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照:「這是在嘉義小旅館留下的光影,起因是我自己決定要到外地來個小旅行、在旅館內修圖,想提醒自己工作再忙,都不要忘記好好過生活。」(劉璧慈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當我(們)拿起相機的那一刻

劉璧慈:生命轉過幾個彎,但沒有一次放下相機

大學一年級時,劉璧慈用存下的零用錢買了一台單眼相機,「是座桃紅色的、那個年代妹仔很愛買的相機唷,一台差不多3萬塊。」說到這裡,她爽朗大笑。當時到底在想什麼呢?是嚮往文青的生活、還是妹仔的青春?大概以上皆是。不過,那台相機當然也意味著她第一次正視自己對攝影的喜愛。

「我很喜歡透過鏡頭看著人細微的表情。」劉璧慈說,過去也曾經聽聞有些攝影師擅長將自己藏在鏡頭之後,不過聊及自己的看法,她倒不覺得自己在躲藏,「特別是拿起相機的時候,我就不害怕跟人靠近了。」

從劇照師到劇場攝影師

高中的時候,劉璧慈曾經模糊地期望自己能夠成為戰地攝影師,那或許是她第一次萌生能以攝影為職業的開端。

「不過當時的情懷多是浪漫的憧憬,我當然知道實際上並不如此。仔細想想,我真正嚮往的應該是極具震撼、故事性的照片吧?」

倒是沒想到,這個嚮往後來先在影視產業得到回應。

劉璧慈的攝影路徑聽來有趣,不從報社、也非自雜誌起家,幾乎可說是初入行就直面繁瑣的影視劇照工作。「其實是因為有親戚也在相關產業工作,這個圈子不大,介紹起來主要還是看人脈。我當時什麼都想嘗試,就直接答應去拍了。」

自電視劇起頭,乃至後來的電影、MV,無論長片短片她都拍過。這條路得強迫自己無師自通,很多眉角都是她後來發現的。「在拍攝現場,攝影師是看哪裡有往好位置,就往那個洞去鑽,可是第一目標還是不可以干擾鏡頭,等於是你要四處卡位,適時詢問:有哪些場合有沒有機會為了拍攝再Run一次?只不過影視圈裡,其實要很小心判斷位階關係,如果拍攝氛圍不對,我們也沒有權力多向導演提議什麼。」

總而言之,拍攝劇照是一場高壓的馬拉松,她得時時刻刻卡在攝影機旁,早晚輪班不定,「可以說是演員拍多久,我們就要跟多久。這樣長時間等待重要畫面出現,時間的控管也不自由,長期下來,我的身體出現了一點狀況。」

於是,她決定讓自己轉一個彎。不是不拍照了,而是轉而拍攝表演藝術領域。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飛行的荷蘭人》的8個不可不知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劉璧慈

藝文類人像攝影師、平面劇照師。擅長捕捉互動、自然感的畫面。早年專職拍攝影視領域相關劇照,近年來則多拍攝表演藝術領域相關海報、演出劇照、雜誌專欄等。現為臺中國家歌劇院簽約攝影師、《PAR表演藝術》雜誌、《聯合文學》雜誌合作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