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堅持不露真面目,只讓大家看他的後腦與藍色房間。(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小偶戲大世界 從網路介面到真實場域的「偶」遇

BlueScreen:我在尋找一種詩意的溝通

不透過語言,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溝通?由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交叉計畫」(Jiaocha)即企圖以不同形式實驗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性,藉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藝術家或社團展開各自的主題,以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參與創作計畫,最終透過共有的網路介面達成共同體驗。這次,BlueScreen來到台北,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呈現跨領域作品《間》In Between。這是他的「交叉計畫」中唯一參與的戲劇團體,本刊特別採訪BlueScreen,一談他如何透過「偶」的形式,讓人與偶交叉相遇,尋找他所強調的詩意溝通。

不透過語言,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溝通?由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交叉計畫」(Jiaocha)即企圖以不同形式實驗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性,藉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藝術家或社團展開各自的主題,以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參與創作計畫,最終透過共有的網路介面達成共同體驗。這次,BlueScreen來到台北,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呈現跨領域作品《間》In Between。這是他的「交叉計畫」中唯一參與的戲劇團體,本刊特別採訪BlueScreen,一談他如何透過「偶」的形式,讓人與偶交叉相遇,尋找他所強調的詩意溝通。

無獨有偶跨領域裝置偶劇場《間》—交叉體驗

3/27~29  19:00 

3/27~29  19:30 

3/27~29  20:00 

3/27~29  20:30 

4/17~19  19:00 

4/17~19  19:30 

4/17~19  20:00 

4/17~19  20:30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

INFO  02-25230812

Q:我很好奇整個計畫為何以中文「交叉」的音譯Jiaocha來命名?

A二○○四年,我第一次到中國的雲南,當時我完全不會說中文,英文也沒辦法通,這促使我思考人與人之間為何在沒有語言的狀態下,還是能達成溝通;同時,我也在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的眼光,某樣東西放在一個文化脈絡裡是非常尋常的,但對其他文化脈絡而言,卻相當奇怪。於是,就產生了「交叉計畫」的構想,這不僅是關於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也關於日常生活和外來事物的對照,以及文化和文化之間的交流。

Q:據資料說,「交叉計畫」一開始是類似MSN的網路通訊系統?

A身為一個數位藝術家,「程式」就是我創作的語言,所以交叉計畫的基礎是以線上介面的形式來進行。網路即時溝通工具的發展,從早期的ICQ、MSN到SKYPE,大都是語言的交流,雙方以文字形式你來我往。但我思考,有沒有可能在電腦上進行非語言的溝通?因為這樣的動機,我寫了一個介面,在這介面上,使用者可以和地球另一端他完全不認識的人,以影像的方式互動,透過照片的傳遞回應,兩張甚至三張圖像會交疊在一起,從視覺的經驗去認識一個人。這個介面的真正重點不只是視覺的美感,而是呈現不同使用者的想法和感受,凸顯溝通的「異質性」,可以說在企圖上,「人」的感受比影像上的實驗上來得重要。

Q:「交叉計畫」已經陸續於許多國家展開創作,可否說明你在其他國家所發展出不同的形式?

A這個計畫將陸續於里昂、馬賽、布達佩斯、莫斯塔爾(波士尼亞)、上海、昆明、達卡(塞內加爾)、科爾多瓦(阿根廷)、布魯克林(美國)、秘魯與台北進行。每個地方的工作模式、參與的對象、團體都不盡相同,但大都是我選擇和當地的一位藝術家合作,以工作坊的方式探索非語言溝通的各種可能,成果則可能是展覽,或者是演出,有些在畫廊、博物館,有些則在劇場。例如阿根廷,我們是在一個美術館展出,將展場規劃成三個空間,其中一區是藍色的房間,裡面擺放很多台電腦,可以讓參觀者線上使用「交叉」這個介面,第二區則是一個全黑的房間,中間懸吊一個穿透的螢幕,兩台投影機投射出的畫面會交疊在一起,如飄浮在空中的影像,畫面來源則是某兩個使用者即時上傳的圖片;第三區則是工作室,將這些交疊的圖像印出來,成為一個出版品。還有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經驗是,我和阿根廷的一群社區居民工作,帶他們去拍照,再回到劇場空間裡面,透過電腦呈現最後的作品。

Q:在台北,「交叉計畫」選擇和無獨有偶劇團合作,為何會選擇「偶」的形式?

A這是「交叉計劃」首次和劇場團隊合作,主要原因是我在法國認識了黃珮珊這位視覺藝術家,透過她介紹,去年六月到九月間我來到台北,和無獨有偶進行一個工作坊,希望找出如何以非語言的溝通去回應劇場的形式。實驗預計以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於找出在當代藝術與劇場之間結合的可能性,尋找我們怎麼運用交叉的核心概念在劇場裡頭,以及他們對這個介面的感受,並整理出整個計畫的基礎;第二個階段在我們確定大致的形式後,決定在當代藝術館,運用兩個空間來呈現這個計畫,便開始實驗怎麼運用偶、演員的表演,以及影像如何介入。大致來說,這將是一個介於台灣和西方觀點、劇場和當代藝術、偶和多媒體藝術之間的結合相遇。

Q:對你而言,以劇場形式呈現和過去單純以圖像方式呈現,有無實質上的差異?

A我和不同的藝術家,以不同的形式去呈現這「交叉」的概念,這個介面對使用者而言或許只是個工具,但對我而言卻是個作品,因此透過不同的合作模式,我也慢慢地在思考什麼樣的形式是作品。在這次合作中,我們逐漸把主體放在表演上,影像的成分減少,想強調的是形式不是絕對的,作品還是要回到人的感受和體驗上。

Q:在經過這麼多的實驗後,「溝通」對你而言是什麼?

A在「交叉」這個介面上,照片和照片相互傳遞之間,都在說著不同的故事,陳述著不同的觀點;對我來說,「不同」是相當重要的,兩個人不會想一樣的事情,每一張照片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也不同。最終我想尋找的是一種詩意的溝通,而詩意的地方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異質性」。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改變觀看方式的偶戲裝置劇場

《間》重新定義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距離

文字 廖俊逞

劇場空間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其無可取代的「瞬間性」和「臨場感」,而「偶」所建構出的世界,則讓當下的時空產生質變,使其穿梭在虛擬和真實之間。無獨有偶劇團與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歷經一年的跨界激盪實驗,所呈現的作品《間》,將讓台北當代藝術館變身為全新的體驗式「裝置偶劇場」,建構出一個個詩意的、流動的、視覺的、感官的、異鄉的裝置空間,並隨著觀眾的參與而產生各種非預設的化學變化。

BlueScreen認為,在資訊爆發的網絡世界,空間的距離縮小了,但人與人的距離卻疏遠了,《間》企圖使親近的生活場景產生化學反應,觀賞者穿梭於藝術家所設計的介面之間,不再只停留於觀看的角度,進而成為參與其間的一分子。「演出沒有所謂的開始和結束,觀眾可以從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空間切入,它更像是一種生活的體驗;而被裝置中的攝影機攝下的參與者也成為表演者,被其他空間中的參與者觀賞著。」

《間》的特殊觀賞經驗在於時間與空間的延伸和交錯,打破傳統劇場空間「看」戲的形式,而是一個依參與者的發展去反應的場所,達到高度的同步性和親密性。與傳統表演場域不同的是,空間裡沒有舞台或特別區隔的表演區,沒有人控制聲音、燈光和影像,而是透過互動式裝置,讓參與者、偶和表演者置身同一個層次,共同活絡空間的潛在的創造性。在BlueScreen設計的程式中,電腦將偵測參與者的反應,來操控影像和各個空間的聲光變化,並將感應器和監視錄影機所捕捉到的位置、動作和參與者影像反應融合於現場空間。參與者一邊雕塑著空間,一邊存在這個他們自身導引出的氛圍變化中。這些變化所改變的不只是眼前的空間,同時也改變了其他參與者所在的空間。

偶戲導演鄭嘉音認為,這個實驗深入探討偶的各種可能性與美學,以及操偶者、偶和觀眾因操縱方式和觀看方式所造成的不同關係。「偶可以被視為一種操偶者身體的延伸,藉由如線、棍等媒介去和另一樣物體發生關係、給予生命,或者只是去探索這樣道具。在裝置中,偶起初是空間的物件,緊接著轉化為與空間結合而成的雕塑,更進一步走入另一個時空演繹另一個故事。」她強調,《間》所呈現的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更是人與自我無「形」間存在,難以察覺的距離。「自我之間的距離總是不斷地改變,有時完全重疊,感覺輕盈自在;有時完全切割,感覺沈重如偶。」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