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
-
音樂 威爾第最後鉅作 「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
《法斯塔夫》 多重卡司帶來笑聲與深思
臺中國家歌劇院將於2024年10月底推出威爾第晚年巔峰之作《法斯塔夫》,這齣笑看人生的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婦人》,以自負又貪婪的法斯塔夫為中心,描繪了一個愚蠢騎士如何自以為能騙取兩位貴婦的財富,結果卻反被玩弄,笑料百出。這次製的作由東京新國立劇院原版搬演,從舞台設計到道具,皆細緻還原17世紀的英國風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8齣歌劇,但《法斯塔夫》是他少數的喜劇作品。這部歌劇大膽顛覆了傳統歌劇公式,不再依賴詠歎調和大合唱,而是以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形式,強調角色之間的對話和情節推動。邱瑗表示:「《法斯塔夫》可以說是『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其中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相輔相成,並且影響了後來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正是這些嶄新的創作手法,讓《法斯塔夫》成為歌劇史上經典的幽默鉅作。 多重卡司陣容值得期待 這次演出的重點之一是多重卡司陣容,特別是法斯塔夫和福特的雙角色安排。義大利男中音路奇歐.蓋洛(Lucio Gallo)來台演出過兩部歌劇,傑出的表現,讓他在台灣已有很多粉絲。蓋洛曾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演繹法斯塔夫,經驗可說是相當豐富,他幽默地指出,法斯塔夫這角色離不開自己那圓滾滾的肚子:「近年來一些導演認為法斯塔夫不需要假肚子,但他的滑稽點就是他的體型,所以我需要那個肚子。」另一位法斯塔夫扮演者塞吉奧.維塔萊(Sergio Vitale)也分享,減重40公斤後他第一次需要裝上假肚子,這種反差讓他覺得角色更加滑稽。 除了法斯塔夫,福特這個角色同樣具有挑戰性。福特在劇中是個嫉妒心強且不苟言笑的人物,飾演者陳翰威與丁一憲則表示,如何在幽默的背景中保持這樣嚴肅的形象,對他們是個全新的挑戰。飾演艾莉綺一角的則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森野美咲(Misaki Morino)與林慈音,兩位女高音將以各自的經歷和風格詮釋這位靈動的角色,讓每場演出都充滿獨特的魅力。
-
戲劇
從「沉浸式劇場」到「劇場裡的沉浸式」(上)
需要寫在最前面的是,近年由大型場館或藝術節主導,並於專業劇場空間發生的「沉浸式」展演,大體可以分成:一、主打擴充實境(AR)或混合實境(MR)科技,以穿戴式裝置為載體打造數位化的沉浸式體驗;二、不倚賴前述設備,單純以空間調度、舞美設計及聲音影像達到沉浸效果的展演製作。本文主要討論之案例為《偵探學》(2022)及《Sucks in the Middle》(2024),其範疇屬後者。 沉浸式展演約莫在2015年前後逐步進入觀眾視野,這些展演大多採高單價、多場次、少人數的銷售策略,主打結合餐飲、互動遊戲、遊走式參與的複合式體驗。同時多以餐酒館、高級旅店、咖啡廳等非典型場地作為演出空間,既可讓觀眾身歷其境地感受整個作品,又能擺脫繁冗的劇場規範。同時,這些非典型空間所帶來的親密感、話題性、甚至是異業合作的潛力,都讓沉浸式展演近年在藝文市場占上一隅,成為表演藝術一個新形態(重點是有效)的營運模式。 近幾年,大型場館也開始試著打造獨家限定的沉浸式展演,從發生在劇場外建築空間(例如國家兩廳院《神不在的小鎮》、臺灣戲曲中心《和合夢》),到發生在劇場空間內,但不使用原有的舞台鏡框及觀眾席的沉浸式展演(如臺中國家歌劇院主辦,本文主要探討的對象《偵探學》、《Sucks in the Middle》),雖然數量尚不算多,但演前演後也確實收穫了不少回響及討論。 從主事者和創作方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製作趨勢或許反映了藝文場館對於節目的多元、場地的實驗及受眾的開拓,所展現的積極與實踐。但同時令人好奇的是, 一個從成形到成功都在劇場外的非典型展演空間裡的關鍵字,是為了什麼原因會讓我們試著把它放在劇場裡?而觀眾和創作者又希望從一個發生在劇場裡的沉浸式展演獲得什麼?
-
戲劇
從「沉浸式劇場」到「劇場裡的沉浸式」(下)
拆掉觀眾席,然後呢?沉浸式展演製作對劇場本位的意義 「打破鏡框」對於劇場來說早已不是新命題,如果單純討論觀演距離的試探或是場地結構的改裝,那其實還有更多、更久的作品應該被提到。表演工作坊的《如夢之夢》(2005)、當代傳奇劇場的《水滸108I上梁山》都曾對國家戲劇院加以改造,將表演區延伸到觀眾席內。但在「沉浸式」一詞定義成型的今日,《偵探學》、《Sucks in the Middle》所打破的不只是作品之外的鏡框,而是作品之內的第四面牆;也因此,所謂的「沉浸」才得以成立。 回到本文開頭的提問,當藝術家大費周章地讓觀眾席從劇場裡消失、將前後台空間打掉重練,把劇場費心改造成適合演出的結構,那使用「劇場空間」作為場地的用意是什麼?而就劇場本位出發,這樣的作品對劇場的意義又在哪裡? 這裡我想再拉進來一個作品,是與《Sucks in the Middle》同一週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演出的《感覺的邊界》。這是臺中國家歌劇院2024年新藝計畫甄選的兩件作品之一,由新興數位藝術團隊SYNZR(吳秉聖、邱俊霖、劉承杰)呈現。《感覺的邊界》是一個音像藝術作品,觀眾與表演者被數公尺高的數位屏幕和多聲道音響環繞,輔以劇場燈光設計及動態捕捉技術建構出奇幻的視聽體驗。 觀看《感覺的邊界》的過程,一定程度上也有某種沉浸式的效果,它同樣沒有明確的觀看區與觀看方向、觀演距離極近,同樣有種整個空間都被作品填滿的感覺。但它並沒有《偵探學》或《Sucks in the Middle》那般,將劇場空間改造成另一種場景的企圖,也沒有前述二者所具有的、類似限地創作(site-specific)的理念、為特定表演空間量身打造它的內容,這個作品在其他場所(暫且不論設備條件或是技術規模)同樣可以成立。 我想要特別指出的,是創作團隊在演後座談中的一句發言。當創作團隊被問到,如果這個作品在美術館或是其他多功能、非典型場地也能演出,「那麼劇場空間對這個作品的意義是什麼」?而創作團隊表示,相對於音像藝術過往以戶外空間或視覺藝術展場作為展演場地,劇場提供了相對專業、彈性、多元的技術條件及設備環境。更重要的,劇場本身是一個具獨立性的空間,可以避免作品受其他環境因素譬如聲音、光線(可能來自於場地外部環境,或是同
-
音樂 馬斯內的歌劇版台灣首演
華美仙境降落台中 台灣歌手為《灰姑娘》獻藝
《灰姑娘》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在流傳至世界各國的版本中,不僅有必備的王子和公主,還有神仙教母及可愛的小動物,最重要的是,美好的結局也顯示了善良最終戰勝邪惡的道理。這樣的一段傳說,在世界各地已經以文字、繪畫、動畫、戲劇、音樂劇等各種形式呈現,音樂學者焦元溥說:「根據100年前的童話故事研究,關於《灰姑娘》的原型就有500多種版本。而到現在,音樂劇名家安德魯.洛伊.韋伯還有新作《灰姑娘》推出。」可見這個受人喜愛的傳奇,至今仍在發酵中。 「在西洋古典音樂中,至今還可以看得到的《灰姑娘》歌劇有兩部。」焦元溥說:「一是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另一就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內。」兩個版本的差異在於,前者雖然是很厲害的作曲家,但版本較為寫實;而後者則是商請劇作家將原本的故事改寫成充滿夢幻的版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音樂工作者
呂岱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各大樂團開季音樂會 一覽國內各大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節目,首先要推薦的就是各大交響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開季音樂會的曲目選擇往往是樂團總監或首席指揮為新樂季展現新風貌的代表作,而且樂團在經過兩個月的修整後,也勢必以最佳狀態迎接新樂季的到來。因此若時間允許,我會推薦樂迷朋友將各大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都聽過一輪,這絕對是內行人的最佳選擇。試想:從NSO開季帶來的兩首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唐璜》及《死與變容》、NTSO的馬勒第1號交響曲再到TSO的蕭斯塔科維契第12號交響曲,每一首樂曲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考驗樂團技術水準的試金石。只要走進音樂廳,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到樂團摩拳擦掌、想要為樂迷朋友獻上完美演出的企圖心。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很開心又再次能看到TSO推出一年一度的歌劇製作,而這檔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韋伯經典名作《魔彈射手》,採用的是茵斯布魯克劇院2020年的嶄新製作,並由簡文彬率領TSO與國內一線聲樂家擔綱演出。《魔彈射手》在歌劇史上的劃時代地位無可撼動,無論是韋伯新穎的音樂手法、流暢的敘事方式與濃郁的民族風格都是這齣歌劇的迷人之處。而TSO在去年恢復歌劇製作後所締造的好口碑,讓他們再接再厲,於今年再度推出製作精良的《魔彈射手》,相信絕對能讓喜愛歌劇的樂迷朋友帶來耳目一新的精采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樂評人
林伯杰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身為一位歌劇控,不可錯過9月即將在高雄衛武營與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上演的韋伯《魔彈射手》。這齣改編自以靈魂交換百發百中魔彈的民間傳說,被譽為「德國浪漫歌劇」的里程碑,好看好聽又重要,所以得大力推薦。 近年來,衛武營的旗艦歌劇計畫,多採用國外歌劇院的製作授權方式上陣,諸如莫札特《魔笛》、威爾第《唐卡洛》,已深獲台灣樂迷好評。此次《魔彈射手》是來自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的製作,新舊元素融合在舞台上,我特別期待狼谷鑄彈場景將會如何呈現。 簡文彬總監挑選此版的另一因素,乃是原本《魔彈射手》為歌唱與口白交錯的「說唱劇」,但採用白遼士後來將對白改寫為宣敘調的版本,讓全劇的音樂性更加流暢。這次卡司主要皆是台灣青壯世代的優秀聲樂家,他們多年練功,唱作俱佳,早已讓我們放心享受。 臺中國家歌劇院 X NSO 馬斯內歌劇《灰姑娘》 如今歌劇的賣點不單只是演出卡司,舞台呈現更是誘人的關鍵,馬斯內的歌劇《灰姑娘》,嚴格來說,只算得上作曲家的二線作品,但法國名導羅杭.佩利2011的鬼才製作,讓這齣歌劇成為各大劇院爭相邀演的版本。 這部1899年首演的法語歌劇,遵守佩羅的原始童話故事來推動劇情,不像前輩羅西尼1817年的《灰姑娘》那般「去魔法」的亂編,更不像音樂劇大師韋伯的2022年新作《灰姑娘》這樣「強調政治正確」的魔改。而音樂風格揉合了盧利的法式喜歌劇、華格納的主導動機、羅西尼的美聲唱法,構築成詼諧又巧妙的童話歌劇。 此次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製作面原裝呈現佩利名演之外,由林勤超指揮國家交響樂團,分為兩組演出卡司,我個人較推薦旅德次女高音石易巧扮演灰姑娘之場次。
-
音樂
室內樂編制的《唐懷瑟》 小巧精美的華格納體驗
華格納,19世紀德國作曲家,一位影響力不輸貝多芬的音樂巨人,他的理念和創作對整個藝術音樂世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徹底地改變了音樂史的發展方向。然而,對許多喜愛藝術音樂的樂友來說,華格納,是個讓人又敬又怕的名字:是啦,我們都知道華格納超厲害、超重要,但他的歌劇總是那麼長、那麼滿、那麼多內心戲,實在很難讓人不害怕。正因為實在不容易親近,華格納的歌劇雖然名聲響亮,上演的頻率卻相對不高,在台灣更是如此。根據頭號華格納迷詹益昌醫師的查核:如果不計音樂會形式或半舞台演出,華格納10部成熟作品中,在台灣有過完整舞台製作的竟只有《唐懷瑟》(1976)和《尼貝龍指環》(2016-2019)而已! 儘管推出華格納歌劇的演出通常吃力不討好,臺中國家歌劇院仍在去年推出《唐懷瑟》的製作,且意外地受到熱烈回響,讚嘆這精簡的製作究竟是蘊藏著怎樣的魔法。因此今年再度上演,以慰向隅觀眾。 此檔《唐懷瑟》是室內樂編制的本地製作,令人好奇的是,華格納歌劇向來以宏大深厚著稱,選在中劇院演出,該如何使作品變得小巧精美?音樂方面,指揮張尹芳親自將原本寫給大型管絃樂團的總譜,改寫成為給12、13位演奏家的室內樂團,同時也刪減小部分音樂。編制大幅縮減的樂團,不但讓音樂變得更加靈活鮮明,更讓台上的聲樂家得以盡情發揮,不用太過擔心聲音會被樂團吃掉。此製作原設定為「歌劇音樂會」,但在參與者的熱情合作下,竟逐漸發展成為相當完整的舞台製作,雖因經費限制,沒有華麗繁複的設計,但不論是燈光、舞台、道具、影像、造型或表演,該有的都有,且和音樂一樣,小巧精美、效果卓越。
-
音樂 羅西尼經典台中上場 黑白默片風超喜感
《塞維亞理髮師》陪您歡度聖誕
撥散疫情陰霾,迎來歡樂聖誕,臺中國家歌劇院特地推出喜感滿分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經典《塞維亞理髮師》,由丹麥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授權重製,服裝、布景、道具皆從丹麥直送,飾演男主角費加洛的丁一憲與女主角羅西娜的翁若珮,將在導演馬丁.林博的黑白默片風格中飆速歌唱;歌劇院也同步推出「羅西尼套餐」,讓觀眾一舉體驗作曲家對美聲與美食的獨到品味。
-
北京禁演的易卜生經典 《人民公敵》辯證「圖利」之罪
臺中國家歌劇院2024「遇見巨人」系列開幕大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即將於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劇院全台獨家登場。由國際劇場金奬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改編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Ibsen)同名劇作,2012年於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好評不斷,後續在德、法、英等30多國巡演。2018年在中國北京演出時疑因與觀眾互動橋段觸碰政治敏感神經,後續演出遭刪改甚至取消,真成了「人民公敵」。
-
翃舞製作《彼得潘》 與文華高中舞蹈班年輕舞者一起飛翔
你知道,永遠不會長大的彼得潘,其實已經120多歲了嗎?他在蘇格蘭劇作家J.M.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902年的小說《小白鳥》中首次出現時,是一名永遠只有七天大的男嬰形象。應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託,在國際屢屢獲獎的翃舞製作即以「彼得潘」一角出發,在籌備近二年後推出同名全新舞劇,於7月27日、28日在歌劇院中劇院世界首演。
-
今年夏天 臺中國家歌劇院變身遊樂場
大人小孩都喜歡的臺中國家歌劇院「NTT夏日放/FUN時光」系列來了!從7月13日到9月8日共規劃11檔精采節目,包括最受歡迎的夏日音樂劇、多檔適合全齡、親子觀賞的演出,還有別開生面的當代馬戲、首度登場的寶寶劇場等。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迎接10周年 期許打造文化新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簡稱國表藝中心)在今年4月將迎接成立10周年!回顧10年(2014)前,國表藝承續國家兩廳院所奠基礎,並開啟台灣行政法人首創「一法人多館所」運作模式的嶄新階段,同年9月國家交響樂團(NSO)轉換定位,成為國表藝中心附屬表演團隊;接下來,2016年9月30日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年10月13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投入營運成長茁壯至今,現任國表藝中心董事長高志尚表示:「未來,三館一團不管是國際藝術表演工作,或是到國外演出,都可以看到現在台灣和國際的合作著重於內容(contents),而非單純的代工,特別是藝術文化上。」
-
串聯各地藝文場館 「創意熟成平台」重返北藝中心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發起,與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輪流承辦的「創意熟成平台」,於11月16、17日再度於台北登場,這是北藝中心場館正式開幕後的首次主辦,共有33個節目/作品參與平台計畫,展現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T│Theater
劇場建築的永續變身原則
綠建築,指的是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的建築物。不過,除在建築設計時就往綠建築構思的,如臺中國家歌劇院,更多表演藝術場館由於建築年代、工法等因素並未在初始就具備永續思維,而必須透過後續的改善策略邁向永續。以英國來說,富有歷史的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就透過LED燈具的改換、減少事業廢棄物、設置雨水回收箱等方式進行改造。 根據《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的第二冊「永續場館」的揭示,劇場建築永續化需要注意到幾項原則:BE LEAN(改善牆壁、屋頂等設施以減少能源損失)、BE CLEAN(改善服務系統以減少能源使用)、BE GREEN(使用永續能源)、支持生態多元性、減少垃圾;至於,劇場經營者也必須有幾項作為:勘查建築物需要改善的地方、建立〈永續計畫〉、從小做起、讓維修工程帶有永續性面向、開始計畫基本工程項目。 (編按)本文說明圖轉載自《劇場綠皮書》中文版第二冊「永續建築」。
-
特別企畫 Feature N│NPAC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建築設計的先天優勢與逐步更新 面對永續,歌劇院擁有一個絕佳的起跑點建築設計期間,整體設計概念就往「綠建築」邁進,所以2016年開幕之時,就已獲得綠建築認證。由於綠建築認證每4年都需要被重新審核一次,順著這個起始點,歌劇院後續的館內裝修皆優先採用綠建材。 歌劇院早在2001年獲得政府部分建造補助,一路到2016年才啟用。建造初始,相當高比例的經費投注於建築本體,而非劇場相關專業設備。全區開放後,廳院內陸續啟用的設備多為十多年前標案購置,當這些設備達到汰換年限標準,後續都能精準更新設備,選用皆跟上節能減碳標準。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從2016年開始,一路上劇場各方面的改善計畫,讓歌劇院在永續場館的建置上面,雖然沒有大聲喊出口號,但一開始就已經在路上了。」歌劇院所做的是,在綠建築的基礎上,重新盤整過去所有的前因,正面轉化為永續成果。 進一步地,歌劇院在文化部「造夢計畫」的支持下,得以於2019年開始從空調系統、照明等設備進行節能優化。同時,在節能的基礎上,延伸到積極的能源管理與有效運用,並於2022年導入「ISO 50001國際能源管理標準」、培訓場館同仁取得永續管理及碳管理相關證照,永續概念的意識從硬體修繕涵蓋到軟體建置。 與創作團隊一同思考永續製作 在節目規劃方面,歌劇院分別從國內巡演節目、國際共製、自製與委託製作幾個角度體現永續。從整體來看,歌劇院以「巡演的外租節目」居多,這與台灣表演藝術生態及歌劇院的地理位置有關。針對此類型節目,歌劇院提供的協助包括:與團隊協調歌劇院能夠提供的設備,減低設備從他地運輸的數量;或是發展更完善的行銷平台,讓團隊減少印刷品的發送與運送,以及協助團隊舉辦在地記者會,降低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F│Food
從小處著手,吃飯也能永續
永續精神可以在生活的各項種環節實踐,吃飯就是一大重點,像是使用環保餐具、多食用蔬食,以臺中國家歌劇院來說,就致力於入駐場館的商家推廣蔬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政策;同時,也辦理員工團膳,減少廚餘及一次性餐具。不過,針對進劇場後,執行工作時常需以便當果腹的人員,怎麼讓便當一事也永續呢? 高培綺在擔任今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張可揚創作)製作人時,提出的「永續餐盒」是個劇場後台如何進行永續製作的好例子。在該製作的劇場週,餐食全面使用環保餐盒裝便當,所有成員也都自備餐具。相較於使用一次性餐盒的便當,高培綺認為,最大差別不在價格而在溝通成本,如環保餐盒在進劇場前兩至三週就需聯繫;另環保餐盒較重,人員配置、接送餐路徑、運送方式等都需考量;而可清洗餐盒的洗手台、如何衛生收納讓店家隔日回收等,也都需與館方溝通。實際執行下,永續餐盒不但讓用餐時刻充滿驚喜,從小處著手,也展現更細緻、周到與完整的規畫流程。 參考資料:朱安如:〈由裡到外,一座劇院的永續改造行動2023永續年會側記「兩廳院永續經驗」分享〉(https://reurl.cc/y6R74a)。
-
兩大舞蹈巨人 荷蘭舞蹈劇場與侯非胥.謝克特舞團10月來台
今年度,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遇見巨人」系列,請來的兩大國際巨人,台灣的舞迷們應該都不陌生,一是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er,以下簡稱NDT),二是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將分別在10月初與10月底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質轉變與資源引入
台灣過去對藝術節、場館演出的想像,是在節目邀演與場地外租的框架下,進行組合而成為系列節目。場館、承辦單位往往是透過節目徵選、邀演的方式,缺乏背後脈絡,無論是理念、或培育機制等。 不過,近10年的地方藝術節開始走向策展化,從臺北藝術節,到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臺南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開始有策展人身影,包含耿一偉、周伶芝、李惠美、林昆穎等;(註)同樣地,場館脫離純粹場地租借的身分,在節目徵選之外或之下,援引類似策展、顧問等機制,如臺灣戲曲中心近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家戲再現、戲曲夢工廠等皆設有策展人。另一方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三大場館的齊備,有更多自製節目、委託製作、國際共製、孵育平台等,藉此體現場館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當場館、策展人在節目策劃、製作的位置逐漸明確,又如何與創作者╱團隊建立藝術創作的關係?或是,怎麼重新想像演出節目與藝術節的生成? 場館轉型:製作取向的轉變與脈絡建立 場館開始有「製作」意識,可以將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的「旗艦製作」視為坐標,也就是《黑鬚馬偕》(2008)、《歐蘭朵》(2009)、《鄭和1433》(2010)與《茶花女》(2011)。此後的10餘年發展,讓場館體質轉變,仍保有引進節目、場地租借的功能,卻與「藝術經紀公司」與「演出場地」產生區隔。 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林人中表示:「台灣劇院場館過去比較是presenting house,不是producing house,這10多年來,可看見公部門場館摸索,要怎麼樣做自製節目、怎麼做國際共製、怎麼做委託創作等,這些不同的概念都涉及到不同的『與藝術家工作的關係與方法』。」並認為:「有一個很明確的轉向是,因為新場館林立,節目的需求量提高,場館也就開始想做自己的製作、支持與培育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因此更明顯地靠近『製作取向』的體質。」若將這個轉變視為前提,策展人、製作人或是劇場構作在其中的位置會各有其任務。 國家與地方場館的陸續到位,是個關鍵的背景值。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林亭均認為:「在兩廳院還是台灣唯一專業場館的時期,必須照顧到整個產業的面向。現在這個階段,策展思維是愈來愈明確的,而這
-
韓國男團偶像領銜 《三劍客》等7檔音樂劇登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夏日放/FUN時光系列」將在7至9月一連帶來7齣音樂劇節目,讓音樂劇愛好者「看熱鬧」也能「看門道」。韓國大型音樂劇《三劍客》將首度來台,近百人的原裝豪華大製作,將以龐大場面、華麗舞台及服裝呈現17世紀的巴黎,並由兼備完美歌喉與天使臉蛋的男團偶像珉奎(민규 DKZ成員)、REN(렌)雙卡司帥氣詮釋主角達太安,是令人無法抗拒與偶像共度夏天的邀約。
-
文化部成年禮金政策 國表藝邀請青年走入劇場
距成年禮金上路邁入倒數2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NSO共同宣告響應文化部政策,三館一團開出近7千席300元青年席位外,並祭出近300場主辦節目與推廣活動使用文化幣可享限量5折優惠。此外,使用文化幣購買三館一團主辦節目,還加贈駐店消費抵用券或專屬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