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郭小莊

相關文章 9 篇
  • 王安祈(左)與京劇名伶郭小莊(右)年輕時的合照。
    少年往事 在京劇裡安身立命

    戲迷王安祈的年少回憶

    「少年往事當然願意分享,只是想談的是剛開始編劇的事,想談談郭小莊,我那時20幾歲了,已經不是少年了,合適嗎?」信裡文字彷彿有聲音,不疾不徐,是溫和且帶點純真的問句。 王安祈,大概是我們這一代人認識、甚至愛上京劇╱戲曲的引路者,不管她是用哪種身分,編劇、學者、劇評人還是藝術總監,也無論是她寫下哪種類型的創作與文章。我所認識的她,總是最忠誠地坐在劇院裡的紅椅子上,專注而不發一語,但眼淚早已滾落到她的膚色裡頭。 戲曲,離不開她;但王安祈或許會說,這是她回報戲曲的方式,從編劇的那一刻開始

    文字|吳岳霖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郭小莊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台北表演場地不足,不只是戲曲界的困難;中南部雖然硬體設備不良,但在節目安排上可以更有制度,與演出團體訂定長期合作的計畫,將藝術活動落實到生活之中。 這些年由朝野單位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很多,但都缺乏演出後評估與檢討的工作,舉辦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對於表演效果,例如票房的統計,觀衆的反應等等,都没有人進行統計調查,當然更談不上藉此對演出團體進行評價,於是下一次該安排何種節目,只能靠主辦者對演出團體的印象,或根本是分大餅式的分配,來安排節目,都没有準則。這是很不科學的作法。 以前我們會覺得很多地方都有外行領導内行的現象,當初是人才不足,但這些年很多藝術管理或劇場的行政人才被培養出來,政府的單位應該多吸收這類人來辦理藝術文化的工作。單是懂得藝術管理也還不夠,但總要比完全外行要好得多。因爲許多行政部門的人員没有藝術方面的專業認識,對藝術家就不夠尊重,也不夠信任,雙方在接觸上會覺得彼此在刁難對方。例如國家對藝術團體的獎助,常常給藝術家的感覺是施捨救濟,而不是委託藝術家發揮所長來發展文化,這是有些承辦人員的心態,結果往往給藝術工作者造成很多的限制。 (郭玉娟 採訪整理)

    文字|郭玉娟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郭小莊扮孟麗君。
    即將上場

    雅音小集《再生緣》

    首演於民國七十五年的《再生緣》,描寫孟麗君女扮男裝,縱橫廟堂。情節大綱原本於淸代女作家陳瑞生的彈詞,後經丁西林改編爲話劇,雅音小集的京劇版即以此話劇本爲基礎,唱詞曲文全由王安祈新編。 孟麗君一角由郭小莊扮演,其餘主要演員有曹復永扮演甫皇少華,孫麗虹、曲復敏分飾皇帝及太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 戲專因起步較早,擁有較寬闊的實驗空間,其成長、轉型的路線也淸晰可見。圖爲復興國劇團時期的作品《阿Q正傳》(1996)。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

    國內近年來的「新編京劇」演出,以國光與戲專國劇團的大型製作爲首,在劇本取材與舞台呈現手法上多有創新,引發各方廣泛的討論。但這些作品能否爲台灣新編京劇的發展提出新的指向,是値得觀察的。

    文字|游庭婷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對想精進的演員來說,明白清楚的老師比名師有用踏實。圖為國光劇團「京劇武戲之美」特訓計畫的教席王金璐(右)指導演出《戰宛城》。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文字|沈惠如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郭小莊欣喜回憶著與恩師相處的種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有眼神 才有意境

    對台灣戲曲發展有涉獵的讀者,都知道「俞大綱」這個名字,可是卻未必知道就是他,一九七○年代台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帶出像林懷民、郭小莊、邱坤良等當代文化界這些響亮的名字。 今年適逢俞大綱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週年,文建會等單位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含經典作品演出與研討會,將於四月底登場。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俞大綱的行誼風範,本刊特邀知名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訪問俞大綱的得意門生、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回憶大師生前的點點滴滴。

    文字|王安祈、廖俊逞、蔡靜薇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梁秀娟為台灣多年來尚派旦角的唯一傳人。圖為梁秀娟十六歲時的花旦扮相。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春風化雨育英才

    台灣京劇藝術教育,能依政策而具體落實,對京劇文化的提升,功不可沒!而梁秀娟正是其中堅實的媒介,透過她的奉獻與帶動,才使得戲曲教育,進入高級學府殿堂。 一位不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卻對台灣的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推展,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

    文字|劉慧芬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遷台初期顧正秋所率領的「顧劇團」培養了不少本省籍戲迷。八十三年歲末,顧女士並與辜振甫同台推出《王昭君》、《借東風》等歷久不衰的老戲。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文字|王安祈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歸越情》衆生相:左起吳優(吳劍虹飾)、范蠡(曹復永飾)、勾踐(謝景莘飾)、西施(郭小莊飾)、西施母(曲復敏飾)。
    焦點

    古道中闢蹊徑 雅音小集之於台灣國劇發展

    從七〇年代之前,傳統國劇「經典國粹」的地位,到雅音小集崛起,對傳統美典的變革、開拓;自台灣退出聯合國到欲返聯合國之間,雅音小集隨著大環境的起伏變遷,走過漫漫十四年。

    文字|王安祈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