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維也納樂派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圓舞曲不再美好 無調性刻畫內心世界
從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強調主觀的風潮,隨著進入廿世紀的時代巨變,音樂家藉由不尋常的主題,在荒誕、幻想、扭曲後的現實世界,描繪出人的孤獨、無助、絕望等情緒。第二維也納樂派從音樂創作上,反映了調性瓦解至重建十二音列新秩序的過渡階段,他們認為音樂藝術是反映創作者的意識,而不是事物形象的具體呈現,強調真正的美是從內在價值發掘,傳達對個人經驗主觀而強烈感受的省思。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歷史的「改革者」?順應時勢的「實踐者」?
一九二六年,一位柏林藝術學院的學生記錄下荀貝格在課堂中的話:「我不是在教『無調性音樂』!而是在教『音樂』。」他也不只一次地澄清:「我的老師是巴赫和莫札特,其次尚有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華格納」、「我在布拉姆斯的文化中成長茁壯;我並非忽視過去大師們的作品,相反的,我對他們懷著深切的敬意。」這位「不和諧音」的解放者,背負者歷史變革的沉重壓力,在排山倒海的批評輿論中,似乎想藉此向人們大聲疾呼,他不是一味無理性地違背傳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是音樂,還是數學?
正當我們思索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與波埃提烏斯(Bothius)(編註)的宇宙秩序法則時;正當我們實踐巴赫、李斯特、布拉姆斯的音樂思想傳統時,「荀貝格則是在追憶數百、甚至數千年前的東西,並將一個出自古老信仰的諾言,融入到他一貫超前的音樂語彙中。」賽門.拉圖為荀貝格的歷史定位下了這樣的註解。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接棒發揚光大 各闢蹊徑反映時代精神
音樂與每一種語言一樣,經常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因此,每一世代的音樂家莫不以發展自己獨特的新語法為目標。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的十二音列作曲法自廿世紀二○年代問世以來,顛覆了西洋音樂歷史數百年來的調性音樂傳統,雖然如此,卻更忠實地反映時代精神,他的學生貝爾格與魏本兩人更進一步擴展此理論,並在應用與實踐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