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履歡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運動,我說的其實是……

競技訓練刻在身體裡的事——專訪陳履歡,跆拳道選手成為劇場導演之後

那是一次排練結束的午後,陳履歡一如往常騎著車,等著紅燈跳轉,此時出現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太太正要過馬路。隨著秒數逐漸歸零,老婦急欲加速,雙腳卻跟不上心急的速度。陳履歡看在眼裡,為她心急,也為了眼前的狀態全神貫注。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真實人生中的一場日常競賽。

尋常的長者過馬路,竟能讓面前的機車騎士看得全神貫注,同感過程的緊張。陳履歡歸納出三大原因——有限的時間,身體的限制,以及無法預期的結果。而這恰巧也是競技運動吸引人觀看的主要因素。從長年熱門的棒球比賽,到近年勾起台灣民眾熱情的國際運動賽事,場上的魅力有如一股狂潮,吸住眾人的目光。

從青少年時期的跆拳道選手,到如今身兼劇場導演與表演者,那個尋常的午後觀察喚醒了陳履歡對融合己身競技背景與表演創作有了新的想法,也進一步催生了2022年新點子實驗場的作品《困獸》,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比競技的比拼與爭取,化為劇場中的表演概念。而她也一次次透過競技創作,回望並重新梳理自己中途轉彎的創作人生。

《困獸》(林育全 攝 陳履歡 提供)

競技訓練建立獨有的創作性格

陳履歡小時候獨鍾跆拳道,從幼稚園一路練至國三,還曾打進全國賽第二名。儘管跆拳道的訓練在升學之前中斷,拳腳的身體記憶卻始終留在她的血液裡,在往後考進台大戲劇系、投身表演與劇場時,一再地在她的身體訓練與創作環節浮出,左右她的體感與審美判斷。而將運動融入如今擅長的表演藝術,則是她入行以來,始終放在心上的一件事。

「以前的我只要站上擂台,腦中想的就只有贏。」陳履歡尋思,運動競賽之所以好看,不只是運動員本身所展現的身體表演樣態,還有背負著強大取勝信念的「爆發力」,這是經過劇場排練或受過訓練的表演者都未必能具備的特質。爆發力為賽事帶來的不可預期性,將觀眾的眼光與心神完全凝結在舞台上,緊緊追隨運動員的每一步,如此的「黏著度」也成為投身表演創作的她借鏡的目標。

她尋思,「限制」是構成比賽的基本要素,不管是時間的限制、年齡的限制,或招式的限制,而運動員在限制中找到最能贏得比賽的節奏與策略,不只是讓比賽好看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能類比表演創作的一件事。而不管是爆發力、節奏,到策略的拿捏,都影響著作為表演者的陳履歡,也形塑了成為劇場導演的她。

作為曾經的選手,陳履歡坦言自己對「時間」格外敏感,尤以讀秒的體感特別精準,常常能在看戲時,幾近精確地猜中時間過去多久。這讓她在劇場創作時,格外重視戲的節奏,喜歡在重複的規律中置入出乎意料的亮點與變化,用預期之外的驚喜抓住觀眾注意,期望能打造最合適的看戲時間體感。

2021年於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發表《女僕斯柏特》。(陳履歡 提供)

一場搬進劇場的競技創作實驗

近年與劇場導演陳彥斌展開競技創作的陳履歡,兩人同是運動選手出身,同樣對運動的表演性有著深刻的著迷,也一同針對這方向的「表演」進行各種身體力行的實驗嘗試。2019年兩人突發奇想開啟了一次充滿實驗性的創作醞釀,從極致的飲食控制開始,如實記錄一個月飲控的身體變化;也透過完整模擬經典網球賽事,試圖讓觀眾在視覺上體感運動員的狀態與爆發力。《報廢的訓練》藉著一次次對「失敗」的深入探討,由兩位創作兼表演者出發,親身挖掘那些散落在失敗周圍的微妙身體狀態。雖是表演,卻也是真實的運動身體實踐,成為兩人投入競技創作的一次重要嘗試。

談及近代劇場作品,格外引起陳履歡注意的,還包括編舞家楊.馬騰斯(Jan Martens)近年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去年訪台的編舞家馬可・達席爾瓦.費雷拉(Marco da Silva Ferreira)的《狂履》(CARCAÇA)。過去是游泳選手的馬可,將葡萄牙傳統舞的腳譜結合當代流行舞蹈,作品節奏強勁精準、在一段段規律之中不斷地翻轉再翻轉,舞蹈的強度更是一層又一層地爆發,驚人的強度更不乏驚喜,令她印象深刻。

隨著斷斷續續地開始、放下,復又回頭嘗試,陳履歡在循環往復的創作與表演中體認到,當年那段高強度的跆拳道訓練,終究是刻進她的血液裡了。儘管身體機能早已不若當年,但訓練的思考、身體的慣性,以及宛如膝反射的節奏感知,早已住進她的體內,深刻影響這幾年投入劇場、表演與創作的思考。而她關心的,始終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每個人與生命的競賽;對她來說,那跟運動場上的賽事一樣好看。

《肺——陳履歡創作計畫》2024單人呈現(宋維瑄 攝 陳履歡 提供)
馬可.達席爾瓦.費雷拉《狂履》(Jose-Caldeiranieuw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3/26 ~ 2025/06/26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