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Oli 邊境》後,導演陳彥斌再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推出無人演出《蝕物鏈》探討食安議題。「聲音有更強大的召喚場景的能力。」陳彥斌說:「在聲音的想像力中,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聲音去召喚情感,這是《蝕物鏈》的開始。」從現實、魔幻寫實到超現實,陳彥斌從中討論聽覺,要讓聽者主觀介入事件的現場,如同一場「用聽覺打造的電影」。
軟硬倍事陳彥斌 Fangas Nayaw《蝕物鏈》
10/20~25
台北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INFO 02-33939888
「當我閉起眼睛,去試著傾聽所處的現場的所有聲音,我的世界變得很有趣。」劇場導演陳彥斌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Oli 邊境》(2019)之後,再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推出無人演出《蝕物鏈》探討食安議題,他形容是「用聽覺打造的電影」,更進一步地全然抽離了他所慣用的視覺語彙,而嘗試以聲音作為敘事主體,陳彥斌反思:「我們用五感體驗世界,但多數人把視覺放在首位,如果我們可以讓聽覺能成為感官主體,那會變成什麼樣子?」
「聲音有更強大的召喚場景的能力。視覺容易讓人直接投以某種情懷,但聲音卻可以用一種方式呈現,去召喚不同聽者生命中的情感位置。在聲音的想像力中,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聲音去召喚情感,這是《蝕物鏈》的開始。」陳彥斌說。
從「油魚」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談起
《蝕物鏈》從一則「油魚」所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開始,去探討政治、經濟、生態錯綜複雜的網絡關係,推敲人類的所作所為,如何影響周遭的每一個生命。
「油魚」是一種商業價值較低的廉價魚種,其豐厚的蠟酯含有人體無法消化的毒素,食用過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常被不肖商人作為其他更昂貴的食用魚出售,而引發食物中毒,陳彥斌說:「目前夜市的壽司攤大多是油魚取代鱈魚、比目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件事情……食安問題很容易被其他新聞淹沒,我們從冷門的『油魚』出發,來講述食物控管、人類為何判斷價值的權力等議題,去突顯矛盾與衝突。」
本作由四個展場空間組成,將運用臺灣聲響實驗室的聲音技術配比出截然不同的音場效果,除了有六階的Ambisonics沉浸式聲響,也有最日常的聲音體驗。觀眾穿梭其中,不只將置身在全黑空間沉浸聽覺,也將化身為接線生、考古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在相異的位置接收到受害者、食物商、運售商,甚至是物種自身的觀點,「鱈魚、比目魚如果現身說法,那是什麼樣的故事?」
透過感受死亡瞬間,思考物種的滅亡
在《蝕物鏈》中,除了有演員莫子儀、林子恆、蔡佾玲、余佩真、賀世芳的聲音表現外,陳彥斌也採集了如熊貓、螞蟻、頭髮、受精卵、羊水內胎盤等各種獵奇聲響,或如肉被切開的瞬間、斷筋骨的瞬間、人被枕頭悶死的瞬間等各種死亡之聲,「我們田調,當人類死亡,聽覺是倒數第二個離開的感官。死亡是慢慢把感官剝奪的過程,在這個作品中我們用死亡開場,但一直讓觀眾處於死前的倒數第二個感官,那時人類的聽覺被擴張,將會非常敏銳。」
陳彥斌說,《蝕物鏈》是嘗試要透過擴張死亡前的兩分鐘,召喚聽者的非理性感官體驗,他說:「我們去討論這些死亡的瞬間,或許可以由此共感到砧板上的魚、被拔掉犀牛角的犀牛,去換位思考物種的滅亡,可能這些聲音也隨之消失……」
從現實、魔幻寫實到超現實,陳彥斌從中討論聽覺,要讓聽者主觀介入事件的現場。他表示,音樂設計陳家輝、工程師王新仁提供了「聲音的各種恐怖想像力」去重新思考創作,「我沒有要政治正確地談食安,反而更想表達微小的事物被消耗,感官也終將成為蝕物鏈消失的一環。但在此,我們想說,無論你在這個作品中聽到什麼,都是最珍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