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給下一輪兒童戲劇的備忘錄
台灣兒童戲劇悠悠走過了二十個寒暑。從最早誕生的「魔奇」開始開枝散葉,百花齊放的兒童劇團歷經成長過程,以然身處成熟階段,台灣的兒童戲劇界是否到了展開新革命,注入新活水,為下一輪雙十年華創造新高點的時刻?! 本刊特別在此暑假的前夕,首度邀集本地的幾位資深的兒童劇團工作者,與韓國知名兒童劇《愛上白雪公主的小矮人》導演朴勝杰齊聚ㄧ堂,以交流座談的方式,分享兩國的經驗與討論未來兒童戲劇發展的可能性。
-
戲劇
《貓捉老鼠》捉到了什麼?放走了什麼?
《貓捉老鼠》具備了許許多多兒童戲劇之所以爲兒童戲劇的重要因素,目的只爲了讓台下的小朋友度過愉快的一百分鐘,然而,導演處理如此一個空間不小、演員人數亦多的歌舞場面手法,「嚴格看來,眞的該好好減斤瘦兩。」
-
活動看版
推廣戲劇敎育從國小做起
台灣的兒童戲劇推廣約在十五年前才邁入一個新局面,隨著幾個兒童劇團的成立和演出,漸漸帶動家長陪孩子看戲的風氣。時至今日觀衆群雖有所成長,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尙未達到普及的地步,兒童觀衆的替換率也很高。「小小劇場生活營」是戲劇課程正式踏入國民敎育體制的第一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孩子的四月天
屬於兒童的季節,我們走訪了六個藝術家的家庭,探尋了坊間許多兒童才藝班,同時也布吿了四月份爲兒童設計的演出活動。您還可以看到有關大陸兒童戲劇的現況,兩岸中國孩子的藝術活力應是我們共同的關切。
-
編輯室
親子關係的藝術
中國人曾經是個最有敎子信條(玉不琢不成器、棒頭下出孝子等等)而最無敎育理論的民族。除了嚴父慈母這樣籠統的概念,中國父母也一直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的子女相處。該給孩子多少自由度,該讓孩子的長處怎麼發揮,似乎一直到近代才成爲父母的課題。古人的親子關係,看看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和他父親,就知道多麼艱難尶尬:大觀園初落成時,寶玉隨著賈父和一班淸客遊園,衆人邊行邊爲園中的花台水榭題聯命名,寶玉才略露一手,賈政已經連斥「畜牲!」罵兒子是「管窺蠡測,狂爲亂道」,最後著人要把這「無知的蠢物」「叉出去」。 然而細心一點的讀者又會發現,喝罵之際,賈政卻常常一邊在「點頭」──爲兒子的文采暗喜之餘,又要維持父權的迂濶和嚴峻,又要謹守不得驕縱的信條大觀園是傳統精雅文化的代表,曹雪芹用這個背景作爲上演這齣親子短劇的舞台,特別見得他同情與嘲諷兼有的深意。 今天的親子關係當然是很不一樣了,但是多數父母旣望子女成龍成鳳,恨不得把天下的「才藝」都像維他命丸一樣讓他們吃下去;又怕管敎不周,寵壞了慣壞了;又怕揠苗助長,把孩子先天的才性能力扼殺了這種種,依然是艱難尶尬。 孩子在没有拘束的想像世界裡,多多少少會顯現讓大人一時「驚艷」的能力或意念。多元社會裡的父母面對自己的子女可能的「才藝」時,旣怕揠苗,又没有時間或能力助長,許多針對這樣心理的「兒童才藝班」便應運而生,更多的父母則一無選擇地將孩子往各類才藝班送。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千百倍俗化了的大觀園,無數的賈政和寶玉在其間上演著他們各自的尶尬的親子劇。 因此,在四月這個孩子的季節裡,我們來聽聽比較有藝術體驗的父母們告訴我們他們怎麼與孩子相處,怎麼看待孩子自發的「才藝」。我們也去瞭解一下形形色色的「才藝班」,看看它們對所有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可能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們還整理了一點資料,介紹了對岸兒童戲劇的狀況,看看民初以來有多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回顧我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從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時事新報的學燈版上發表了中國首部兒童詩劇《黎明》,開啓了我國兒童戲劇發展的始頁。在這個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相結合的中國話劇創始期中,許多知名的文藝作家如魯迅、老舍、熊佛西等人,體認到兒童戲劇、文學的重要性,紛紛投身於兒童戲劇、文學的翻譯、創作以及理論闡述。抗戰時期兒童戲劇在國難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任務,也與時代的脈動相互結合,發揮了戲劇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話劇在其政治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積極掌握。宋慶齡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便創辦了兒童劇團,其後大陸各省成立二十餘個兒童戲劇院團,諸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是較爲知名的劇院團體。 在臺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一九六八年,戲劇學者李曼瑰敎授自歐美遊學返國,除了倡導小劇場運動之外,對於兒童戲劇的推行更是不遺餘力。一九七四年,敎育部國敎司更頒訂「兒童戲劇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各省市敎育局一力推行,將兒童戲劇列爲敎育目標之一。然而戲劇是一項極爲專門的藝術,儘管對兒童戲劇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識,兒童戲劇的推動卻仍然難以進行。從八○年代開始,臺灣地區逐漸有一些戲劇界人士參與兒童劇場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陳玲玲所主持的「方圓劇場」製作了三齣兒童劇,開啓「成人演戲給兒童看」風氣之先。其後汪其楣的《牽著春天的手》、「魔奇兒童劇團」相繼演出,爲臺灣兒童戲劇激起許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長帶兒童觀劇的風氣,也使得兒童戲劇邁向社區性的展演。 放眼兒童戲劇七十年來的發展,我們或許不能苛責時代因素的限制和對兒童戲劇認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兒童文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有心於兒童戲劇的戲劇專業人才,在新的世紀中創造出眞正屬於我國兒童戲劇作品和環境,則是關心兒童無可推諉的責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話劇《黎明》發表於時事新報,是中國首部童話詩劇。 1922 黎錦暉發表《麻雀與小孩》,是首部爲演出而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兒童世界週刊》主編鄭振鐸向兒童徵稿,兒童自創短劇《唱山歌》、《寄信》、《吿狀》等發表。 1922.7.2 上海商務
-
專題報導 Feature
戲劇敎育的兩種方式
敎育戲劇有心理治療的效果,敎育劇場有移風易俗的功能。無怪乎有些學者認爲,忽略戲劇敎育是一種文化上的近視和損失。
-
專題報導 Feature
從《無鳥國》談兒童劇的創作與演出
兒童劇劇本的編寫一向是普遍的難題,因此演出儘管聲光十足,卻不容易產生令人激賞兼顧教育、娛樂與幻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