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S│Stage
面對舞台的出生到死亡 永續製作再進化
北藝大戲劇學院一直都有「永續製作」的概念。我21年前來到學校任教,當時就已有庫存平台與景片,也是從國外學來的,節省了經費與製作時間。我們在規劃大小演出製作時,幾乎都是優先從庫存品思考起。庫存景片就是4x8、庫存平台就是3x6或4x8或4x4的既定尺寸。但這些「積木」在拼湊舞台布景時會有局限性,若要處理不規則的邊緣、雕塑式的造型,保麗龍可能是個簡單的選擇。我在過去演講中曾分享的「保麗龍之亂」只是針對連續幾個畢業製作都使用到保麗龍的「巧合」所給的戲稱,其實學生願意承繼前人的原料,並加以利用就值得肯定,即使動機是為了省錢。 5 Rs是永續製作選擇材料的優先順序:拒絕使用、減量使用、重複使用、重新利用、回收。現實裡前兩個原則很難成立,除非空台演出或願意折損設計理念。但重複使用或重新利用的原則非常容易做到,我十幾年前就要求,凡是非封板需求的木料,一律不塗抹白膠,而單純以螺釘的固鎖為主,希望拆台之後能將角材類的木料、甚至部分的板材料予以保留並再利用,而代價僅是卸除螺釘多付出的時間成本。 為了終結保麗龍之亂,先將這批廢棄保麗龍表面的黏膠與顏料去除,然後用麻布袋捆紮,變成北藝大戲劇學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舞台沙堆底下的填充物,最後直接將這些裝填保麗龍的麻布袋送去保麗龍廠商進行回收。廠商說,乾淨的保麗龍回收之後會經過加工處理,再製成次級塑膠的原料。無論如何,回收、掩埋、焚化都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每個演出製作的舞台與其廢棄物都很獨特,較難找到統一的回收方式。這幾年我不斷尋找能處理舞台廢棄物的夥伴,鐵料因為有熔化再製的利潤,比較容易,但木料很難,通常必須剛好有人覺得這批廢棄木料能加工運用,願意來載走,否則最終只能花錢做焚化或掩埋的處理。恆常關係的夥伴很難找,畢竟廢棄物的樣貌與產量也不是個恆常的狀態。我每年要負責北藝大戲劇學院的舞台,從創意發想、規劃,到設計、製作、裝台、拆台,至目前為止已經重複35次這樣的過程。面對每個舞台的出生到死亡,特別是結束時廢棄物龐大體積的視覺衝擊非常有感。
-
攝影手札
故事裡的答案。
與舞台上保持著一段距離 也維持著一段關係 起初是想找答案 而開始聽人們說故事 愈聽愈多 似乎離答案愈來愈遠 也因為怕忘記 所以開始拍攝 捕捉故事的碎片 或是幻想 也許不說完 就可以成為別的故事 劇場裡 每個人都流露著情緒 無論是演員還是舞者 大家都做著同一件事情 用自己的身體、情緒還有聲音 說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使我沉迷 透過鏡頭 看著故事的發生 攝影是安靜的 站著遠遠的看 可以看得愈清晰 可能最後不會有答案 但 我最後聽了也看了很多的故事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布袋戲在劇場中,最常見到的舞台形式,主要是以黑色平台為主。舞台上通常會有兩個以上的黑色平台,連接的平台會與兩側、上方的布幕,形成一大型鏡框,上舞台則會懸掛布幕或布景。此種舞台的好處在於,平台至上舞台間,能保有較大的表演空間,演師可在此空間來回穿梭、走動,呈現精采的武打戲和複雜的特效場面,或是利用布景、道具台車,在畫面上製造出景深的效果。值得一提,此類平台多為可移動式,依劇情需要進行翻轉或移動,在表現形式上更為多樣開放(註2),也讓整體舞台畫面更具流動感。 當布袋戲離開傳統彩樓,打破鏡框式舞台後,表演空間的擴大,為當代布袋戲迎來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衍伸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的小戲偶如何在偌大的劇場裡被看見?在打開舞台空間後,如何建構布袋戲的表演邏輯?當演師走到觀眾面前時,如何與戲偶、觀眾建立非傳統單一的觀演關係?而在表演空間的運用上,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當然,這些問題並非本文所能全面回答。以下,試著聚焦臺北木偶劇團《水鬼請戲》、同黨劇團《上帝公的香火袋》,以及不貳偶劇《戲頭》,透過不同劇團推出的布袋戲作品,或許能開始思考上述問題,一窺布袋戲在現代劇場裡的舞台風景。 舞台風景第一景:有限空間創造多重視角《水鬼請戲》 臺北木偶劇團於今年推出的《水鬼請戲》,編劇周玉軒以嘉義大莆林水鬼傳說為本,藉由蒐集當地民間傳說,轉化為劇中角色人物。劇中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江一泉與藝妓清子的愛情故事,以及小孩水鬼甘蔗對母親的思念,是全劇情感描寫的核心。《水鬼請戲》的導演伍姍姍,長期投入光影劇場和偶戲的創作,這也是繼《白賊燈猴天借膽》
-
專欄 Columns
新劇場.新思維
見到國内劇場空間也有朝向新趨勢走的企圖與可能,實在有幾分喜悦與興奮;可是只有硬體的建設或改造,而漠視同步追求深刻的認知與作為,那是不夠的。一定要在理解新劇場形式的由來,它的機能,它的限制,它的優缺點,更重要的它的劇場美學觀點之下,去從事硬體建設,充實理論架構及運作方法,才會產生更大的效應。
-
台灣戲劇
給我一個舞台 歌仔戲的野台怎麼變?
近年台灣眞是重視表演藝術!動輒數百萬的製作,在國家藝術殿堂中隨著豪華的大幕一一昇起。可惜室內劇場有其局限,通常容納千餘觀衆已屬大型,無法使我們這些小農夫、老子弟可以一齊擠進殿堂裡瞧瞧熱鬧,開開眼界,所以我們大部份人仍照以往,分散開來蹲在各廟口的大樹下聽歌仔、看子弟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