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運動,我說的其實是……
運動,不只是力量與速度的角逐,它還是一種語言,訴說文化與群體的故事。在「關於運動,我說的其實是」專題中,我們嘗試跳進這場運動的跨界碰撞,從極限運動、走路、跑步、足球等運動形式出發,探索當代編舞家如何以這些運動為靈感,創作出打破常規、挑戰極限的作品。 此外,也深度解析法國編舞家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的《無涯之軀》與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滑板場》,透過這兩件作品看編舞家如何帶給觀眾身體與運動的視覺衝擊,更提出了關於社會連結與個人突破的深刻思考。而台灣創作者╱表演者陳彥斌、陳履歡與張汶皓則從自身的運動經歷與創作出發,為我們拆解運動與舞蹈、劇場如何互動,並激發出獨特的藝術能量。這不僅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更是對劇場本質的深刻探索。 這些創作者們透過不斷地實踐,訴說運動的真正意義,不僅是競技,更是對身體無窮可能的再發現你準備好與我們一起踏上這場身體冒險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領域復刻賽事的體感——專訪陳彥斌 Fangas Nayaw,縱橫賽場見招拆招
「當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專注在眼前那一球,看運動員如何發揮他的極限,那是所有人心中最滿的一刻,也是球賽中最精采的一刻。」 從小接受高強度網球訓練的劇場導演陳彥斌 Fangas Nayaw,在跨進劇場之前,網球是人生的重心。為了輸贏用盡全力拼搏、享受勝負的掌聲,他很喜歡。然而如此的情懷卻在走進劇場後,成為心情上難以調適的落差。比賽的句點是一方獲得勝利,而劇場卻是在設定好的時間與故事線中完結。即便都有掌聲,陳彥斌 Fangas Nayaw坦言,終究不及拼盡全力獲得勝利的鼓勵來得暢快淋漓。 「我想要在衝刺的時候全力奔跑,回應的時候用力揮拍,但舞台就這麼小,劇場並不允許我的身體用盡全力。」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消化這個現實,帶著這具不滿足的身體與渴望的腦袋,持續移動、探索身體極限,同時挑戰跨領域、跨媒材,開發更多觀看可能性的劇場創作之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競技訓練刻在身體裡的事——專訪陳履歡,跆拳道選手成為劇場導演之後
那是一次排練結束的午後,陳履歡一如往常騎著車,等著紅燈跳轉,此時出現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太太正要過馬路。隨著秒數逐漸歸零,老婦急欲加速,雙腳卻跟不上心急的速度。陳履歡看在眼裡,為她心急,也為了眼前的狀態全神貫注。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真實人生中的一場日常競賽。 尋常的長者過馬路,竟能讓面前的機車騎士看得全神貫注,同感過程的緊張。陳履歡歸納出三大原因有限的時間,身體的限制,以及無法預期的結果。而這恰巧也是競技運動吸引人觀看的主要因素。從長年熱門的棒球比賽,到近年勾起台灣民眾熱情的國際運動賽事,場上的魅力有如一股狂潮,吸住眾人的目光。 從青少年時期的跆拳道選手,到如今身兼劇場導演與表演者,那個尋常的午後觀察喚醒了陳履歡對融合己身競技背景與表演創作有了新的想法,也進一步催生了2022年新點子實驗場的作品《困獸》,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比競技的比拼與爭取,化為劇場中的表演概念。而她也一次次透過競技創作,回望並重新梳理自己中途轉彎的創作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食安事件聆聽「死亡」的聲音
《蝕物鏈》 以聽覺打造的「電影」
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Oli 邊境》後,導演陳彥斌再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推出無人演出《蝕物鏈》探討食安議題。「聲音有更強大的召喚場景的能力。」陳彥斌說:「在聲音的想像力中,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聲音去召喚情感,這是《蝕物鏈》的開始。」從現實、魔幻寫實到超現實,陳彥斌從中討論聽覺,要讓聽者主觀介入事件的現場,如同一場「用聽覺打造的電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
戲劇
真實的召喚與極限
這場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實境,宣告這終究是一場夢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頌揚著這一路上所經歷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質。對我而言,這樣的展演本質在過程中因各種形式混雜、各景之間少有連續之下,早已無所遁形。展演愈是試圖仿真,愈是讓我有意識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窺探且感受到其假扮,進而使得觀者在這看似殘酷的戲局裡,得以樂在其中。
-
藝視窗 News
首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得主揭曉 冠軍獎盃留台灣
【台灣】 首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得主揭曉 冠軍獎盃留台灣 三年一度,由朱宗慶打擊樂團主辦的「臺灣國際打擊樂節」今年已經邁入第9屆,累積了24年的經驗,今年首度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TIPC Competition),邀請國際頂尖打擊樂藝術家擔任評審,提供國際規格之權威性平台,期許能發掘出耀眼的打擊樂新秀。此次打擊樂節大賽,依比賽項目區分為木琴獨奏組及四重奏組,賽事自5月22日起展開,26日進行決賽;各組分別選出前3名。 此次參與比賽人數多達50多位,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美國、法國、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參賽者,經過多天激烈的高手較勁,首屆大賽的冠亞軍出爐:木琴獨奏組冠軍是來自台灣的李庭妮,第二名是來自日本的石田真知,第三名也是來自台灣的黃柏元。四重奏組第一名是來自台灣的Fource四重奏,第二名是來自西班牙的ARKEIMA Percussion Quartet樂團,第三名則是來自台灣、西班牙與英國的Focus四重奏。兩組的前三名隨即在5月27日於國家音樂廳「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中「得獎的是」音樂會登台演出。(李秋玫) 陳彥斌「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北師美術館展出 MoNTUE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起推動「作夢計畫Dreamin MoNTUE」徵件計畫,給予創作者充分發揮的舞台,繼4月展出編舞家葉名樺「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後,緊接著是導演陳彥斌所策劃的「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 此次展覽創作團隊包含文化顧問懷劭.法努司(Faidaw Fagod)、戲劇構作(Dramaturg)陳佾均及展場設計廖音喬與陳彥斌一同創作發想,在本次展演中,陳彥斌跳脫原住民族的既定印象,於美術館空間裡重新打造聚會所,邀請觀眾進入原住民族的社交現場,創造一場文化分享的展演實踐。展覽即日起展至6月18日,更多相關活動資訊請參北師美術館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浮沉於現代化浪潮 我們牽起手反抗
繼二○一三年與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拉法合作《Puing找路》後,依循田野調查為基底、加入現代劇場概念與手法的路線,原舞者今年推出了新作《Maataw.浮島》,以蘭嶼達悟族為主題,由能演能導、本身為台東阿美族的陳彥斌執導,他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在演出中讓族人以傳統拋船儀式「蠻阿威」驅趕入侵者,成為族人間相互鼓勵打氣的「反核身體」。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點子無處去? 歡迎來革命!
由兩廳院教育推廣部活動組構思承辦的「ET搞革命」活動,在熱烈展開徵選後,由進入決選的十一組人馬在七月中正式進入「ET」(實驗劇場)現場展演,包含專業舞者、演員、音樂人與一般素人,一起「搞革命」!最後由馬迪霖.巴魯、劉俊德與陳彥斌拿下前三名。
-
即將上場 Preview 來自四國的組合 探討對異文化的渴望與畏懼
跨文化製作《赤鬼》 一則新移民的寓言
《赤鬼》由四名演員分飾廿多個角色,並不時地跳出角色,以敘述者的身分,利用肢體在空無的舞台上迅速轉換場景。嚴肅的「移民」議題,在野田秀樹筆下,成為語言詼諧犀利、節奏簡潔明快的幽默作品,令觀眾發笑的同時,反思現實的社會處境。這次EX-亞洲劇團的製作,團隊國籍跨四國,更將《赤鬼》落實為真正的跨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