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愛路202 號蔡女士收》(方憶芝 攝 斜槓青年創作體 提供)
戲劇

到地方看戲,然後回頭

關於劇場會遇地方後的技藝思考

那個劇團《漫步心營》 2023/05/27 15:00 台南 新營第三公有市場與綠川周邊

斜槓青年創作體《博愛路202號蔡女士收》 2023/05/28 10:30 屏東 遺構公園

身聲劇場《仙鬥》 2023/07/16 17:00 彰化 孔子廟

不二擊聲音製造所《半線譜》 2023/07/29 17:00 彰化縣政府大廳(雨備場地)

2023噶瑪蘭小戲節《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 2024/08/27 13:00 宜蘭 羅東工場

賴翠霜舞創劇場《舞到巷弄》 2023/09/16 18:30 台南 安南區公親寮

劇場與地方會遇,產生一系列關鍵詞:移動、漫遊、在地素人、限╱現地、特定場域、日常與非日常,而隨後開展的書寫:真實虛構的交錯想像、身體移動的感官經驗、人地交織的關係美學等評析,吾人想必也不陌生。本文意不在重新說明劇場與地方會遇的潛在力量,而在透過作品回頭省思。若我們都同意劇場與地方的會遇,迥異於地方的走讀導覽、書寫研究、創生發展乃至於觀光旅行,必然是因為劇場是具選擇性與創造性的過程,需要千錘百鍊的技藝,調度感知、結合思想,值得細思慢想、縝密磨練。另一方面,不論以存有論或認識論來思考地方,前者視之為世間萬物,涉及具體的物質環境;後者作為認識世界的方式,意味地方是經驗與意義的組構,可能是在某地每日履踐身體產生的依附與習慣,或是初來乍到受到特定環境刺激並結構化接收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擷取方式、社會關係的產製、空間的生產息息相關,因此分析作品對地方概念的使用、如何帶領觀眾思考地方,方能從外在形式到內核思維檢視其是否環環相扣、互為表裡。

說故事的各種方法形貌

身聲劇場的《仙鬥》在彰化孔子廟埕上演,以漢文化為建城敘事開端而下的彰化三百年史,透過史蹟生產地方記憶,符應文化治理的想像。但《仙鬥》在敘事文本上突圍,以道教故事中周公與桃花女輪迴投胎人世的相鬥,交織彰化歷史的更迭,統治者或族群的打鬥輪替、城宇樓台的興建傾頹,對應更遙遠的故事,玄天上帝的器官分離為蛇精與烏龜精——分離與區辨正是人類意識的起源——天與地、光與暗、晝與夜,代代不歇的對抗與斡旋,都可以是人類經驗的過程轉折、思想啟蒙開始的映照。身聲劇場合歌舞樂以說書敘事,擊鼓而歌、鑼鈸相應、大旗揮舞、面具演繹,音聲節奏與畫面調度精采緊湊,《仙鬥》展示了移動漫遊絕非必須,觀眾沉浸入神,憑藉文本與表演的勾引,想像更加豐饒玄秘的地方歷史。

當故事不以敘事而替之以模擬,角色現身、情節浮現,《知夢》與《博愛路202號蔡女士收》(後簡稱《博愛路》)皆如是。前者為2023噶瑪蘭小戲節的演出之一,觀眾帶著耳機繞行宜蘭羅東工場一周,成為受閻王審判之主角附體的凡人肉身,回溯其應當懺悔的一生。以手機與App「Urban Baker」為中介,角色只以聲音出演。App存在感不低,發出特定音效時必須低頭察看手機上的畫面與訊息:現場照片搭配路線指引,如操場圖與「請回頭、走出隧道……,看到前面的操場了嗎?」,按下「我看到了。」的按鈕,下個指令、對白或敘述繼而出現:看看左邊的建物,請待在此處回想一下背叛同志的往事,回覆鍵則寫著「這真的像是我在羅東造紙廠工作的地方」,科技中介的設計很顯然會影響閱聽者的感官接收,正因Urban Baker一關一關的步驟引導與反覆執行的確認按鈕,使演出像是RPG闖關,現場被照片平面化,二維的資訊接收反覆打擾三維空間的感官訊息,本該沉浸的現場與敘述便時時從提示指令中抽離。

沒有科技媒介,斜槓青年創作體在屏東遺構公園的老眷村房舍結構體演出的《博愛路》可說相當「原始」,符合三一律的劇本略過此地的前世今生,選擇另說一個新故事。參天大樹依附斷壁牆垣竄向天空,春嬌雜貨店傍牆開張,北漂青年廷芳因母親生病之故,時隔數年返鄉,意外發現媽媽竟然經營著Podcast節目「阿嬌的樹空」(tshiū khang,樹洞),勾起她對母親生活的好奇。戲中出現具屏東共鳴的特產金松辣椒醬,還砲聲隆隆戰南北——南部粽與北部粽、以及「肉圓只有兩種,不是蒸的,就是假的。」都展示出具有根著性、劃出區域邊界的地方;同時,憤怒台北人為何不知道「屏東不等於墾丁」,或在台北大包小包搭捷運被白眼,對照見到陌生人大喊「著賊偷!」的緊密鄰里關係,地方一方面受到移動性、均質化與城市資源拉力的挑戰,一方面又尋求一種真實、根著關聯的認同感。

卡式錄音機(帶)、充滿人情的柑仔店確實召喚一種舊日溫情,使家園趨向浪漫,但《博愛路》並沒有陷溺、緊鎖於懷舊的地方情懷,原因在於其戲劇文本意旨明確,作品緊扣父母子女之間無法直接言說的扞格:廷芳踏訪鄰居的旅途中,遇見想與兒子合開咖啡店而苦惱的牛伯,與執意為北上女兒準備地方特產的母親,像一座反身鏡,映照也揭露母女二人說不出口卻懸宕在內心的感受。另則,本作清楚解讀物質環境遺留下的痕跡,扣合劇本內容與表演文本,廢屋老樹包圍起如樹洞般的空缺與「阿嬌的樹空」互為隱喻;觀眾隨指引進到屋體內部,所踏之磁磚、穿越的窗骨猶存,凝縮於物質上的家屋記憶被重啟連結,空間意義被再次生產安置。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