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試探表演藝術界下半年演出與景氣現況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蹣跚步過台灣百年來罕見「霧煞煞」的SARS疫情風暴,六月中旬起台灣股市、半導體市場與各類電信投資業信心滿滿地開始了這一波景氣大躍進。同時,文建會與兩廳院除了分別實施對表演藝術界遭逢疫情打擊的補助與配合政策之外,也不約而同地選擇於六月開啟一系列的聯合演出活動,試圖振興票房市場「中煞」後的元氣。

回復生活常軌原則

雖然身為表演藝術界的龍頭,過去三、四個月來的疫情重創,讓兩廳院的票房與外租收入損失高達四千多萬元;正如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所料,SARS疫情對於國際交流與演出的影響最大,即使市場回暖,過去花費數月甚至幾年時間安排的合作契約,一旦取消或延期,恐怕一時之間還很難回到常態。國家劇院企劃組組長李惠美表示,六月初才有ㄧ個澳洲風車磨坊劇團取消了八月份的演出。

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有政府官員帶頭高喊「回復正常生活」,六月中卻還有國內演出團隊取消了七月的節目;李惠美指出,SARS的蔓延讓國內演出團體很難推動票房,尤其外租使用率較高的音樂廳和演奏廳,過去幾個月空到像是專門在「養蚊子」而已。由於劇院與實驗劇場的使用原本就是「供不應求」,如有停演空檔,兩廳院演出組和技術人員便趁機維修,不必像以前要搶時間保養。為了配合政府宣告世界衛生組織取消我國旅遊警告,以及提倡回復生活常軌,李惠美表示,如有演出單位取消本月十五日前兩廳院的場地租借,仍能享有免扣保證金與手續費的優惠;但若非基於不可抗力的因素,十六日之後的場地租借將不能任意取消,以顧全兩廳院與觀眾的權益。

官方帶動表演藝術市場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比如地方縣市基層與校園巡迴演出等等,甚至未來下半年的演出還會更多。

為了協助表演藝術團體因應疫情,文建會目前運用的一億五千五百萬疫情紓困預算,除了移撥五千萬元於社區總體營造需用外,其中三千萬元則針對文建會旗下六十八個扶植團隊的疫情損失,依照實報實銷的原則,經審查後予以補償,諸如退票、廣告費用、簽約金、售票與場地保證金等等,或是配合文建會委託表演藝術聯盟所作「SARS衝擊藝文發展影響通報調查」結果實施補助。至於其他未獲文建會扶植的表演藝術團隊,該如何獲得政府的優惠紓困呢?陳郁秀認為,目前獲得扶植的演出團隊都是專業全職的表演團體,至於其他民間表演團隊多半是業餘組織,平時應該都有其他正業足以維持生計,因此不在考量之內。

另外,視覺藝術類也有相當幅度的紓困預算,仍然依循「實報實銷」的原則進行審查。不過,陳郁秀也特別重視表演藝術產業的紓困補助,凡是民間文化設施主管單位、經紀公司或是演出場所,如紅樓、新舞台等等,將能享有兩千萬元左右的共同補助預算,以救不時之需。以上的紓困預算為期一年,使用時間至明年五月,陳郁秀擔心秋天之後的疫情效應,並不打算一次將所有紓困預算用完,等到疫情更加趨緩之後,文建會將把另外的三千萬元,發放給各個地方縣市政府文化單位,分北、中、南、東四區,輔導進行全民性藝文活動,試圖進一步刺激全國表演藝術市場。

下半年國內演出重頭戲

雖然國藝會等相關補助單位,都曾公開表示擔憂下半年演出活動場地不敷使用的嚴重狀態,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李惠美表示,下半年雲門舞集、表坊與屏風的演出照常,而上海民族樂團的移至九月;當月份不但有大風音樂劇場「現代風格」的《梁祝》音樂劇表演─特邀國光劇團李小平擔任導演,實驗劇場的「世界之窗」系列─四個前衛實驗劇團演出的英國月,前幾年深受大、小朋友歡迎的俄國斯拉法小丑劇團(Slava's Snow Show)還要來台渡過第十週年的《下雪了》演出。而曾因與SARS感染病患同機引發隔離停演話題的「現代音樂節」,明年元月也將捲土重來,以饗台灣當代樂迷。

不過,到了下個月底之前,國家劇院前的「生活廣場」將盛大揭幕,著名大型連鎖書店「誠品」將進駐劇院原圖書室的場地,台北市文化局也與兩廳院共同策畫一系列的戶外市民演出,強調近距離的互動,頗值得各方期待。

(本刊編輯 傅裕惠)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幾種「興風作浪」的辦法

文建會與國藝會對培育創作人才的政策思考

傅裕惠  【本刊編輯】

也許,不僅僅是國家劇院企劃組組長李惠美有這樣的憂心,早在三月間,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溫慧玟便曾造訪國藝會新任董事長林曼麗,就當前表演藝術創作人才「斷層」的危機,提出幾點建言。李惠美表示,舞蹈界也在擔心創作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若不是兩廳院演出不斷,工作人員一直在跟時間競賽,否則她也很想構思一種類似「人材俱樂部」的做法,大家一起腦力激盪、拋擲靈感,把有趣的點子付諸實現。而林曼麗與國藝會獎助部門,近來更是積極撮合企業界與表演藝術界的合作,成立「國藝之友」與「藝知平台」的組織和制度,讓兩造資源得以共享。目前,國藝會還在進一步構思,如何讓企業界贊助的資源,得以具體挹注於創作人材的培育。

企業界資源挹注

國藝會獎助處負責人陳錦誠表示,為了振興傳統戲曲創作生態,也試圖改變外台戲演出劇碼的品質,經過董事會討論,今年下半年國藝會將開辦戲曲劇本創作的補助方案;就以往創作徵件總數二十件,其中新編傳統戲曲劇本只有四件的情形來看,董事會認為即使舊作新編也應該納入補助考量之內。由於補助基準辦法才剛剛修訂,未來對於協助創作劇本與演出製作結合的安排,可能還需要時間規劃,本來國藝會早已積極進行對企業界的募款,並對外徵詢培育表演藝術創作人材的辦法與建議,但因意外獲得企業界正面回應,表示願意支持這類培育計畫二至三年,陳錦誠表示基於企業界的遠見與視野都比原來規劃的時間長了些,目前國藝會還在斟酌如何在幾項生態與現實的考量下取得平衡與效益。

根據陳錦誠的觀察,有一半以上的專業表演藝術團隊都很擔心自己製作環境的問題,因此除了培育年輕的創作人材與創作團體之外,如何為現有的演出團隊提出有效的行政管理建言,其實也是改善創作環境根基的辦法之一。而究竟該如何評量創意的效益,針對人材培育的投資期間又該多久,值得投資的創意是否一定來自表演藝術專業或非專業領域的人,以及國藝會的評估能否說服企業界,都是國藝會亟待拿捏的問題。文化藝術的創意面臨產業競爭,的確有其難以度量和證明的困絀,或許台灣社會除了需要企業界偶爾做做「良心的賠本生意」之外,清楚而確切的人材培育政策,才能緩解未來表演藝術界的人材窘境。

落實人材培育政策

經過三年多的資料蒐集與調查,並邀集國內學術單位專案研究,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自己終於有具體客觀的數據,得以就整體文化環境的版圖,提出她在培育創作人材的具體政策。她除了挪用今年三、四月部分取消計畫的經費,做為該項政策預算之外,陳郁秀表示明年她將增加五千萬元經費,讓長久以來缺席的人材培育政策,得以落實。

每次向中央爭取預算,軟體建設經費的缺乏,讓陳郁秀都很頭痛。在動員同仁與學術界的協助下,陳郁秀整理了過去文建會零星的幾件人材培育案,並且訂定了三個人材培育的政策方向。第一是針對初次發表創作的視覺、設計與表演藝術創作者,提供發表的協助與機會,這點則要透過比賽的制度來進行;第二除了培育創作人材之外,陳郁秀也將積極培育樂評、藝評與其他許多為研究與累積歷史資料的執筆者,讓創作得以被討論和解讀。第三,基於對表演藝術產值的考量,培育優秀的藝術行政者、管理者和行銷人員,也將是這一波人材培育政策關心的重點。

延伸閱讀

1.本刊第114期,傅裕惠〈肩負傳承使命,同學仍須努力─試探第一屆台灣戲專歌仔戲科畢業生出路〉,p.66~69

2.本刊第112期,專題「燒杯與培養皿的實驗」,p.9~29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