世紀中期以降的肢體劇場、舞蹈劇場,或種種以概念建構、形塑框架作為創作手法的表演藝術領域,是他們「現身」並逐漸產生重要影響的開端。而今,英國的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已普遍使用「非障礙藝術家」(non-disabled artist)一詞,稱呼未具有身心障礙的創作者,以另一種角度、重塑概念。
海豹男孩 逼使觀眾正視差異
二○一四年,影集《美國恐怖故事》以「怪胎秀」(Freak Show)為主題,其中出現了一位名叫「海豹保羅」的人物,他的雙手發育不全、貼近胸口,一如海豹。在六○年代,海豹肢症曾是造成全球多個國家恐慌的現象,原因在於提供孕婦減緩孕吐反應的藥物,含有導致嬰兒畸形的沙利度胺。而飾演此一角色的演員麥特.佛萊澤(Mat Fraser)從小即是此病患者,保羅一角其實源自於他自創的舞台人物「海豹男孩」(Sealboy),奠基於廿世紀前期真實存在的美國畸形秀表演者。
佛萊澤來自英國,廿歲起加入龐克樂團擔任鼓手,而後他與障礙藝術團體格雷埃劇團(Graeae Theatre Company)合作,從此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堪稱英國身心障礙表演者裡極富指標性的人物。佛萊澤在格雷劇團期間,進行資料蒐集並開始建構海豹男孩此一角色,「他希望能找到自己在時代洪流中的形象、根源與傳統,便刻意將身心障礙歷程,置於個人與命運之外,以邊緣文化的社會經驗觀之。」美國學者古柏絲(Petra Kuppers)不只一次在她的著作中提及海豹男孩的演出。
在《海豹男孩:怪胎》Sealboy: Freak裡,佛萊澤逼使現代觀眾「看見」他的畸形,一如過往那些本就是為了看見畸形,而前往觀看怪胎秀的人們,在二○○一年首演的節目冊中,他如此提問:「不論是否自詡為『現代』或『自由主義』,富有修為與經驗的劇場觀眾,真能不將一個身心障礙表演者視為怪胎嗎?」演出中他講述所訪談的實際怪胎秀工作者故事,將自己的身體如奇觀般展示,談論性愛經驗、直面禁忌,挑戰觀眾自身與「他人」的界線。今年,佛萊澤也在霍爾貨車劇場,挑戰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一角。
格雷埃劇團 改變劇場文化的第一天團
英國演員東尼.羅賓森爵士曾言,格雷埃劇團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英國劇場文化,不只打破過去階級分明、金字塔式的窘境,更是個重要的政治宣言。一九八○年,由已故的理查.湯林森(Richard Tomlinson)與演員納別爾.夏邦(Nabil Shaban)共同創立,名稱源於希臘神話中只有一隻眼與一顆牙的格雷埃(Graeae)三姊妹,夏邦說:「破除人們對於障礙者的成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破除迷信。」
格雷埃的第一個演出《餘興節目》Sideshow是兩位在大學時即開始著手的計畫,直到一九七九年湯林森結束在美國的教授任期返英,才正式組織排練,雖然是為了與身心障礙演員們一同工作、互相扶持而成立的劇團,卻連團員都難尋,沒人願意放下手邊的工作投入劇場這種危險的事業。所幸一開始就有了好結果,《餘興節目》大獲好評,在短短廿七日、巡演了廿三場,之後更遠征美國,也讓格雷埃劇團成了障礙劇團的代表。
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格雷埃劇團現已是享譽全球的障礙藝術表演團體,他們的演出精緻、品質優異,從不畫地自限,多年持續開展各種可能,戶外劇場、馬戲演出、沉浸式聲音導覽等,近年也常與明星級劇場演員合作,例如年初邀請凱瑟琳.杭特(Kathryn Hunter)擔綱主演改編自西班牙詩人羅卡的劇作《柏納達.艾爾巴之家》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格雷埃的每個演出,皆為身心障礙觀眾提供各種輔助技術,他們稱之為無障礙「美學」,刻意處理、甚至在輔助功能裡加入玩心,以提供更多層面的寓意。
無限藝術節 兩年一度的重要盛會
二○一二年與奧運同時舉辦的帕運會(Paralympics)期間,曾在倫敦街頭展示一系列英國帕運代表隊選手的宣傳圖像,並名之為「超人類」(Superhumans),社會氛圍也隨著比賽的熱度升溫而有了如夢似幻的轉變,帕運會收視率破表(甚至有體育台放話爭奪未來帕運轉播權)、新聞網站每日更新英雄事蹟,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隔年大砍身心障礙補助費用的政策下,如同泡影般消失。
所幸沒有消失的,是自一二年起、每兩年一度的「無限藝術節」(Unlimited Festival)。在奧運年成功集結廿九組身心障礙演出團體(包括此次將來台演出的克萊兒.康寧漢)後,正式於二○一三年啟動的「無限」計畫,是由藝術慈善單位「形塑藝術」(Shape Arts)與非營利機構Artsadmin合作,並取得三年政府資金挹注,持續媒合、協助舞蹈、戲劇、音樂、視覺藝術、科技藝術等各領域創作者,定期舉辦藝術節。
形塑藝術的資金運用與深厚資源、Artsadmin的創作空間和行政協助,對於許多只能單打獨鬥的障礙藝術家來說,無疑是個良好的機會。至今已舉辦三屆的無限藝術節,劇場演出之餘,還有靜態展覽、工作坊和名為「對話與辯論」的交流論壇,短短不到一週的時間,多達卅餘個障礙藝術相關活動,其中半數都可免費報名,無限計畫所屬創作成員亦擴及國際,更讓藝術節成了全球障礙藝術圈的雙年盛會。
香港經驗
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 為成員開展戲劇之路
在香港,身心障礙藝術被稱為「展能藝術」,與障礙相比,更多了積極地展現的才能的詞義。二○一三年,由糊塗戲班藝術總監陳文剛及行政總監魏綺珊,以原本劇團的專業經驗為支援,成立了「無障礙劇團」,以障礙為名,強調跨越障礙類別、彼此合作互補的共事經驗,帶領包括聽障、視障、肢體障礙、心智障礙與健全人士等來自各方、喜愛戲劇表演的學員,一起構建、組成屬於他們的演出。
跨障礙、學溝通 以嚴謹課程培育專業
無障礙劇團以戲劇訓練為底、大型演出和講座分享為輔,期望能一步步導引、協助有志從事表演工作的身心障礙者,邁向演員之路,魏綺珊說:「這條路當然是很長的,」不管對於劇團或障礙者而言都是,「就算是沒有障礙的人,想把演員當職業,都是一條漫漫長路,所以我們也沒有野心說幾年就要怎樣、幾年就要做什麼,就一起試試看會怎麼樣。」以劇團經營者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近程目標,是要藉由戲劇訓練及演出機會,提高身心障礙學員的信心,並有機會參與表演。中程期望,則是希冀這之中有些人能繼續走下去,以演員作為職業,成為劇場的一分子。而長期來說,他們的共同夢想,是在香港打造一個無障礙的劇場。
魏綺珊也表示,無障礙劇團這個地方,對於前來參與戲劇訓練和演出的成員而言,不是一個玩玩就走的興趣才藝班、也非消磨時間的公益福利機構。陳文剛也說,他希望協助建構的是成員們的自信心:「什麼都有可能,只要盡你最大的能力,馬馬虎虎是不行的,這是第一個觀念。」另外,更必須打破平時依賴身邊家人、朋友的習慣,「『主動』為對方服務。包括與人溝通、協調,包括合作排練、提醒台詞,也包括做人的態度。」
擔任導演和戲劇指導的陳文剛,對於要和不同障礙別的學員溝通、工作,倒不特別覺得困難,在一邊認識你這個人、一邊了解你的障礙時,也會多方嘗試,看看用什麼方式能更有效地傳遞彼此所想。「如果沒有即時想到好的辦法,那就得花多一點時間試試看囉。」他說。不只是他,共聚一堂的學員們、必須同台演出的演員們,也都要如此跨越不只一種障礙別,與他人建立默契,多種溝通並行,在無障礙劇團,算是最基本的事,卻也是最可貴的過程。
演出與校園講座 盼開展演員之路
劇團在一五年舉辦首次大型製作《星圖》,二○一七年則改編自印尼作家西拉塔(Andrea Hirata)所撰寫的真實故事、延請知名演員萬綺雯領銜演出《天虹戰隊》。劇團每年固定有兩期戲劇基礎訓練,各收十五名學員、進行十二堂為時三小時的課程,期末也將帶領學員前往兩所學校、進行兩場結業演出,港幣三百元的報名費,上滿一定時數就能全額退款。接著會有進階課程,開放給已修習基礎課的學生,最終會有呈現比賽,自己分組編、導、排練、演出廿分鐘的作品。
「除了大型售票演出、小型課堂呈現以外,去年我們走訪四十所、今年去了六十所學校院所,進行簡單的片段演出和經驗分享。」陳文剛說,四十、六十,希望明年能夠有八十個,從育幼院、小學、中學、大學到老人院都行,「由幾個不同障礙類別的成員到場表演,跟大家聊天、說說生活上的心得,同時能讓社會大眾、在校學生們,了解他們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問題。」校園講座的車馬費,就是成員額外的收入,一步步、慢慢來,或許有一天,也能以演員的身分,嶄露頭角,有自信跨過許多人沒能跨過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