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稻埕偶戲館
相關文章 4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馬可波羅
「大稻埕偶戲館」館長羅斌,因為從小聽身為遠洋船長的祖父說航行東方的見聞,促成了他日後學中文、到中國留學,甚至來到台灣構築他的偶戲大夢。台灣的傳統「尪仔」,則在他融合東西故事與現代劇場手法的創作中,展現了新生命。為什麼願意駐留在台灣這麼多年?羅斌覺得,其實在荷蘭並沒有什麼不好的事情,但是亞洲更適合他。而他尤其喜歡台灣的「吃」,他相信「台北的藝術家在廚房上班」。
-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
現象‧現場
在地詮釋的困境
這種在地事蹟在博物館戲劇化詮釋下,除了表演形式強調的戲劇效果、劇場張力、演員能力和觀眾興味外,能否兼顧更高層次思考?比如戲劇化表演讓觀眾感受人、事、地、物的擬真感和臨場感?其劇情所演示的「廖添丁」,是否符合當地居民的情感?能否引起共鳴?這些的是能否獲致社區居民認同的課題。
-
創作新象
掌中英雄,求變出新招!
阿忠走的是通俗化路線,嘻笑怒罵鬧熱滾滾,將布袋戲的草根性及大衆化充分發揮。而羅斌一方面採取傳統式的表演手法,一方面吸收西方表演藝術的長處,讓布袋戲趨向精緻化和劇場化。「阿忠藝合團」的另類崛起,以及「大稻埕偶戲館」的創新製作,可說是値得衆人期待的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