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戲劇學院一直都有「永續製作」的概念。我21年前來到學校任教,當時就已有庫存平台與景片,也是從國外學來的,節省了經費與製作時間。我們在規劃大小演出製作時,幾乎都是優先從庫存品思考起。庫存景片就是4’x8’、庫存平台就是3’x6’或4’x8’或4’x4’的既定尺寸。但這些「積木」在拼湊舞台布景時會有局限性,若要處理不規則的邊緣、雕塑式的造型,保麗龍可能是個簡單的選擇。我在過去演講中曾分享的「保麗龍之亂」只是針對連續幾個畢業製作都使用到保麗龍的「巧合」所給的戲稱,其實學生願意承繼前人的原料,並加以利用就值得肯定,即使動機是為了省錢。
5 R’s是永續製作選擇材料的優先順序:拒絕使用、減量使用、重複使用、重新利用、回收。現實裡前兩個原則很難成立,除非空台演出或願意折損設計理念。但重複使用或重新利用的原則非常容易做到,我十幾年前就要求,凡是非封板需求的木料,一律不塗抹白膠,而單純以螺釘的固鎖為主,希望拆台之後能將角材類的木料、甚至部分的板材料予以保留並再利用,而代價僅是卸除螺釘多付出的時間成本。
為了終結保麗龍之亂,先將這批廢棄保麗龍表面的黏膠與顏料去除,然後用麻布袋捆紮,變成北藝大戲劇學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舞台沙堆底下的填充物,最後直接將這些裝填保麗龍的麻布袋送去保麗龍廠商進行回收。廠商說,乾淨的保麗龍回收之後會經過加工處理,再製成次級塑膠的原料。無論如何,回收、掩埋、焚化都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每個演出製作的舞台與其廢棄物都很獨特,較難找到統一的回收方式。這幾年我不斷尋找能處理舞台廢棄物的夥伴,鐵料因為有熔化再製的利潤,比較容易,但木料很難,通常必須剛好有人覺得這批廢棄木料能加工運用,願意來載走,否則最終只能花錢做焚化或掩埋的處理。恆常關係的夥伴很難找,畢竟廢棄物的樣貌與產量也不是個恆常的狀態。我每年要負責北藝大戲劇學院的舞台,從創意發想、規劃,到設計、製作、裝台、拆台,至目前為止已經重複35次這樣的過程。面對每個舞台的出生到死亡,特別是結束時廢棄物龐大體積的視覺衝擊非常有感。

永續三位一體:從知識、巧思到觀念
北藝大在創校40周年的去年,由陳愷璜校長宣示進入藝術永續元年,給我更大的動力,希望在《尤利西斯》從各種可能的面向朝著永續製作前進。我用玉米梗的環保原料來替代沙子、用桁架替代了不少木料與鐵構來搭建大床與大椅子物件、用廢棄的體操墊來製作大床墊、舞台機關的鐵管框架則用鎖螺絲來替代焊接、並在沙池裡裝填已經用過而且將來可以回收的保麗龍。這些工法不外乎就是努力尋找更環保、更節約的解法。但多數人為何不願花心思如此行?難道就只能歸咎製作期不夠、經費短缺、人力不足?
回頭想到自己常常要提醒學生在工作結束之後要關燈、關空調,突然驚覺:答案在此!就像我們在路上看到有人車禍受傷,會因為同情心而打電話叫救護車;如果每個人心裡面,對於「永續」能產生慈悲心並把它當作自己的責任,就足以產生永續製作的動能。於是我提出了「永續三位一體」的理論:第一是運用材料的知識,第二是加上各種巧思與創意,但最重要的是第三:把永續當作是自己切身的事。煙火只能產生短暫的絢爛與驚豔,只有如恆星不斷輸出溫暖與光亮,才是永續製作。
以往沒有「永續」的概念時,創作的限制不外乎時間、經費、人力、技術能力等資源因素,甚至連卸貨梯、通道的尺寸也都是限制。所以一個有經驗的技術指導,會把所有的限制都先想一遍,然後做出完整的評估與規劃方案,現在就是多了永續的因素。台灣以前沒有資源回收、垃圾處理費用要隨垃圾袋隨袋徵收的概念,剛開始實施時反彈很大,現在呢?不這樣做,會被旁人投以異樣的眼光,連自己都會有罪惡感。這正說明了思考慣性才是行為的關鍵。
不論是演出團隊的任何一個部門,如果能把永續放在諸多限制或考量因素之中,並內化成習慣,我不覺得會造成不便;相反地,會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了,資源的流通反而變得更容易。有一位服裝設計謝建國老師,包括《尤利西斯》在北藝大擔任了好幾檔的服裝設計。或許我的理念影響了他,在暑假中也見到他倡議「戲服永續」(編按)。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鼓舞,也堅信只要大家一起來,永續不只不會形成障礙,反而可以匯流成「共生、共存、共榮」的生態系!
永續製作的原則很簡單,如果能借用或租用,絕對不要製作新的布景道具;如果不得不製作,要考慮它的生命週期、再利用或回收的問題。同樣實現一個藝術概念,如果有各種不同選擇方案,按照上述原則來評估並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這些概念不只應該體現在庫存品或租借的運用,也應該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我前一陣子到韓國藝術綜合大學參加2023 ALIA K-Arts Symposium,在演講中講到「永續三位一體」時,自己下了一個看似淺白但饒富深意的註腳:
Imagination shouldn’t be used in art itself only, but also the WAY of creating art.

共享,作為永續的下一步提議
最後想藉這個機會進行一個提議。
單車可以共享,許多的布景道具也應該能夠共享。不少劇團為了新的演出製作,必須製作或購買只會用上幾次的家具等道具,不但浪費,也壓縮了劇團的儲存空間。事實上,中小型劇團未必有能力自己預備或管理儲存空間來應付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索性乾脆簡化舞台布景道具,不然就常常丟棄明明可以重複利用的資源。因此我在2023國家兩廳院永續年會上曾大力呼籲,應該要成立資源共享的道具倉儲中心。
想像有個類似美式大賣場那樣的建物,模仿紐約MFTA(Material for the Arts)的會員制。每個人都可以捐出自己暫時用不到的布景道具給倉儲中心,同時擁有優先借用此布景道具的權利,並根據事先制定的遊戲規則取得一定的會員點數,在未來用以租借庫存品。這是個布景道具的托管中心,也是個資源共享與交換中心。有施就有得,如果劇團沒有物件可以提供,就直接以租賃的方式來取得借用權,並貼補運營經費。
只要政府或者企業願意,先在劇團最活絡的北部區域取得一塊地,甚至一個廢棄的倉庫,然後先成立一筆初期運作的基金,把倉儲設備,例如貯物架、堆高機、資料庫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給搞定,就能試辦。
這會比補助每個劇團去找地方倉儲更符合永續的精神,一來是因為資源共享的意義,二來是劇團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去租到一個地點合適、管理完善、安全可靠的倉庫。前車之鑑,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紙風車劇團都曾遭遇過嚴重的回祿之災;如果有個消防管理優化的資源共享與交換中心,相信在各劇團未來的營運與面對製作的解決方案上,能朝向「永續製作」持續進化。
編按:謝建國老師專訪請參p.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