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由四名演員分飾廿多個角色,並不時地跳出角色,以敘述者的身分,利用肢體在空無的舞台上迅速轉換場景。嚴肅的「移民」議題,在野田秀樹筆下,成為語言詼諧犀利、節奏簡潔明快的幽默作品,令觀眾發笑的同時,反思現實的社會處境。這次EX-亞洲劇團的製作,團隊國籍跨四國,更將《赤鬼》落實為真正的跨文化作品。
臺北藝術節 EX-亞洲劇團《赤鬼》
8/16~17 19:30 8/18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5289580轉192
平靜的海邊村莊忽然來了一個「赤鬼」,說著不一樣的語言、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赤鬼」沒有惡意,但村民認定他是吃人肉的鬼,就連唯一一位願意伸出友誼雙手的「那女人」,也被村民視為村落的叛徒、惡魔的同夥。最終藉著「那女人」的角度,才發現真正懷抱著殘酷惡意的,並不是來自他方的「赤鬼」。日本劇作家野田秀樹的《赤鬼》,故事藉由日本民間故事裡的「赤鬼」傳說,探討「異文化」、「他者」與「共同體」之間的關係,讓具有同樣「移民」背景的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深感共鳴,於是將之搬上舞台。
「移民」議題 嘻笑中見深沉
《赤鬼》由四名演員分飾廿多個角色,並不時地跳出角色,以敘述者的身分,利用肢體在空無的舞台上迅速轉換場景。嚴肅的「移民」議題,在野田秀樹筆下,成為語言詼諧犀利、節奏簡潔明快的幽默作品,令觀眾發笑的同時,反思現實的社會處境。嬉鬧與深刻間轉換自如,更可見這位劇作家之深厚功力。在劇本裡,野田讓「赤鬼」所說的語言為「外國語」的狀態,野田透過語言機制來設定觀眾的所在位置。隨著語言與國籍的設定,討論不同的政治與文化情境。
戲劇學者林于竝認為,《赤鬼》所提出的觀點經常是「動態」的。「赤鬼」所象徵的外來「異文化」,既是個美好的憧憬,同時也是個威脅。而象徵「共同體」的村落,雖然是「家鄉」,同時也是壓抑個人自由與行動的傳統。例如,在首演的「英國版」裡,村民由英國演員擔任,而野田自己則擔任「赤鬼」的角色。《赤鬼》這個作品可以說是野田在英國留學之後所提出的「異文化寓言劇」。
製作團隊跨四國 落實跨文化
《赤鬼》一開始即是為了「跨國製作」所創造的劇本,此次演出,《赤鬼》具體落實為一跨文化的作品,製作團隊橫跨台灣、印度、日本、新加坡四國,除了台灣劇場實力演員王世緯、魏雋展、陳彥斌之外,更力邀活躍於日本劇場的上村美裕起擔任「赤鬼」一角。「在海的另一邊,究竟是我們對於不可知的恐懼,還是渴望?」導演江譚佳彥說,野田的文本,隱含著我們對於異文化的渴望與恐懼,相近的島國背景,以及根源於傳統劇場的美學風格,都讓《赤鬼》與台灣社會文化更貼近。此外,江譚佳彥從一位印度演員逐漸融入台灣社會的「移民經驗」,加上多位具有「外籍」身分的劇場藝術家,劇場中不著痕跡的文化隔閡,更反襯了現實社會中人性對於異己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