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
-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動態篇
時間跨度中的瘟疫之眼,從SARS到COVID-19的忠實記錄
總說表演藝術是當下,以此特性,記錄稍縱即逝的時間切片總是困難。2020年春,新冠肺炎使得人心惶惶,勾起眾人2003年面對SARS的回憶。「當初是怎樣走過來的?」近20年前新聞資料庫發展未比今日,谷歌收穫有限。所幸仍有當年雜誌的典藏,始能得知圖文記載及綜合報導;而後又有《表演藝術年鑑》的統整,為當年產業挑戰留下記錄。 回頭看,月刊或雙月刊都提供了有別於日報或週刊的跨距,讓各方資訊得以沉澱再現,卻又不覺落伍。迥異於學術研究較為漫長的審查出版歷程,或是強調總體趨勢型的分析;雜誌有更多的寫作自由,也能藉由顯微鏡般的個體切片,呈現多種樣貌,同時它也面向大眾,也能有更廣大的讀者群。
-
劇場ㄟ冷知識
見證35年來劇場轉變的「大廟」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經常被劇場觀眾與劇場工作者們暱稱為「大廟」,最初為了紀念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而籌建,歷經1987年解嚴、2003年拆除圍籬,到2004年行政法人化等,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地進化。開館之初,館內曾有「身高未滿110公分孩童不得進入觀眾席」規定,前台服務人員需丈量孩童身高,時常引發民怨,2015年才改為以建議年齡取代限制;以及幾經表演團體多重反映,2019年才提供「謝幕時開放拍照」的選擇。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透過曾任職及現役兩廳院員工分享,35年來節目規劃、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透過他們的視角,訴說劇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黎海寧
SARS引發的《變形記》 《K的喜劇》 黎海寧的卡夫卡讀後感
黎海寧從小喜歡卡夫卡的作品,重讀《變形記》,人們遇異狀時被排拒的深刻描述,正如SARS真實寫照,編舞家由身體的病,擴大衍生精神的變異到性向不同,凡異於常人之處,都可能被排斥的境遇。她藉由一場疫情,重新檢視了社會現象和人際互動的病態。
-
表演視界
後SARS時代的藝術生活
因為SARS的隔離, 觀眾與表演藝術已經許久不曾相遇。 如今口罩禁令解除, 悶壞了的觀眾,與悶壞了的表演藝術, 發現竟可以在再通風也不過的戶外空間重逢。 管它是人潮洶湧的夜市,還是歷史悠久的廣場, 「後SARS」時代的藝術生活不再那麼「殿堂」, 看戲觀舞,一如吃飯飲水, 別是一番暢快風光。
-
專輯(一)
舞蹈‧治療(上)
一場SARS,令全島陷入如同瘟疫蔓延困處圍城的恐懼中,不僅對表演藝術界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傷,更使得原計畫於今年八月登場、可視為國內舞壇大團結的國際舞蹈會議被迫延期;如今,在所謂的後SARS時代,我們積極尋求療癒之道,努力重建生活原貌,我們戴口罩、勤洗手、在家讀書,並且,學習與無常共處。 藝術與治療的關係本就存在,卻於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更顯重要,本期試圖將焦點鎖定「舞蹈‧治療」──原將於國際舞蹈會議演出的一個要角──從舞蹈這門藝術如何在欣賞、演出之外,被發展應用作為一項治療方法,勾勒其在地的現況與未來,再進一步於下一期,反觀舞蹈工作者自身可能發生的舞蹈傷害與恐懼,以及預防、復健與療癒之法。
-
專欄 Columns
SARS,劇場關燈之後
劇場界的朋友,現在除了苦撐待變,盡一個公民所應做的抗SARS的舉措,更重要的在這低壓沉靜之中,也要思考未來,預想如何使劇場藝術,在一味追求成為創意產業提昇產值之外,也該多想想更高的人文價值,它畢竟不是單純的「商品」而已。
-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
專欄 Columns
盈盈,但不是沒大誌的表演藝術界
平常聲音高、大誌多的表演藝術界一時成了安安靜靜的「英英」。眼看日子不太平,卻只能是「美代子」;工作取消了,(至少短時間內)錢也難賺到了,正好低頭省思。演得雖比真的好看,咱們卻哪及得上劍及履及的抗SARS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