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布拉瑞揚受邀成為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今日已成台灣重要編舞家。圖為布拉瑞揚舞團舞作《路吶》劇照。(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注入產業新血,在舞台上一堂實戰文化課

表演場館內的青年培訓計畫

劇院今天不賣票。

偌大的空台,就要上演許多青年藝術家的人生第一齣創作,燈光吊桿控台布景蓄勢待發,要讓年輕世代青年藝術家寫下一堂堂實戰筆記,感受那個舞台上獨特的空氣感,想像觀眾席上那一波波投射而來充滿期待的目光。台灣各大表演藝術場館相繼推出青年藝術家扶植計畫,要讓場館成為新生代藝術家的「靠山」。

「開發創作者潛能,是國家兩廳院在藝術家培育計畫的邀請角度」,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目前兩廳院相關計畫包含「新點子實驗場」及「駐館藝術家計畫」等等,希望回應產業實際現況,將資源挹注於相對具經驗及未來有高度發展潛力的藝術家們。

兩廳院開發創作者潛能建立國際交流連結

劉怡汝說,「我們提供藝術家從既有經驗和基礎,深化創作論述、熟成節目製作、並豐富實踐技能的場域。」除了在演出節目安排,兩廳院也以讀劇、階段呈現、創意工作坊等形式,藉由藝術家的作品與觀眾反饋,讓作品更臻於成熟。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兩廳院希望可以讓青年世代提早與國際接軌,與亞維儂藝術節合作「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

「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首屆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為計畫總導師,帶領兩梯次各20位來自全球藝術學校、劇院、藝文機構、藝術節等具潛力的創作者,參與每梯次為期一週的培育計畫,透過講座、大師班、演出觀摩及一對一討論等,挑戰原本被視為「難以傳承」的藝術創作。劉怡汝說,這個計畫從2024年到2026年,為期3年,每年都會推薦兩位藝術家前往交流。

今年兩廳院推薦周寬柔、洪唯堯兩位藝術家參與,其中洪唯堯表示,這是一個比亞維儂「IN」還要再「IN」的一週,除了看戲,每天都會跟前一天看戲的主創對談,密集地與各國各類型藝術家工作、排練,深度活在城中一週像一個月,收穫滿滿。」

聲音藝術家、作家楊雨樵受邀擔任高雄衛武營「教學藝術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育培養業界人才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青年藝術家相關扶植計畫,則分散在各專案計畫當中,有工作坊的形式如音樂劇人才培育計畫,也有透過製作串聯,如複象公場的《回家》,2019年入選「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由北藝中心提供團隊經費、場地等資源進行作品發展,2022年兒藝節正式首演,不但年度入圍台新藝術獎,2023年也赴愛丁堡藝穗節演出。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培育藝術家是劇場重要的任務,「我們相信沒有藝術家,劇院不用存在。多年來北藝中心致力於打造一個包容多樣性的藝術生態系,透過各式培育機制,北藝中心與藝術家工作,在互相討論中,生成量身訂作的發展方式。」

王文儀表示,最為人熟悉的成果之一包括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目前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員,大都來自北藝中心。該計畫從2016年首次啟動至今,分成表演組與導演組,實際應用到音樂劇場景排練中,並透過音樂基礎訓練課程,帶領學員學習如何從文字與音樂切入音樂劇導演。

參與多年的躍演藝術總監曾慧誠表示,音樂劇表演人才必須從接受培訓開始,不要讓他們因為直接進入業界之後,因為跟期待不同而受傷,「北藝中心這個培育計畫給大家指引與分享,你在這裡不一定可以做好,但是這個環境可以接受你失敗。」

王文儀說接下來的計畫要將人才培育的範圍擴大,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從北藝中心排練場走上舞台,展現自我,享受掌聲,「像今年馬戲節挑大梁的朱宸祐,就是在藝穗節展露頭角、並在參與北藝中心的『馬戲棚』計畫後,即將大展身手。」王文儀說,北藝中心作為藝術家的後盾,不但會持續、也會創造更多的資源投入。

臺中國家歌劇院讓藝術家勇於試錯

自詡為中台灣的「藝術翻新基地」,臺中國家歌劇院也提出培養新生代藝術家的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計畫,從2017年開始每兩年一屆,提供場館資源作為創作的後盾、對話的平台,要從創作端到觀眾端給予藝術工作者全方位的支持。至今已經有4屆藝術家發表了駐館期間的創作。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這個計畫最令我欣慰的是,歌劇院提供的資源、平台可以讓藝術家們在創作路上找到突破點。」

邱瑗說就像大家常說,事業發展或人生進程會出現「中年危機」,一切好似有能順順往下走,但就是有點無法確認是否是自己想要繼續的方向,但是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兩年期間,歌劇院提供軟硬體支持,讓藝術家們敢於「試錯」,打開一扇新的窗、過了自己的檻,也找到一條新的創作方向,「這是我最樂於見到的事。」

臺中國家歌劇院陸續邀請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莊志維、編劇林孟寰、繪本作家包大山、編舞家陳武康、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葉廷皓、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等擔任駐館藝術家。導演周曼農在訪談中表示,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但當一切都慢慢準備就緒,「我發現這件事可以成,也給我自己很大的信心。」小事製作編舞家楊乃璇則表示她其實是中型劇院的「新手」,「當規模變大,整體需要與規劃也必須跟著改變,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嶄新的經驗。」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育計畫,影響深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衛武營推動青年藝術家人群溝通力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自2018年開幕以來,即以「眾人的藝術中心」為宗旨,希望透過演出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也將視角轉向,希望讓更多青年藝術家走進人群,透過分享讓民眾從表演中獲得不一樣的生命體驗與感受。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2023年衛武營成立了「學推部」,讓藝術家與民眾有更多溝通的機會,培養藝術分享的動能,衛武營也啟動「衛武營教學藝術家專業發展計畫」,導入場館現有的「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讓教學藝術家除了能成為場館及學校的得力合作夥伴,更可在教學現場協助老師達成教學目標,引入藝術的多元創意。

作為一個媒合者,衛武營將重點放在藝術家給予年輕學子較為深刻的學習體驗,2019年到2020年啟動「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每學期由教學藝術家進入國小、國中及高中,進行為期3週的體驗課程或12週的讀劇課程。2024年則邀請更多藝術家協同創作跨領域美感教案,讓藝術家不只是藝術家,還能有跨領域的精神與實踐能力。簡文彬表示,衛武營也將提供持續性的增能系統支持,讓藝術家也能成為能激勵人心的「教學藝術家」。

場館是平台,是靠山,也是創作的起點,透過不同重點的培養,雖然這不是青年世代藝術工作者最好的年代,但絕對是充滿機會的時代。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3/13 ~ 2025/06/13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