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劇團推出新人劉亮延的詩劇作品《有一天當腸子塞滿氣〉,令人耳目爲之一新。(白水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雷聲大,雨點小

給「第三屆耕莘藝術季」的一些建言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届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届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

附:演出場次劇目表

場次

演出劇目

演出團體

編導

第一週

1999/10/1-3

此地出租

形影創作劇團

編劇:王文娟

導演:洪家琪

第二週

1999/10/8-10

假裝等待黎明

螢火蟲劇團

編導:韓  江

第三週

1999-10/15-17

螢火蟲的燈炮不亮了

耕莘實驗劇團

編導:黃英雄

第四週

1999/10/22-24

有一天當腸子塞滿氣

台東劇團

編劇:劉亮延

導演:劉梅英

第五週

1999/11/5-7

明日未來-同床共枕1999

踏搖娘劇坊

編導:銀美雲

第六週

1999/11/12-14

喂!你好

俳遊場劇團

編導:黃少民

筆者按:第七週與第八週均爲舞蹈節目,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故略過不錄。

筆者每天早上都會路過耕莘文敎院,到上班的公司去;每當看到耕莘文敎院外面的人行道上,插著的幾支歪歪斜斜的耕莘藝術季旗幟,不禁感到一股寒意,原本堪稱是一九九九年除了台北藝術節之外,表面上看起來陣容最龐大的藝術饗宴(以演出作品數量計),卻是這麼地不稱頭!以下便是針對該藝術季的戲劇類節目,所做的幾點現象觀察。(說是「現象觀察」,大抵也只能是現象觀察,因爲站在一般觀衆的立場,除非透過特殊管道,否則較難看到主辦單位的行政操作流程,而這常常是影響一次藝術季辦得好壞與否的重要關鍵。)

兼顧「劇本」、「外台北」的藝術節

扣除兩個舞蹈作品,本屆(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共有六齣戲劇演出(請參考附表),分別是形影創作劇團的《此地出租》、高雄螢火蟲劇團的《假裝等待黎明》、耕莘實驗劇團的《螢火蟲的燈泡不亮了》、台東劇團的《有一天當腸子塞滿氣》、踏搖娘劇坊的《明日未來──同床共枕1999》與俳遊場劇團的《喂!你好》。就這份入選的名單而言(註1),我們仍然得感謝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耕莘文敎基金會)爲台北的劇場觀衆選了兩齣「外台北」劇團的作品,讓較少到其他縣市看戲的觀衆,有機會領略一下異於台北都會氛圍的劇場勁爆力。

在「雙黃」(耕莘實驗劇場藝術顧問黃美序、藝術總監黃英雄)的主導之下,本屆甄選演出的作品特別要求「要有已經寫好的完整劇本」,在劇場幾年來盡颳著「身體風」和「表演藝術」的潮流裡,這麼做無非是希望藉由劇本的回歸,可以「在短暫的舞台呈現後多留下一點可供自己與別人回憶的東西」。對此,筆者持保留態度,而提出另一種思考方向,即無論劇本的有無、身體或聲音訓練的優劣,眞正重要的是創作者本身的「創意」(creativity)與「誠意」(sincerity),尤其在這個僅有劇場「活動」(activity)而沒有劇場「運動」(movement)的年代。

公佈成績單

依此,我們分別簡單地來看一下六齣戲劇作品的「表現力」(即前述創意與誠意的總合)。以台大畢業生或在學生爲主體的形影創作劇團(坊)(宣傳海報和票券上寫「形影創作劇團」,而節目單裡頭寫的是「形影創作劇坊」,不知是校對出紕漏?還是主辦單位和演出單位認知有差異?因爲如果要提供「自己與別人回憶的東西」,可能會導致「多義的記憶」(註2)。這次在耕莘藝術季的演出作品《此地出租》,旣幽默又諷刺地端出八盤小菜(戲分八場),對人生、愛情、政治、社會等現代人生活的不同面向,做了一番解讀與嘲諷。

而原本對之滿懷期待的高雄螢火蟲劇團所演的《假裝等待黎明》,卻因爲演出的過程中狀況百出(燈光和聲效的cue點亂成一團、道具過多、演員的表現粗糙等等),而顯得整個戲相當凌亂。想必連導演本身都忍受不了、看不過去,因爲戲才一結束,部分觀衆還在塡寫意見調査表時,後台就傳來一陣導演批罵技術人員的吼聲,現場氣氛頗爲尷尬。(筆者所觀賞的場次,爲該團在耕莘藝術季中的首晚演出。)

地主團耕莘實驗劇團這次倒是一反過去該團的傳統,推出兒童劇《火蟲的燈泡不亮了》,演出效果正與近幾年國內兒童劇的現場一般,熱鬧非常。由於該團過去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或耕莘小劇場演的均屬現代話劇,成績平平;這次轉換口味,得來反應不惡,或許可以做爲該團往後創作的另一新方向。

來自台灣東部目前唯一比較爲劇場所熟知的台東劇團,推出新人劉亮延的詩劇作品《有一天當腸子塞滿氣》,令人耳目爲之一新。原本是很「書齋」式的詩劇語言,在導演劉梅英的藝術轉化之後,演出不但劇場可看性十足(包括:演員的身體、舞台裝置、多媒體運用等),聽覺也是一大享受(唸誦台詞的錯落有致,節奏感、韻律感的掌控已達到相當專業的水準,這是近幾年高唱「身體風」之外,另闢「聲音」蹊蹺的最佳示範)。

至於踏搖娘劇坊的《明日未來──同床共枕1999》和俳遊場劇團的《喂!你好》,表現平平,大抵均在表現情慾竄流與世紀末孤獨的主題,同樣都有劇情拖沓的毛病,尙待加強。

還有很多,需要學習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屆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再加上演出單位得從票房的收入自負盈虧,票房的壓力自然削減了劇團的整體表現力(有些編導,甚至演員,都得想盡辦法去推票)。

近半年來,國內各式各樣專爲小劇場而設計的「戲劇(季)節」、「藝術(季)節」、「表演祭」、「匯演」愈來愈多,對創作者而言,自然多了許多演出發表作品的機會,製作單位與演出單位也較易以集體曝光的宣傳力量吸引媒體的靑睞,達到劇團行銷的目的;另一方面,對觀衆而言,當然也就多了許多選擇的機會。不過一旦表演市場進入多元選擇的階段,市場決定票房的趨衆現象便會產生,品質不好的製作與演出自然會被淘汰。總括來說,現行的製作單位和演出單位若要有長久經營的計畫,除了多方爭取經費補助之外,對內的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與對外的行銷宣傳,似乎已是不得不學習的兩項技能!

註:

1.根據耕莘實驗劇團藝術總監黃英雄在節目單中所言:藝術季以公開甄選爲主,全台灣共有三十三個團隊寄件報名,符合初選條件的團體有二十八團,依據劇本、錄影帶及演出企劃案評估之後,最後選出了八個團體(含地主團耕莘實驗劇團)。

2.《多義的記憶──爲保羅.德曼而作》一書爲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爲紀念他的好友──美國解構批評大師保羅.德曼(Paul de Man, 1919-1983)──而寫的憶舊悼亡之作,本書中文版由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於一九九九年出版。此處僭用其中文書名。

 

文字|于善祿  劇場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