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竺音樂工作坊所演出的兒童歌劇《諾亞方舟》。(言午 攝)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中國兒童戲劇年表

回顧我國的兒童戲劇發展,從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時事新報的學燈版上發表了中國首部兒童詩劇《黎明》,開啓了我國兒童戲劇發展的始頁。在這個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相結合的中國話劇創始期中,許多知名的文藝作家如魯迅、老舍、熊佛西等人,體認到兒童戲劇、文學的重要性,紛紛投身於兒童戲劇、文學的翻譯、創作以及理論闡述。抗戰時期兒童戲劇在國難中背負了沉重的歷史任務,也與時代的脈動相互結合,發揮了戲劇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話劇在其政治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積極掌握。宋慶齡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便創辦了兒童劇團,其後大陸各省成立二十餘個兒童戲劇院團,諸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等是較爲知名的劇院團體。

在臺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一九六八年,戲劇學者李曼瑰敎授自歐美遊學返國,除了倡導小劇場運動之外,對於兒童戲劇的推行更是不遺餘力。一九七四年,敎育部國敎司更頒訂「兒童戲劇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各省市敎育局一力推行,將兒童戲劇列爲敎育目標之一。然而戲劇是一項極爲專門的藝術,儘管對兒童戲劇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識,兒童戲劇的推動卻仍然難以進行。從八○年代開始,臺灣地區逐漸有一些戲劇界人士參與兒童劇場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陳玲玲所主持的「方圓劇場」製作了三齣兒童劇,開啓「成人演戲給兒童看」風氣之先。其後汪其楣的《牽著春天的手》、「魔奇兒童劇團」相繼演出,爲臺灣兒童戲劇激起許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長帶兒童觀劇的風氣,也使得兒童戲劇邁向社區性的展演。

放眼兒童戲劇七十年來的發展,我們或許不能苛責時代因素的限制和對兒童戲劇認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兒童文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有心於兒童戲劇的戲劇專業人才,在新的世紀中創造出眞正屬於我國兒童戲劇作品和環境,則是關心兒童無可推諉的責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話劇《黎明》發表於時事新報,是中國首部童話詩劇。

1922

黎錦暉發表《麻雀與小孩》,是首部爲演出而創作的兒童歌舞劇。

《兒童世界週刊》主編鄭振鐸向兒童徵稿,兒童自創短劇《唱山歌》、《寄信》、《吿狀》等發表。

1922.7.2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周樹人(魯迅)翻譯的俄國童話劇《桃色的雲》。

1922.9

郭沫若童話劇《廣寒宮》發表於《創造》季刊一卷二期,是中國首部童話話劇。

1923

黎錦暉發表兒童歌舞劇《葡萄仙子》。

1928.5

葉紹鈞(聖陶)與何明齋合編的兒童歌劇《風浪》,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8.8.9〜10

熊佛西在世界日報發表《兒童戲劇之需要》。

1933.10

葉聖陶、何明齋合著《蜜蜂》(歌劇)。王雲五、徐應昶所主編之小學生文庫,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內容包括戲劇部份。

1937

淞滬「一二八」事件之後,許多家燬於戰火的孩童被收留在難民所內,滬東難民收容所的十二個小孩,組成了「上海孩子劇團」。九月三日,救亡協會予以承認,後擴增爲二十二人,年紀從九歲到十九歲,在難民中唱歌演劇宣傳抗日。上海淪陷時該團撤離上海。

1938

「孩子劇團」由武漢到達重慶,在市區及各地鄕村演出。爲演出需要,此一時期曾編寫了一些兒童劇,如

《仁丹鬍子》、《捉漢奸》、《不願做奴隸的孩子》等,一九四二年解散。

1938~1945

董林肯改編《錶》(五幕兒童劇)(俄作家班台萊耶夫原作,魯迅譯)、張石流《小馬戲班》(四幕兒童劇)《小東西》(獨幕兒童劇)龔炯《白孩兒》(獨幕童話劇)

抗戰時期,大後方有一百六十多個兒童劇團,爲抗日進行宣傳。

1946.1

抗戰勝利後,重慶北碚各界爲慶祝新年及抗戰勝利,由國立劇專與中華兒童敎育社聯合舉辦兒童音樂戲劇表演,演出《白雪公主》,劇中角色全部由兒童扮演。

1947

陳鶴琴建議籌辦「中國少年劇團」,由朱菉園(賀宜)擔任團長,團員均爲小學生;成立後演出許多齣兒童劇。

1948.5

臺灣第一次兒童劇公演。由臺灣省敎育會主辦,演出兩日共有《學生服務隊》(三幕)、《吳鳳》(四幕)、《悔悟》(獨幕)、《我愛祖國》(一幕二場)、《共同協力》(三幕),演出後並將劇本編印成《兒童劇選》。

1952

第九屆戲劇節,臺灣省敎育廳頒訂活動辦法,徵求獨幕劇、兒童劇、歌仔戲等劇本。

1956.6.1

大陸成立「中國兒童劇院」(後改名爲「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1957

大陸上海成立「中國福利兒童藝術劇院」。

1958.6

大陸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期影片公司聯合攝製之少年故事片《風箏》開始上映,爲中外合製的第一部兒童少年影片。

1962.10.11

臺視開播次日,十月十一日播出電視上第一齣兒童劇《民族幼苗》,由中國家庭敎育協會理事長黃幼蘭主持的臺北市「娃娃劇團」擔任演出。

1968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暑假舉辦「臺北市國中國小敎師戲劇編、導、演硏習會」。

1969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成立「兒童戲劇推行委員會」,後又成立「兒童敎育劇團」,首任團長爲王慰誠,每年暑假舉辦兒童戲劇訓練班,並作示範演出。

1970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商請中國電視公司開設兒童節目,播演兒童電視劇。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暑假辦「臺北市敎師導演人員訓練班」。

1970.9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在國立藝術館演出王慰誠編導之《金龍太子》,連演十日。

1971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於中興新村省訓團特設戲劇編導班,由省立中小學選調八十位敎師前往中興新村受訓,三次共訓練二百三十九人,期爲推動兒童戲劇的基本幹部。

1972

敎育部文化局、中敎司、社敎司、國敎司、中國戲劇藝術中心、臺灣省敎育廳、臺北市政府敎育局等聯合徵求兒童舞臺劇劇本,選出三十二部。

1973

板橋「臺灣省國校敎師硏習會」自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四年爲止,曾辦三期「兒童戲劇硏習班」。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中華戲劇集》共四册,收有四個兒童劇本:王慰誠的《金龍太子》、陳文泉的《小冬遇險記》、吳靑萍的《黃帝》、黃幼蘭的《仙瓶》。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中華兒童戲劇集》四册,共二十六部作品。

1974

敎育部頒訂「兒童劇展實施要點」,規定各縣市每年必須舉辦一次兒童劇展,但全國各縣市反應並不熱烈。

1975.10.20

李曼瑰敎授病逝。

1977.4.4~4.18

臺北市敎育局在局長施金池任內,與中國戲劇藝術中心聯合舉辦「臺北市第一屆兒童劇展」。(第一屆到第五屆均集中在國立藝術館演出,第六屆後在各校禮堂或活動中心舉辦,約至一九八九年之後停辦。)

1978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徵選兒童劇本,共選出優良劇本十本,編成《中華兒童戲劇集》第二輯。

1978.8

埔墘國小美勞老師成立「埔墘國小皮影劇團」,結合美勞敎學與校外演出。

1979

臺北市在李登輝市長任內,舉辦第一屆臺北市戲劇季。

1980

臺灣省敎育廳成立「臺灣省兒童劇推展委員會」,並於省交響樂團設置兒童戲劇指導敎師硏習營,選調全省各縣市國中、小敎師加以訓練,前後共舉辦五屆。

高雄市舉辦第一屆兒童劇展,後改爲「少年劇展」。

1981

高雄市政府敎育局在高雄鼓山國小柴山分校設置兒童戲劇指導敎師硏習營。

1982

「快樂兒童中心」義工羅正明發起並成立「快樂兒童劇團」,以該中心義工爲主要團員,在各社區演出。

1982.8~10

中國大陸文化部少兒司分別在長春、南昌兩地進行首次「兒童戲劇觀摩演出」,選出優秀劇本創作獎《朱小彬》等十二個劇目,在觀摩期間並成立「中國兒童戲劇硏究會」。

1983.2.26

「方圓劇場」參加「民間劇場」活動,在靑年公園演出三齣童劇,後又曾於師大禮堂演出,是爲正式戲劇演出中,成人爲兒童演出兒童劇的先例。

1984

臺北市敎育局甄選七十二學年度靑少年兒童劇本,將得獎作品集結出版。

1984.7

雲門實驗劇場在甘谷街的工作坊中舉辦小劇場演出,除「小塢劇場」的實驗劇演出外,並由吳麗蘭主持的「湯匙劇團」演出童劇《一湯匙的夢》。

1984.9.23~26

七十三年文藝季,由汪其楣率領國立藝術學院學生,演出《牽著春天的手》。

1985

臺北市敎育局甄選七十三學年度靑少年兒童劇本,將得獎作品集結出版。幼兒造形敎育專家董鳳酈創立黑光幻影之「杯子劇團」。

高雄縣政府敎育局舉辦大規模兒童劇展,計有十五所國中、國小參加,在各校禮堂、民眾服務站、鄕公所禮堂等演出。

1985.12.30

苗栗縣政府敎育局舉辦「兒童劇展指導老師硏習會」。

1986

臺北市敎育局甄選七十四年度靑少年兒童劇本,將得獎作品集結出版。

大陸「中國兒童戲劇硏究會」出版中國兒童戲劇報,任德耀主編。

1986.2.1~2.5

陳芳蘭創立「水芹菜兒童劇團」,在國立藝術館首演王友輝、蔡明亮改編自義大利童話的《木偶奇遇記》。(該團於1990年1月解散)

1986.1

「杯子劇團」正式對外公演黑光劇《生之彩》。

1986.2

高雄縣政府敎育局辦理「兒童劇指導敎師硏習營」,並繼續舉辦兒童劇展。

1986.4

苗栗縣舉辦第一屆兒童劇展,三所國中,六所國小參加。

益華文敎基金會經理謝瑞蘭與民歌手鄧志浩等人創立「魔奇兒童劇團」。

1986.7

臺南市政府主辦並編印《第一屆鳳凰城兒童文學創作選集》,分敎師、學生兩組,包括戲劇類作品。

1986.8

「魔奇兒童劇團」創團首演《魔奇夢幻王國》。

1987.9.28

原「魔奇兒童劇團」鄧志浩率部分班底另組「九歌兒童劇團」。

1987.9.25

原隸屬於「成長兒童學園」校內兒童劇場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正式成立,與「快樂兒童劇團」共同在中國時報親子月中演出《大象的鼻套》。

1987.11

郭承威、李錦蓉成立之「一元布偶劇團」,首演短劇《蛀牙之舞》等劇。

1989.1.1

以社區表演爲主的「皮匠兒童布偶劇團」正式成立,在臺北市演出《木偶巧遇阿里巴巴四十大盜》。

1989.4

戴珍妮於高雄成立「媽咪兒童劇團」,除作社區巡迴演出外,並舉辦兒童戲劇營活動。

1989.7

一九八八年由國立藝術學院畢業生史美棣成立之「蒲公英劇團」,首次演出兒童劇《湯姆歷險記》。

1990.3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兒童劇團,六月十一日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首演王友輝編導的《會笑的星星》。

1990.8

幼獅藝文中心舉辦第一屆「幼獅兒童戲劇展」。

1991.1

一月十八日由國立藝術學院畢業生邱娟娟於新竹成立的「玉米田實驗劇場」,在新竹科學園區及交通大學學人村開設「社區兒童創造力敎室」,舉辦親子活動,以戲劇遊戲爲新竹的兒童戲劇奠基。

「九歌兒童劇團」應前蘇聯烏克蘭共和國「基輔國立偶劇團」之邀,參加第一屆蘇聯國際偶戲節,演出《東郭.獵人.狼》,爲該團邁向國際交流演出的第一步。

1991.8.4

由游昌發作曲、景翔編劇的中國兒童歌劇《地心一日》,歷經壓箱十二年,首度演出。

1991.9

「九歌兒童劇團」赴奧地利,參加米期特巴哈偶劇藝術節,與七月曾來臺的特利布利特劇團合作演出《了然》(原名《畫貓的小和尙》)一劇。

「一元布偶劇團」赴泰北邊境難民營演出《小紅帽》、《蛀牙蟲之舞》。

1992.5

一九八六年起,改由彭雅玲任團長的「方圓劇場」,改編信誼文敎基金會出版之兒童文學作品《皇后的尾巴》,於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首演,並於各縣市巡迴演出。

1992.9

一九八七年由臺南華燈藝術中心支持成立的「華燈劇團」,四月起正式成立「華燈兒童劇團」,於臺南市假日廣場演出《新小紅帽歷險記》。

1992.11.22

曾爲「魔奇兒童劇團」團長、編導的李永豐,率領旗下創作和行政人員離開「魔奇」,與羅北安、柯一正等人另組「紙風車劇團」,創團首演爲中正紀念堂露天演出的童劇《群牛大戰》。

1992.12.20~24

文建會策劃主辦的「兒童戲劇親子遊」,甄選「媽咪」、「杯子」、「九歌」、「萬象」、「蒲公英」等五個兒童劇團,在臺北幼獅藝文中心聯合演出。其中「萬象兒童實驗劇團」爲「萬象說唱藝術團」所屬團體,本年甫由說唱藝人常憶君創立。

1993.1~6

「兒童戲劇親子遊」在臺灣全省各縣市作社區性之巡迴演出。

 

特約撰述|王友輝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參考資料:

《表演藝術團體彙編──戲劇團體》

《兒童戲劇親子遊》巡迴演出實施計畫資料

《兒童少年文學》

《中華民國現代劇團簡介》

《兒童文學史料初稿》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⑵

《認識兒童戲劇》

《馬森戲劇論集》

《中國話劇史》

《臺北市政府敎育局七十三學年度甄選靑少年兒童劇本得獎作品專輯》

《臺北市政府敎育局七十二學年度甄選靑少年兒童劇本得獎作品專輯》

《臺北市兒童劇展歷屆評論集》

《李曼瑰劇存》(4)

《中華戲劇集》第十輯

《兒童戲劇選》

《聯合書院圖書舘藏中國現代戲劇圖書目錄(兒童戲劇類)

《臺灣電影戲劇史》

《中外兒童音樂欣賞》

《歷屆兒童劇展專刊》

《張老師月刊》第五十三期

《文訊》革新第二十一期(總號第60期)

《國民敎育》第三十卷七〜十二期

《文訊》革新第九期(總號第48期)

《文訊》革新第三期(總號第42期)

《文訊》第三十一期

《國敎天地》第六十七期

《文訊》第十七期

《文壇》第二百零四期

《敎與學》第一卷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