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莘實驗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誕生與延續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
即將上場
第四屆耕莘藝術季
耕莘藝術季今年選出的六個團體,都是近年來在劇場中持續創作的團體:香巴拉劇團透過《太空漫遊》探討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黑門山上的劇團在《家庭生活》中,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呈現出現代人生活中真實的荒謬。來目台中的頑石劇團,將在《重逢》一劇中,揭發人際關係的疏離與虛偽以及人與人情感的真實存在。耕莘實驗劇團藉由《台北大劈棺》,探討在激烈的心靈撞擊中,如何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隔壁有人》將體現真實與表象間的矛盾與衝擊,是由二度入選的形影創作劇團透過精準的肢體語言互動,發展出一部在廚房的故事。同樣連續兩年入選藝術季的野草莓舞團帶來超快速的《爭分奪秒》,展現其舞蹈創作對時間的詮釋。這六個團體將在耕莘實驗劇場展現其對於藝術的旺盛企圖心與創造力,試圖透過戲劇、舞蹈等方式留下最真實的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藝術的美學展現生命的眞理
目前,國內基督敎、天主敎,甚至佛敎界都陸續跨足表演藝術的領域,形成多個不同風格與性質的團體;有的是因爲信仰相同,並堅持藝術專業素養而成立,有些則秉著本身所賦予的才華,矢志藉由表演藝術將信仰的眞理傳揚出去,雖然這些團體的經營模式與理念各有不同,但信仰絕對是他們所以聚集的一個重要因素。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雷聲大,雨點小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届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
-
即將上場
耕莘實驗劇團《獨家報導》
你喜歡看獨家報導嗎?耕莘實驗劇團將於今年仲秋推出實驗大戲《獨家報導》。此劇由黃英雄編導,嘗試以劇中劇的型態、小說的後設手法運用在舞台上。 此劇架構在懸疑推理的情節上,執意要觀衆打破一般思維窠臼的陷阱,期望觀衆在思索精采的故事情節的同時也不忘觀想生命的眞相。 面對朝夕變異的現象界,我們要如何自處?是要隨波逐流成爲別人的《獨家報導》,亦或是掌握自己生命的變數?請看《獨家報導》。
-
人物點描
「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 職業藝術指導:吳靜吉
吳靜吉是台灣最忙碌的「藝術指導」:蘭陵劇坊、當代傳奇劇場和紙風車劇團,都是吳靜吉「藝術指導」的對象。「我最常跟蘭陵人說的是──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是你們自己得去延續你們的生命,不是我。」也許就是因爲這麼一點「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的客觀角度,吳靜吉在擔任藝術指導的時候,看事情可以更「實際」、看得更遠。
-
人物點描
「不灌水」的劇場個體戶:金士傑
金士傑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又能敎的劇場「個體戶」。對於國內的劇場活動,金士傑多年觀察的心得是:表演有兩種、劇場也有兩種──「灌水」與「不灌水」,所謂「灌水」、「不灌水」,指的是做戲的人是不是有完整的東西、是不是能完整的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金士傑在劇場內的表現,顯然是屬於後者的。
-
露透社看板
一九九四年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展、舞展入選名單
1戲劇 壹、表演工作坊 劇目:《時間與房間》Die esit und das zimmer 導演:楊莉莉 劇本原著:Botho Strauss 劇本翻譯:楊莉莉 企劃內容摘要: 此劇是當代柏林知識份子的世界,譯者完全保留原作的柏林內容,不草率將其「台灣化」。但在中國人用中文的演戲情況下,所演的內容絕對是中國人的世界及人際關係。 就演員而言,雖演外國戲劇人物,但不裝扮成外國人(德國人)而以當代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年齡層的上班族爲外型模式。但在演技上則不受上述外觀限制,我們希望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藉可能性極大的戲劇角色來誘發演員的創造力,此點亦爲此劇的特色,也是我們希望嘗試的目標。 貳、普普劇場 劇目:《第一件差事》 編導:陳正熙 小說原著:陳映眞 企劃內容摘要: 《第一件差事》的改編、導演方向將著重於原有故事、結構爲本,追究其特定時空背景所引發的各種社會政治問題,及今日對該時代的見解看法,在避免「時代錯置」謬誤的前提下,以戲劇本文及演出爲過去與現在的對話空間;依據此一原則,演出的型式及演員的表演風格也將傾向於彰顯劇場的虛構性(artificial-ity)及其與現實的曖昧關係。 參、紙風車劇坊─綠光劇團 劇目:《領帶與高跟鞋》(歌舞劇) 導演:羅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