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偉忠

相關文章 8 篇
  •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挾著金士傑和卜學亮的知名度,創下首演後四個月便急加場次的盛況。
    上海

    MIT滬地有聲 看台劇正流行

    上海的歲末演出黃金檔期,卻正是「台風」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相聲瓦舍等劇團接力演出,且多是商業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翻譯劇本,其他幾齣都與懷舊、兩岸分隔等的歷史滄桑符號有關,透過劇場,中國的觀眾也閱讀了台灣的過去。

    文字|李翠芝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眷村這個特殊時空產物,其間有許多矛盾荒謬,但《寶島一村》編導在面對這些衝突矛盾荒謬時,卻有避重就輕之嫌。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文字|陳正熙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賴聲川與王偉忠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創作,在路上—旅行中的人生風景

    二○○八年,華人戲劇圈的重量級導演賴聲川、影視界的王牌製作人王偉忠,首次攜手,打造出了一齣叫好叫座、至今歷演不衰的劇場作品《寶島一村》。王偉忠的眷村故事,在賴聲川的巧妙編織下,成了一則笑淚交替,不分族群都為之動容的生命故事。 繼《寶島一村》後,兩人再度合作,以相聲為形式,以旅行為題,笑談旅途中的人生風景。賴聲川是個典型計畫旅行的人,從訂機票到行程,都得全程參與,旅行一定得有個目的,然而,意料之外的奇遇卻為旅程帶來更多的驚喜。對王偉忠來說,旅行是自我放逐的漂泊,「以為可以尋找靈感、尋找自我,後來發現都是狗屁」,他說,結婚後有小孩才覺得「家人一起旅行的感覺最好」。 兩種不同旅行哲學的相遇,交融激盪出了相聲劇《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戲未上演前,本刊先請兩位創意大師面對面,與讀者分享他們真實人生的旅行經驗。在旅行已經成為現代人最風尚的休閒活動的今日,旅行之於他們的意義為何?旅行帶給人的啟發,如何轉換為創作的養分?他們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旅程中,發現不同的人生風景?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朱安如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李國修與吳興國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喜劇.兩「國」論

    當代傳奇劇場的小客廳,一雙吳興國練功的厚底靴站在樓梯間下。 青少年時的吳興國,穿過一雙雙李國修父親手工縫製、並謹慎地在鞋底內親手蓋上店章的戲靴;青少年時的李國修一次次隨父親走進荷花池畔的國立藝術館,看吳興國的師兄、姐們演《打漁殺家》、《釣金龜》,有時睡著了,有時把戲學著回家逗鄰居玩。 這雙靴子好像聯繫了兩個人命運中似有若無的緣分。 說也奇怪,這兩「國」,在台灣這許多年,就沒這樣開天闢地地談過。這一天,搬到金門街的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泡好老人茶等這個二十年來第一次的兩「國」論。 吳興國與李國修,七○年代的一開始,一個從嚴格坐科的京劇團裡被拉去跳現代舞;一個打小在京劇裡吸收語言趣味,而在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成為一炮而紅的喜劇演員;吳興國以當代傳劇場打開台灣京劇與西方經典接軌的里程碑,屏風表演班則以充滿城市寫實風格的作品首創台北商業劇場品牌,但在台北,兩人從沒有這樣談過喜劇、戲劇、京劇。 兩人都在彼此的劇場裡當過觀眾,擅喜劇的李國修在《慾望城國》的觀眾席裡,「戲沒開演就掉淚」,擅演英雄將相的吳興國則在屏風的《半里長城》裡捧腹大笑。過去三個月裡,戒煙戒酒的李國修一下子胖了十二公斤,於是兩個人一見面從養生、防老開始談起,「如果三十歲我們兩人就見面,當時就會談:『嘿!那邊那個女生長得真漂亮!』」 十月份,兩人的新戲將同一天開演,當代傳奇劇場挑戰《等待果陀》,屏風表演班則演繹兩代間的變調婚姻《昨夜星辰》。戲劇的道路上,一個人都演西方經典,一個人堅持原創,但卻在相反的路上,都與傳統相遇。 從京劇到戲劇的成長之路 李國修(以下簡稱李)你有沒有穿過我爸做的鞋子?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有!我經常去你家訂鞋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你。在復興劇校時我是練武生的,光是一齣《戰馬超》,練三個月靴子就磨得差不多了。但穿了那麼多靴子,後來證實你父親做的鞋子比大陸的師傅都好。後來畢了業,和周正榮老師磕頭學老生,只穿厚底靴,不穿薄底,成立當代傳奇之後,就更把厚底靴的功放進去。一九九八年《慾望城國》要去法國亞維儂之前,又跑去跟你哥訂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王偉忠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偉忠:寶島一村,故事未完

    由王偉忠提供故事素材,賴聲川編劇架構、執導,描寫眷村人、眷村事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即將於本月上演。身為影視圈製作天王的王偉忠,這些年對記錄眷村題材不遺餘力,其所主導拍攝的紀錄片《想我眷村的媽媽們》、公視單元劇《蟹足》,以及八點檔《光陰的故事》,都是以眷村為背景。談及製作這一系列眷村作品的心路歷程,王偉忠說:「眷村的孩子,總覺得父母在台灣過世的時候有遺憾,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講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說不清楚,我覺得就是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文字|朱安如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賴聲川為央視華匯時代劇院執導的《陪我看電視》今年七月將登台演出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需求 讓劇場更靠近觀眾一點

    衰退的經濟態勢,迫使表演藝術重新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如何以更健康成熟的心態面對市場,不僅成了表演藝術界面對景氣寒冬的對策,更是嘗試轉型產業化的關鍵。這或許是這波不景氣給表演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啟示。

    文字|廖俊逞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寶島一村》

    去年開始觀賞兩廳院的演出,偏愛戲劇以及音樂劇,上個月才觀賞過「全男班」莎劇《第十二夜》,對於幾乎沒有接觸過莎翁戲劇的我,看這部《第十二夜》,覺得人物關係非常複雜,你根本無法推測劇情往後會如何發展!上月初也看過馮老師的相聲劇《公公徹夜未眠》,全劇仍然詼諧好笑!劇末馮老師也跟大家推薦了這部《寶島一村》。這部《寶島一村》靈感源自嘉義眷村,取材自台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 眷村:通常是指一九四九年起至一九六○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台灣的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我外公和我媽媽那時候也是住在眷村裡,記得馮老師在《影藝六村》相聲劇中,靈感來源也是他從小生活長大的眷村而來。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我應該算是第三代人吧!小時候也曾經在舊眷村玩耍過,總忘不了那時候回外公家時,我們一群小孩子總是會在田邊玩耍、抓蝌蚪、烤蕃薯、捕蟬、看人家燒稻草那個時候的我們,雖然沒有網路,卻也過得很自在!時代開始變遷,現在的小孩可能只能從書上讀到,烤蕃薯好像是要用爐子去烤這部結合表演藝術與各界戲劇大師的精采鉅作,將為大家呈現眷村時代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真情故事,勢必讓觀眾彷彿走入那個年代,共同體驗他們的歡笑、淚水、詼諧與感動。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表坊由於觀眾熱烈搶購,造成一票難求,特別宣布再多加演五場戲碼!台北四場,台中一場。希望還沒買到票的鄉親、鄉民們!鬥陣來去看年末最值得一看的大戲:《寶島一村》! 文字|N S.恩斯 品牌公司產品工程師,小時候曾學習過鋼琴,因而開啟對於各類型表演藝術的興趣,常參觀各大表演活動,下班閒暇之餘經營個人部落格:http://0rz.tw/5850r 座右銘:「飯可以偶爾不吃,但是不能沒有心靈糧食!」

    文字|N S.恩斯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寶島一村》

    一直認為舞台劇的表演才是最有挑戰性的演出,劇本的安排經過表演者的揮灑,常常留給我思索的功課。我是年過半百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外省第二代,在那貧窮的年代兒時的記憶總是特別鮮明。這是一個屬於我們大家的過去,如同《光陰的故事》,類似白先勇的《台北人》一般,《寶島一村》雖是說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卻都是呈現自一九四九年後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三代人們的記憶。 《寶島一村》這齣取材自台灣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有表演工作坊創意總監賴聲川和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風評極佳,再度加演,我豈能放過?! 常客|陳康寧 52歲,退休的家庭主婦,最喜歡的節目有舞台劇.舞蹈表演。看戲的頻率全看表演內容及時間能否安排而定,時間許可下,我想我是一個喜歡去劇院看表演的人。

    文字|戴健宇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