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京劇

相關文章 83 篇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文字|李孝悌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戲曲入門

    談戲曲演唱

    過去唱戲沒有擴大器,「四功五法」、「出字收聲」種種方法都是爲著讓觀衆聽淸楚;必須字字唱眞、收淸、送足,把上一字結束了才出第二字。因爲旣然觀衆來看戲,就必須讓他聽淸楚、看明白。

    文字|程硯秋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台灣劇場

    寶島第一京班 被遺忘的「宜人園」

    由廣東二黃那嘎嘎起家的廣東宜人園,民國初年活躍於台灣中北部地區。爾後經留台大陸京班藝人授藝,改以演出京戲爲主,口白因地制宜或閩南語或客話而備受全省歡迎,演況甚至凌駕大陸京班來台的演出,全盛時期一年演出360日,且長持十年之久。終因電影興起而一墜落底,如電露消散。

    文字|徐亞湘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上一頁12345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