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稻埕偶戲館為《您是我媽媽》根據主演伍珊珊(左)設計的偶頭。(大稻埕偶戲館 提供)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大稻埕偶戲館《您是我媽媽》與亦宛然《驚見紅泥關》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節目名稱:《您是我媽媽》

演出單位:大稻埕偶戲館

演出時間:5月份

演出地點:台北大稻埕偶戲館 

卡司與內容:編導暨演員伍珊珊。此為人偶同台的獨幕劇,根據演員本人母親的生活故事來改編,從一個中年婦人正在等待她十二歲的女兒(由偶扮演)回家,慢慢回顧她與軍官私奔遠渡台灣的一生。

確定指數:★★★★☆

節目名稱:《驚見紅泥關》

演出單位:亦宛然掌中劇團、白舞寺舞團

演出時間:11月份

演出地點:台北華山藝文特區 

卡司與內容:演出者黃僑偉、游紹菁等,李泰祥、邱火榮作曲。結合布袋戲與現代舞的跨界演出,以布袋戲經典劇碼《紅泥關》為故事主線,敘述秦叔寶進攻紅泥關時的戰爭情事。

確定指數:★★★★☆

談創新、談改革,台灣傳統偶戲——尤其是布袋戲,一直是走在前端的——尤其是黃海岱、黃俊雄、黃文擇一脈,他們不斷地創新,每個時代都可以吸引到年輕的族群,大稻埕偶戲館館長羅斌便說,台灣之所以成為偶戲最普遍的亞洲國家,電視布袋戲功不可沒。

在這個利基上,戲偶的生命要回到舞台上重新開展,仍然讓劇團費盡心思。無論是表演的技法或空間,新一代的偶戲工作者以及觀眾,均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範圍。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挖掘戲偶的表演能量,去年,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跨出了傳統的彩樓,做了許多實驗。今年延續此一路線,亦宛然將再一次結合前光環舞集舞者游紹菁成立的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

這兩個戲各有不同的探索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人偶同台時常出現在現代戲劇類的兒童劇當中,但對布袋戲來說,稱得上是嘗鮮的手法。羅斌指出,人戲和偶戲的美學不一樣,加上人和偶在舞台上不成比例等諸多因素,人偶同台「失敗的機率很高」,但創作和演出者仍然蠢蠢欲試,以「同志仍須努力」共勉之。

《驚見紅泥關》融合布袋戲與現代舞

亦宛然由前輩藝師李天祿創立,目前的主演黃僑偉是李天祿嫡傳的第三代弟子。這些年,亦宛然除了整理傳統劇目,從前年開始,黃僑偉也應創團不久的白舞寺舞團之邀,嘗試跨界表演。游紹菁說,結合兩者是因為「我們深深相信,土生土長的靈魂創作,來自於根源的意念」,基於這樣的信念,從在現代舞領域的《白色的狂嘯》、《七匡乙咚》到今年的《驚見紅泥關》,我們看到偶戲的成分越來越重,亦宛然在跨界合作中的主導性越來越明顯。而《驚見紅泥關》也成為國藝會首屆「追求卓越計畫」的入選作品之一。

布袋戲原版的《紅泥關》是「一個攻關的戰爭戲」,黃僑偉把《驚》劇分成幾個段子,將突顯個人的、集體的、人馬的以及男女調情的戰爭層次,融合布袋戲偶和現代舞,現場加入影像,讓傳統與當代元素重新組合,呈現超現實的夢境,舞者則尋找內在發出戰爭的吶喊,在幻境中與身體空間對話。《驚》劇特別請到古典出身的流行音樂大師李泰祥和知名的北管後場藝師邱火榮,為不同段子作曲,在音樂方面,也將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您是我媽媽》書寫女性生命史

《您是我媽媽》源出於大稻埕偶戲館的編劇兼演員伍珊珊母親的生命史,自傳色彩濃厚。在劇中,專攻即興表演的伍珊珊將飾演母親一角,偶則扮演母親十二歲的女兒,故事背景是台灣六○年代的一個除夕夜,一個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的中年婦女,正在等待女兒從她前夫家吃完年夜飯歸來,在等待的過程中,她徐徐地回憶起她顛簸的一生。

伍珊珊的母親從北京的少女時期,到經歷戰亂,到後來與軍官私奔,遠渡台灣開展新生活,平凡中可見傳奇性。伍珊珊意欲藉這齣獨幕劇,體驗母親當年面對愛情、孤獨、分離與死亡的情境,並回溯她在十二歲被告知往後將與母親一樣「一個人面對生活」的那一刻,這種既是扮演者、也是被扮演者的關係,將會賦予《您是我媽媽》最動人的力量。

(本刊編輯 施如芳)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口碑檔案

亦宛然演出的成功、不僅表演技巧吝令人讚嘆、且中國傳統故事情節之豐富及其含意亦讓人深感興趣。

                                                                                   ──《安特魏普日報》,1994年,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

偶戲館集合了土洋各路人馬,創意與點子常令人驚奇。

──紀慧玲,《民生報》92年1月13日

搭上巴士,來看《台北古城故事》

三年有成的大稻埕偶戲館今年底就可入主三百坪大的新館了,配合新館開幕,該館將以環境劇場的形式演出《台北古城故事》。此古城,乃以偶戲館所在的傳統社區——大稻埕為背景;屆時,觀眾會被設計搭巴士前往新館,巴士上有表演,帶領著觀眾一起墜入時光隧道,參與一個偶戲師傅的女兒和搖滾樂手談戀愛的過程。這對不同背景的現代男女的愛情,將結合戲中戲,反射出古城的歷史傳統和現況,曾出版《大稻埕偶戲散步手冊》的該館,顯然要以此作,再一次向滋養他們的大稻埕致意。(施如芳)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