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摩登女子養成記
雙足解纏、受日本殖民地教育,歷經時代更迭,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以舞蹈作為語言的摩登女子們,在禁錮的時空中,她們的真實面貌為何?她們如何舞蹈?如何成為自己?她們創作出了什麼樣的作品?透過5位摩登跳舞女子的生命列傳,讓我們一探究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府城漫遊.舞蹈旅行
以質量驚人的歷史古蹟和在地小吃聞名的台南,因著近年島內小旅行、老建築再造更新的熱潮,再度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所在。然而,在古蹟巡禮、美食品嘗、傳統文化體驗等流行的觀光主題外,以「舞蹈」作為尋訪府城風情的主軸,不失為愛好藝文的遊人們可嘗試切入的旅行角度。 熟悉台灣舞蹈發展的人,對於「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蜻蜓祖母」李彩娥、「台灣舞蹈開拓者」林香芸等名字當不陌生,而這些台灣舞蹈先驅、播育者,幾乎都是府城女子。形容府城處處隱匿著舞蹈的歷史足跡,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府城有多處馳名景點,見證舞蹈曾駐足的歷史;有些則隨著時移事往,物換星移,僅能在原址遙想當年;還有些則在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下,正成為未來的舞蹈歷史場景。讓我們循著舞者的腳步,以新的眼光,踏查府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英國合拍劇團《春琴》、「石井漠」華麗經典
前衛西方碰撞東方傳統,會擦出什麽火花?總是特別令人期待!被喻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Complicite),取材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文學作品《春琴》,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結合操偶、戲劇、多媒體、視覺化肢體等,打破語言、國界藩籬,跨越文化差異,融合生活的物件,開創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 國寶級的「阿嬤舞姬」李彩娥女士,在二○○九年世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時,雖罹患白內障而視力模糊,但她仍登上六米高的球形流動舞台,魅力四射地優雅舞動,讓全球有目共睹!她的堅持與執著精神令人極度敬佩。今年李彩娥為緬懷日籍恩師石井漠,募集舞壇新秀並且重建、創新經典代表作,讓大眾可以再度欣賞八十六歲的舞蹈大師丰采,難能可貴!其口述歷史專書《飛舞人生》,更值得推崇!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竹籬笆內的如煙往事
每年在世貿舉辦的國際書展結束後,我總會和三五同業,到現在位於莊敬路的「小凱悅」小小慶功一番。說那是「小凱悅」,您可別以為它是五星級豪華的大飯店,說穿了只是個小麵館。家常的滷味、手桿的麵條、點盤少了雞絲和拉皮的芝麻醬小黃瓜,配上清蒸螃蟹,再來碗美其名的「四寶湯」番茄、青菜、豆腐、蛋花、灑些青蔥、麻油。和正統的館子裡比,顯得南腔北調、丟三落四的幾樣小菜,卻讓這家店從以往四四南村中的麵攤起家,到現在門庭若市,博得了「小凱悅」的渾號。其實這樣的一桌「物資缺乏」與「龍蛇混雜」,正是眷村菜的神髓之一,也反映了當年竹籬笆內的生活點滴。 眷村,這個曾經在台灣落腳、築夢、生根,如今卻模糊、消失的歷史痕跡,難道只存在人們味蕾的感官記憶之中嗎?答案當然不是,早期在文學、電影、甚至電視中,我們都不難見到它的影子,從〈長干行〉、〈斫〉、〈小畢的故事〉到《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搭錯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它業已逐漸融合在這片土地上,在福爾摩沙的兼容並蓄之中,成為華語區另一種獨特的台灣在地文化映照。本月我們將趁著賴聲川與王偉忠合作的舞台劇《寶島一村》上演之際,帶著讀者一起略覽當年的眷村風情,與各種創作面貌。 吳靜吉說:「對我們來講,『台灣』兩個字是帶有情感的;但對世界而言,『台灣』是中性的」,而台灣要以甚麼樣的姿態來面對世界?展現我們的藝術成就?身為台灣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搖籃與推手兩廳院,即將在二○○九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國際藝術節」,董事長陳郁秀提出以「科技」為主軸,點亮「未來之眼」為號召,要向全球展現台灣源源不斷地爆發能量。面對這即將到來的國際盛會,本刊將以三個月的特別報導,為讀者們詳析「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十二檔國內外重量級演出。在本期當中,除了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的訪問之外,更是請到了各界的大老,來探討藝術節對一個地區文化的影響。此外,編輯部更是訪問到國際上重要的藝術節策展單位與藝術觀察者,希望透過他們的經驗,讓讀者了解全球藝術節的趨勢與現況。 一個舞者到底能跳多久?十年?二十年?你可知道台灣國寶級的舞蹈家李彩娥,從十二歲學舞,至今八十二歲高齡,即使是歷經生理的病痛與心理的瓶頸,仍將在今年底踏上兩廳院的舞台。在即將搬演「台灣舞蹈回顧
-
焦點專題 Focus
八二高齡仍翩舞的彩蝶—李彩娥
台灣國寶級舞蹈家李彩娥,從十二歲師從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起,迄今八二高齡,歷經生理病痛與心理的瓶頸,仍在舞台上翩舞。李彩娥希望能重塑先民「人皆可舞」的美學精神,讓藝術從高奧的殿堂裡解放到每個人的指尖腳下。
-
座談會
記述一段活舞蹈史
對台灣早期舞蹈界貢獻良多的蔡瑞月女士,旅居澳洲多年。左中舞蹈班於七月前往QUT與該校學生聯合演出,也邀請有「蜻蜓祖母」之稱的李彩娥女士同行,在布里斯本與蔡瑞月女士舉辦一場「歷史的對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之語錄
聲樂家金慶雲:身體就是我們的樂器。 我不是職業演唱家,自覺技巧藝術上都還有欠缺。我以爲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在藝術生命裡,「老化」和「死亡」是一種普通人沒有的壓力。而演唱者又和其他的音樂表演者不同,他的身體就是他的樂器。但這樂器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演唱家的藝術生命往往比演奏家更短。 許萊亞二年前來台時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費雪狄斯考不唱了,我還能唱多久?」費雪狄斯考不再唱了是大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標準的嚴格要求,而繼續在唱的是和歲月悲壯的競走。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歲月那猛獸趕上呑噬,但這夕陽無限好的時刻就是藝術家一生成就的總結。 舞蹈家李彩娥:忙得沒時間「痴呆」呢! 十一月剛滿七十歲的「南台灣舞蹈之母」李彩娥,在今年上半年全省巡演六場的「半世紀的脚步」舞展「復出」成功之後,其接班人即長子洪仁威就提議今年母親生日時,爲她策劃兩場演出,並邀請李彩娥日本的師弟妹來台共舞。 談吐與動作完全不像祖母級的李彩娥說,由於自己五十幾年來沒有間斷練舞,後來也持續敎健美操,因此身手敏捷、柔軟度極高。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是七十歲的人。 「人是動物,所以要多動、多運動!」她開玩笑地說:「我練舞忙得都沒時間『痴呆』呢!」曾有記者問她如何把皮膚保養得如此細潤,她笑著說:「以前在屛東鄕下躱空襲,沒有保養品可擦,就拿了『小護士』抹臉,結果效果不錯,『面速力達母』就這樣陪伴了我五十年!」 看來年齡的確沒有帶給這位幽默開朗的舞蹈前輩任何困擾,主要也是因爲她很幸運地擁有一群非常孝順的子女及孫子長期圍繞她,並與她一同分享舞蹈的喜悅! 京劇演員李寶春: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很矛盾,嗯(用力找詞狀)這很難統一。 年輕時體力好,功夫得心應手;年紀大,感到有點吃力了,可這時多了一份體會,懂得運用、表現出那個韻味。 年輕,有股衝勁;年紀大,有股帥勁。很難同時具備。 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舞蹈家鄭淑姬:能跳就是福。</stro
-
即將上場
感恩七十李彩娥回饋舞展
七十高齡的祖母級舞蹈家李彩娥,此次聯合中、美、日籍舞蹈家合作編排演出,呈現芭蕾、現代、爵士以及民族舞蹈的多樣面貌。 這次活動內容有靜態的展覽,展出李彩娥舞蹈藝術中心四十六年來的圖片紀錄,另外將在高雄市和屛東縣演出「感恩七十──李彩娥回饋舞展」。演出的序舞由李彩娥帶領學生與高雄市佳音合唱團聯合表演。「承傳與創新──民族舞蹈篇」匯集歷年來李彩娥舞蹈藝術中心於全國民族舞蹈比賽獲得優等第一名曁編導奬之作品。「芭蕾V.S.現代V.S.爵士」由日本舞蹈家黑澤輝夫、下田榮子,留美靑年舞蹈家Danny Lee,以及國內舞蹈界人士洪丹桂、洪素貞、洪仁威與蔡孔淑姬編排多支舞作。另有創作舞劇《哭過!笑過!愛過!》和爵士舞劇《舞舞=舞》。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舞蹈書寫歷史 側記「半世紀的脚步」系列活動
今年三月十三日,一個細雨霏霏的晚上,在台北市立社敎館有一場特別的演出。演出內容不是某某舞蹈家的年度大作,也不是哪個外國舞團又來叩關,而是七位台灣舞蹈家代表作品的呈現;是台灣舞蹈半世紀以來的足跡。
-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
台灣行脚
在地的星星 他們演出港都的舞台人生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
藝術節 Festival
五月五,記得來跳舞
今年由文建會所統籌策劃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活動,聲勢浩大。不但首度有計畫地追溯、探尋台灣歷史舞跡,同時動員了舞蹈學會與各大專院校舞蹈科系參與計畫與演出,全省的各個舞蹈團體也都將共襄盛舉。活動期間自三月初至五月底,同時特別改變以往只以台北爲重鎭的作法,期望全民一起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