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微塵.望鄉》、《台灣製造》
二○一七年因事錯過無獨有偶的《微塵.望鄉》,內心便一直有個遺憾。這是一齣和新住民和移工們有關的故事,以女性觀點出發。以人偶同台的形式呈現,以及劇本由詹傑操刀,這些都是讓我對它念念不忘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知道有些「她們」,非常年輕,擁有很好的學歷。但由於經濟因素,「她們」必須離鄉背井,與家人長時間別離,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照顧著別人的家人。而「她們」在台灣的故事,該由誰訴說呢?因此,當時看見《微塵.望鄉》的演出,真的好興奮哪!如今,它要加演了,終於能消弭當時錯過的遺憾。 已經有一陣子沒看舞蹈演出了,但看到林祐如《台灣製造》的宣傳片,每個人一面在理髮院洗頭,一面說自己最想台灣的藍白拖、珍珠奶茶就這樣被吸引,然後直接購票(聽起來似乎腦波很弱?)。我一直覺得舞蹈是個很神秘的藝術形式,當被觸動的時刻經常是毫無理性可言的。這支舞作以探問何謂「台灣」的主題出發,如果是戲劇可能比較容易想像,但是跳舞?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會一直延續到看完演出吧! 文字|方姿懿 自由文字工作者
-
戲劇新訊
加入台灣創作視野 《勇氣媽媽》啟迪青少年的國際議題理解
去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邀請了墨西哥繩索劇團(Colectivo Cuerda Floja)的共同編導荷西(Jos Angel Soto)與安娜(Ana Laura Herrera) 兩位創作者來訪,展開布萊希特劇作《勇氣媽媽》的創作排練和第一階段呈現,今年他們共同工作完成的《勇氣媽媽》,將於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登場,除了售票演出、教育推廣場次,並搭配布萊希特專題講座和「紙.有偶」創作特展外,到場觀賞此作的觀眾,也能選擇購買布萊希特著作套票,或憑票享有十一月「利澤偶聚祭」的節目票券優惠。 一台篷車一家人,在戰火中,奔波來去的勇氣媽媽,不為別的,只要活著、只求她的生意常存;在劇中世界的種種殘酷與現實裡,她的處世之道乃至於孩子們的命運,都使她的所作所為更顯殘酷,也更加「現實」。繩索劇團原先已有屬於自己的《勇氣媽媽》演出,在去年與台灣演員合作時,受邀前來的荷西、安娜,和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也逐漸在此回作品中,加入更多屬於台灣創作者的視野、與社會連結的角度,從不同於原作、也相異於墨西哥版本的面向,切入這個經典的故事與角色。不僅如此,荷西在排練場的玩心和妥善利用道具表現寓言的手段,也為這個看似長久處於困境的家庭和情節,增添了許多詼諧與荒謬的元素。透過這樣的作品,也促進並啟迪青少年對於國際議題的理解和印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訴說愛與依賴的現實寓言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作《怪奇馬戲班》由劇場新銳王宏元與黃丞渝合力編導,捨棄了熱鬧喧騰,充滿魔幻色彩的傳統馬戲印象,舞台上半人半偶的動物角色們,穿戴各式回收物所拼湊的造型特徵,寓意社會的縮影;全劇緊扣「需要和依賴」的主題,從馴養動物的人類、被人類馴養的動物,到仰賴政權秩序的人類、被政權秩序囚禁的人類;甚至延伸到人類對於自然能源的依賴。
-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
戲劇新訊
《紅舞鞋》 踢踏舞與現代偶戲的奇遇
「踢踏舞」節奏分明的動感,「偶戲」內斂細膩的操控,性格質地迥異的兩種表演藝術,要如何發生在同一個舞台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作《紅舞鞋》突發奇想,找來踢踏團隊「音踏」合作,運用踢踏聲響、戲偶加上現場樂手演奏,以無語言的方式演繹安徒生的經典童話《紅舞鞋》。表演者不僅要腳踩踢踏舞步,雙手操作戲偶,有時還要搭配歌唱。導演林孟寰說,這是國內外首次偶戲與踢踏舞的跨界合作,在長達一年的工作坊和排練下,逐漸趨近融合。 《紅舞鞋》為安徒生最膾炙人口的殘酷童話。少女遭受天譴而狂舞不止,直到砍斷雙腳才能停止林孟寰表示,當代詮釋多著重於慾望與體制間的拉扯,延伸至道德、政治與性別的探索,此次演出將時空挪移至近代,以奇幻戲偶伴隨踢踏聲響,賦予《紅舞鞋》全新的面貌。舞台上,操偶師穿鞋學跳踢踏,踢踏舞者接受偶戲訓練,兩個不同藝術領域的表演者,拋開本位,以安徒生的詩意文字為靈感發展表演片段,激撞出獨特的劇場創意。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洪‧通‧計‧畫》
好像還停留在無獨有偶與魏雋展的那片白色眩光裡,卻又即將與充滿色彩的新作見面。無獨有偶過去幾年的精采表現,確實已經讓我成為了他們的觀眾。這一次讓我好奇的則是(說出來很不好意思)洪通是誰呀?為什麼要為他做這個計畫呢? 然後發現,這位藝術家的歷史。跟著再發現,原來洪通,這位從沒學過畫的畫家,曾點燃了台灣藝文界關於鄉土與學院的大筆戰。然後就像流星一樣,這位藝術家又消失了。連維基百科都註記說,洪通的爆紅是因為媒體炒作。但是洪通的畫作的確有著無限的想像力。童趣的筆觸,鮮豔的色彩,庶民的題材。所以你們會怎麼表現呢?會變成什麼樣的偶呢?被媒體炒作後丟棄的藝術家,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連?告訴我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魏雋展 獨角戲中探索表演與生命
魏雋展這名七年級最受矚目的新生代劇場演員,奠基於和紙風車劇團、小丑默劇團、同黨劇團,導演林奕華、符宏征、馬照琪都合作過的豐富表演經歷,也與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共組「三缺一劇團」。近年他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如《巷子裡的女人》、《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的《罰》等,都是自生活出發,深入挖掘、轉化個人經驗的獨角戲,透過他編、導、演兼善的過人才華與個人魅力,進一步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觀察與辯證。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最美的時刻》、沙丁龐客《一個人的晚餐》
近距離觀賞精采的演員,是看戲的最大享受。在實驗劇場看魏雋展,在牯嶺街看馬照琪,這兩齣獨角戲,都是難逢良機。魏雋展在去年《漢字寓言》的淋漓盡致表現,讓人大為驚豔,這次要挑戰德國當代小說題材和偶戲形式,更可以預期有火花。 馬照琪《一個人的晚餐》堪稱是她的表演代表作。以小丑形象扮演都會女性,看來似乎難以搭軋,然而她的詮釋卻極具說服力,趣味和韻味俱足。與現場音樂、和一道有所變化的牆互動,一點都不單調。亞維儂暢演歸來,還推出「加長版」,值得一看再看。
-
焦點專題 Focus 從網路介面到真實場域的「偶」遇
BlueScreen:我在尋找一種詩意的溝通
不透過語言,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溝通?由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交叉計畫」(Jiaocha)即企圖以不同形式實驗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性,藉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藝術家或社團展開各自的主題,以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參與創作計畫,最終透過共有的網路介面達成共同體驗。這次,BlueScreen來到台北,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呈現跨領域作品《間》In Between。這是他的「交叉計畫」中唯一參與的戲劇團體,本刊特別採訪BlueScreen,一談他如何透過「偶」的形式,讓人與偶交叉相遇,尋找他所強調的詩意溝通。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
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這位澳洲影戲大師我們並不陌生,無獨有偶最精采的光影作品《光影西遊記》就是和他合作的成果。融匯東西美學,他本身就是跨文化學習、創作的傑出例證。「光影戲」突破了「皮影戲」和「偶戲」的限制,讓演員與剪紙、物件競技,創造出直追電影分鏡的視覺與節奏變化。 《影窗內的天空》幾年前來過台灣,但經過《光影西遊記》,相信更多觀眾盼望看到布萊蕭的絕活。無獨有偶劇團除了原創作品,也積極與國際對話,這個月除了《影窗內的天空》,還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演出與裝置交叉互動的《間》。讓我們得以見識劇團的重要性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其有無源源不絕的創意,與交流的心胸和活力。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牯嶺街「人.偶.嘉年華」
無論是國家劇院曾邀來的「玩物劇場」,或是牯嶺街小劇場的「人.偶.嘉年華」,都反映出當前國際劇壇的一個重要傾向:偶戲的發揚光大。「偶」不再只是人偶,任何玩具、日常器物、或古怪發明,都可以變成角色;「戲」也不再只是戲劇,也可以是舞蹈、雜耍、影像、甚至行為藝術。當然,除了兒童觀眾,更多偶戲的對象是成人。偶需要人操控,看似增加了演員的負擔,然而人卻藉助偶,成了跨越自身限制、發揮想像力的表達妙方。從香堤偶劇團、太陽馬戲團、到納許的舞蹈劇場,無不藉著偶的加入,達成讓人瞠目結舌的劇場效果。 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以「偶人相遇」為題,引介六個精緻演出。其中兩個是國內團體「無獨有偶」和「沙丁龐客」頗獲好評的舊作重演,四個是歐美劇場的奇貨,大量結合舞蹈、影像、裝置,還有一次只容十二名觀眾的「小戲」,應該是今夏最值得期待的趣味冒險。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音樂 NSO與無獨有偶攜手 美國偶戲大師巴特.洛克波頓執導
四十個戲偶 新詮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今年兒童節,NSO大手筆地投入三百萬製作兒童音樂會,力邀美國偶戲大師巴特.洛克波頓(Bart P. Roccoberton)來台執導,無獨有偶劇團演出,以磅礡的管絃樂團加上三、四十隻大型戲偶,重新詮釋原為芭蕾舞劇的《火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