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勃強生,一介走唱歌手,今天已成爲各地樂手崇拜模仿的對象。(蘇重 提供)
現象視察 現象視察

只有偶像,沒有英雄的台灣流行音樂

台灣樂壇似乎從來只有偶像,大部分消費者只注意歌手;對於樂手的表現,媒體也少有客觀的評論,反而被擺在似乎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台灣樂壇似乎從來只有偶像,大部分消費者只注意歌手;對於樂手的表現,媒體也少有客觀的評論,反而被擺在似乎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台灣的流行音樂有一個現象令人大惑不解,唱片工業發展多年以來,已經成爲非常龐大的產業,流行偶像的專輯銷售動輒數十萬張,賣座歌手的收入少說以千萬爲單位,但是所有的光環似乎都圍繞在台前的偶像歌手身上,最近幾年製作人的相關訊息開始出現在媒體上,喜好流行音樂的群衆也開始逐漸了解唱片製作人對音樂的主導權以及影響力。但是,台灣的流行音樂,從來沒有出現一位眞正獲得群衆擁戴的演奏英雄。

陌生的名字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在台灣的流行音樂錄音裡,少數樂手就包辦了相當大比例的音樂演奏,每一項樂器,總有幾位技巧扎實頂尖的樂手,最能獲得唱片製作人的信賴,各式各樣的歌曲,來來去去都是這幾位伴奏,比如說吉他手游正彥、倪方來、江建民,貝斯手郭宗韶、鼓手黃瑞豐等等,可以說台灣每一個人一定都聽過這些樂手的演奏,只是他們的聲望一直封閉在音樂圈中,對絕大多數的聽衆而言,這些名字都是陌生的。

音樂的專業領域中有一些公認最傑出的樂手,但在媒體的範圍裡他們是隱形人,從來沒有特別去討論誰在唱片裡哪一段演奏是好是壞,對整體音樂表現有怎麼樣的影響,似乎在流行音樂之中,只有歌手的聲音外型、八卦軼事才有價値,才有意義,這眞是很荒謬的一件事。

聽說一些樂手錄音時常常是聽一次試聽帶就記下所有和弦,聽第二次就編好吉他的獨奏與段落裝飾音,第三次就正式錄音,而且往往錄一次就OK,要是時間不夠,非得緊急趕工的時候,可能聽了一次帶子就正式錄,一樣不會有什麼差錯。

歐美傳奇人物

這種特異功能,令人想起美國的傳奇人物,號稱「德爾它(Delta,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藍調之王」的羅勃強生(Robert Johnson),只活了二十多歲的藍調吉他手/歌手強生在他短暫的一生裡並不得志,有一大段時間走唱四方,在酒吧、舞會、餐館等等各種場合演出,根據強生周圍的人回憶,由於經常遊牧各地,必得接受點歌,許多從未聽聞的曲調,強生聽旁人哼唱一次,就可以上台彈奏,照樣賓主盡歡,音樂史家常驚訝他這樣的能力從何而來,想來和台灣錄音樂手一樣,在環境需求與緊迫時間的雙重壓力之下,不得不然。

強生的作品在他生前雖沒有獲致商業成功,但流傳下來的唱片錄音卻讓無數後輩爭相學習,以個人的風格改變了後世的音樂走向,其他多位傑出樂手,比如査克貝瑞(Chuck Berry)、吉米韓醉克斯(Jimi Hendrix)、爵士樂界的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路易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賈可帕斯圖瑞斯(Jaco Pas-torius)等等也同樣的引爆風潮。他們是歐美音樂界的英雄,每一個人的演奏成就都讓樂手同行乃至廣大聽衆萬分崇敬,對後世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

演奏樂手(英雄)在哪裡

相形之下讓人遺憾的是,台灣樂壇從來只有偶像,只注意歌手,眞正直接影響音樂品質的樂手們反而被擺在絲毫不受重視的位置。台灣的錄音室就像是專業代工的工廠,而樂手就是工廠裡的師父,歌手的演唱被拿到生產線上,樂手們根據唱片製作人的要求裝配出完整的成品。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之中,唱片公司幾乎沒有想過爲樂手自創品牌,從來不考慮培養一個演奏英雄,而這些了不起的台灣樂手們,也日復一日,以最簡單、妥善、安全的方式,安於裝配加工的現狀。

許多人批評台灣的流行音樂盡是抄襲、僵化。撇開詞曲創作上的問題不談,隨便挑五十張最近出版的不同唱片裡,演奏的陣容也許只有十位吉他手、六位貝斯手、五位鼓手、八位鍵盤手;樂手重複的機率絕對大幅超過一般聽衆的想像,每位樂手爲了維持生活,都必須承接相當的業務量;當音樂成爲日常例行工作,進錄音室一如踏入工廠,生產線趕工敷衍的心態絕對難以避免。台灣錄音室樂手們如果有一百分的功力,經常只拿出六、七十分來應付唱片的錄音,非得天時地利人和所有奇蹟一起出現,才可能出現一百分甚或一百二十分的驚艷佳作。這樣的情況下,要尋找偉大的音樂藝術經典,可能太苛求了一些。

媒體是這個現象的關鍵之一,台灣的媒體並沒有客觀評論,事實上應該說完全沒有去評論流行音樂之中樂手的表現,當然,除了按照唱片公司提供的消息稿發佈新聞之外,媒體工作者還是做了許多事情,採訪歌手、製作人、詞曲作者,甚至把他們的私生活、經歷、創作學習過程都在公衆眼前曝光,雖然常常失之八卦,卻也多少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但是就一直沒有報導、評論樂手,彷彿媒體工作者也默認樂手就是工匠,長期累積的結果,一方面樂手的表現成績沒有獲得鼓勵,無從獲取聲名榮耀,更談不上唱片銷售的金錢利益;另一方面,樂手的失誤、因循、抄襲等等,所有負面的表現,也都在媒體的視而不見之下輕鬆混過。少了激勵的誘因,他們怎麼會努力突破現況?沒有公正的批評,很難追求完美表現,台灣流行音樂裡樂手這個環節,也因爲缺乏動力,進步的幅度遠落後於歐美,甚至日韓。

只能建議聽衆,現場演唱會也好,唱片也好,如果聽到値得欣賞的樂句,聽到令你佩服的演奏技藝,花點心思硏究一下演奏的樂手是誰,他彈了些什麼,這樣,你所得到的聆聽經驗會更有價値。

 

 

文字|蘇重  電台主持人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