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那個劇團

相關文章 12 篇
  • 那個劇團於2014年在321巷藝術聚落演出《綠洲MOVE ! _ 遮》。
    特別企畫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

    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亦曾有相似的標幟。然而,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包括表演藝術個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動度,時至今日,返鄉或出走、駐地或移動,於近30年來劇團生態中的「地方性」指標,早有各種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單一選擇題。 從在地生根開始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華燈劇團」,源起於當時天主教神父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當時地方稀少的藝文活動,滋養了在地青年學子心靈,並不斷組成各種藝文社團,後來看到台北小劇場運動蓬勃新興,派員前往蘭陵劇團研習,1987年籌組成立劇團,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許瑞芳、李維睦、邱書峰、蔡明毅(蔡阿炮)、謝汶錡(阿嬌)等人。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接著,1992年獲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大幅穩定成長,強調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劇場,以風土故事為創作題材的台語演出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現通稱為「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鮮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於劇團成立了台北辦公室,引發了各方高度熱烈關切「台南人劇團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實上,時隔10年後的今日回看這個話題,回歸個別劇團的層面而言,應屬2000年後因應創作核心成員和相關表演製作成員組成地緣背景變

    文字|楊美英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那個劇團《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是一九八六年表演工作坊賴聲川以即興創作方式完成之著名劇本,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曾至拍成電影,全劇在喜樂與嚴肅、古代與現代、戲及戲中戲之間穿梭遊走之後,所有夢想者在角色劇場管理員的驅離下,終歸回到現實。 「那個劇團」指出,實際上,劇中人物無論是垂垂老矣仍難忘初戀情人的江濱柳、或是捕大魚無意中溯入桃花源的老陶,「追尋」才是扣緊全劇精神的主題之一。 此次「那個劇團」重新演出《暗》劇,除尊重原有的劇情大綱,將採國台語雙聲帶發音,並融入歌仔戲及早期話劇式身段等實驗性手法處理,希望構成動線豐富優美、雋永詼諧有趣的舞台畫面,使這齣情節錯綜複雜幽默的經典之作,呈現出好看又好笑的嶄新風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四流巨星藝術節海報。
    即將上場

    四流巨星藝術節

    由「台灣渥克劇團」主辦的「四流巨星藝術節」已經於五月十二日開鑼,演出地點就在劇團自己經營的「台灣渥克咖啡劇場」內(原「甜蜜蜜」)。 此活動一直持續到七月廿三日爲止,台北目前最活躍的小劇場劇團─「臨界點」、「密獵者」、「河左岸」等十一個劇團均參與了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陳怡彤搭配等人高的木偶,編、導、演一個人的薔薇公主。
    即將上場

    系列活動之二「那個新人新SHOW」

    九月七日起連續兩個週末週日,台南市那個劇團假華燈藝術中心演藝廳推出「那個新人新SHOW」。四齣新戲分別融入漫畫、童話或懸絲傀儡等形式的演出,有卡通式的喜感節奏等,在在凸顯與「那個」過往創作風貌完全不同的趣味,極富新新人類的靑春氣息。 「那個新人新SHOW」導演群的平均年齡僅二十二歲。曾獲大專杯戲劇比賽最佳女主角的陳怡彤,自編自導自演《一個人的薔薇公主》,搭配一個與人等高的懸絲傀儡,從「睡美人」的故事開始,細述少女成長歷程中的理想和現實,企圖引領觀衆進入公主夢境的時光隧道。 《超級女孩──謝立婷》編導陳定一,藉由一種類似存在主義主張的荒謬情境,回溯人的孤獨,以及他對「愛」的懷疑。 《惡女日記》是由張瓊文編劇、林志明導演,連手改編自漫畫名作《惡女》的寫實喜劇,劇中摻雜演員的誇張肢體,還有魅登峰劇團團員以聲音旁白跨刀助演,富詼諧爆笑的節奏感。 《第二個遊戲》的編導陳德安,則企圖藉由顏色的使用做爲象徵,來闡述一個發生於劇場內,關於三個女人的故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女節」系列的首場演出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女朋友作品1號《我們之間心心相印》,已於元月下旬演出。
    即將上場

    B-Side女節系列

    B-Side劇場的「女節」女性創作劇系列,二月份即將上場的是極體劇團、台南那個劇團以及ROXY的吧女們。 由極體劇團羅曲妃編導的《災難》(幸福版),從世事的多角度側影,解析一場災難也可能會有幸福的感覺。那個劇團則從人的孤絕本質出發,《情境.對話》將是一場與環境、空間、觀眾、彼此,以及與自己的對話。最後一個節目《吧女秀》由陸君萍、林靜君、許雅紅共同編導、演出,從一場世紀豪華的歌舞秀,探看其笙歌華舞、霓虹燈滅之後的另一舞台世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那個劇團一九九七夏日炫目新人SHOW

    繼去年舉辦「夏日炫目新人SHOW」後,那個劇團將在今年八月再領風騷推出「夏日炫目新人SHOW II」,讓具有編導慾望的第二代團員擁有發表、展現作品的空間,拓展各方發展的可能性。 這次新人創作作品,將分別推出由郭冠妙編導的《關係》以及由陳銘毅編導的《獨裁的幾種方式》。《關係》是從一段「認人」的對話開始,二個演員演出八個角色,配合口琴、吉他及鼓等樂器。《獨裁的幾種方式》則是眞實與虛幻的交織,描述主角生活在機器、資訊、媒體會隨時侵入的空間裡,無法分辨世界及周圍環境的眞實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那個劇團八七年秋季大戲《流浪三部曲》之《惡質好人》

    某城市的大同里,是一個敦親睦鄰、和樂相處的模範社區,一日,一群長久爲社會弱勢族群工作善心人士決定捐地,在大同里成立一間以服務流浪漢爲主的快樂屋作爲流浪漢洗滌、食宿的據點。起初,大同里民以「人溺己溺」的精神看待「快樂平安」的成立,但不久以後卻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完美。 《流浪三部曲之惡質好人》這齣戲由那個劇團團員集思廣義後所呈現,作品中將討論現代社會急速變遷中,人無法忍受時代壓力,渴望離開人群,擁抱自由的同時卻又無法脫離社會藩籬獨處的窘境。劇中編導將對流浪漢提出一種新人類的另類觀點,並加入道敎中特有的宗敎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陳怡彤的《傻人戲》
    戲劇

    以物件訴說記憶 用城市書寫生命

    《一城一命:戀物癖日記》結合三位台南在地資深劇場演員,取材個人不同城市的生命經驗、空間記憶,融合「物件劇場」的美學概念,在單一命題下,發展三齣獨角戲創作,串連成一整場看似獨立,實則透過物件連結呼應的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台南在地的「那個劇團」, 選擇以百年歷史的古蹟「公會堂」為舞台,呈現改編自古老印度傳說的《鳥語男孩》。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鳥語男孩》 古蹟裡搬演的印度傳說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持續開發台南在地的非傳統表演空間。為今年藝術節揭開序幕的「那個劇團」, 選擇以百年歷史的古蹟「公會堂」為舞台,呈現改編自古老印度傳說的《鳥語男孩》。藝術總監楊美英表示,演出將以空間既有美感為基礎,加上簡潔的構造物建立舞台的不同區位,搭配若干自然現成物,構成戲中的場面變化與戲劇情境。 《鳥語男孩》邀請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擔任導演,劇情起點的景象為一幅大自然的和諧之歌,有一個原本可以和鳥類溝通的小男孩,面臨身邊親友們的誤解、壓迫與戕害,終於身心潰散,失去了寶貴的天賦能力,情節純真如詩,卻又深沉殘酷。向來擅長肢體敘事的江譚佳彥,將結合吟唱、舞蹈、肢體、詩化語言等元素,透過旁白敘事、角色扮演等手法,表演者的動作表情眼神指涉,轉化、改變表演空間的設定,豐富並活潑既存表演空間條件的意涵,文本、形式與特定場域,彼此對話,相互呼應。

    文字|王婧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台南房厝新舊交雜,看似混亂,實為緊密相連,形成堅實的社區型態。
    台灣行脚

    舊牆綻新枝 台南表演藝術團體概況

    台南,一般大衆對它的印象可能就是「小吃」、「古蹟很多」。然而這個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譽的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力絕不僅僅表現於為數衆多的觀光據點而已,更從一般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斷透發而出。其中最重要的表徵,即是台南市的都市型態。

    文字|江世芳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南風劇團《時間之書1905》雖說以時間為題,内容還是不脫人的感情、關係。
    南部劇場

    從原生自發到模擬複製?

    近五年,一股肢體意象風吹襲島嶼之南,不少劇場創作者不約而同陸續推出 類舞蹈劇場或標榜情境、意象塑造的作品。高雄的BABOO、台南的吳幸秋,堪稱這一波肢體意象風潮中値得注目的焦點,兩人於十月中旬同時推出新的作品,不僅延續個人用心整合視覺與聽覺因素的創作手法,也各自面臨不同的新考驗。

    文字|楊美英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華燈劇團」演出《Illio Formosa!)中的決鬥場面。
    台南

    台南小劇場的新樂園──談95'華燈戲劇節

    一向被認爲文風保守的台南,三、四月在「華燈劇場」悄然的展開了「華燈戲劇節」,邀請台北、台南兩地小劇場團體舉行聯展。

    文字|劉慧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