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工業
-
焦點
二十世紀小提琴風潮
將來的世紀,由於交通發達國界距離相形縮短,新一代的小提琴家多拜入不同門派學習,流派血緣往往錯綜複雜,如何呈現個人及不同文化養分,將是「出線」的重大關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音樂表演事業的演變
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噴射機加入營運之後,交通的便利帶來表演事業與經紀市場的熱絡。然而演奏家忙碌的行程,雖對音樂家的知名度與收入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其剝奪了音樂表演者自我充實的時間,與頻繁演出所帶來的身心負荷,負面的效益或許可以說明,為何過去的音樂家其表演生涯較所謂「噴射機時代」的音樂家來得長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與音樂對位的世紀
拜科技與影視錄音之賜,二十世紀除了傳統現場音樂會形式,多了一種將現場的演奏加以錄音「冷凍」,再以音響器材「解凍」還原為聲音的演出方式。演奏家該以身為五百年壯碩曲目「博物館」的管理員自豪,還是該順應著這無所不在的消費主義隨波逐流呢?
-
現象視察
併購之必然?獨立之必要?
WW是近年來在歐陸經營得相當出色的獨立廠牌,它的前身JMT,曾有多次與主流唱片交手的紀錄。在面對全球化的合併風潮、MP3的興起等,德國籍的唱片總監史蒂芬.溫特特別接受本刊專訪,表達了對於未來唱片工業的看法。
-
座談會
一個「世界」,各自表述「音樂」?
世界音樂所指涉的異國情調,是不是仍然帶著偏狹的政治態度?唱片工業的操作對於音樂的傳播是正數還是負數?世界音樂仍然在玩傳統/創新的老把戲嗎? 一場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所策畫的研討會,邀來歐洲及台灣的世界音樂節策展人、媒體工作者、唱片業者展開對話,席間各種「聲響」並陳,有和諧的高音,也有激烈的異聲,在在展現世界音樂追求「差異」的核心槪念。
-
現象視察
只有偶像,沒有英雄的台灣流行音樂
台灣樂壇似乎從來只有偶像,大部分消費者只注意歌手;對於樂手的表現,媒體也少有客觀的評論,反而被擺在似乎可有可無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