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時雅玲 誠實的身體 如純真的孩子
因為受傷、因為生子,時雅玲在每個階段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是很誠實的。」身體構造造成長期的錯誤使用,她在受傷後檢視修正;懷孕生子對身體造成的巨大變化,讓她重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溝通身體誠實,一如純真的孩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張逸軍 身體髮膚 文化與時空悠轉的和諧
在太陽劇團《超越極限龍獅》中演出「火」一角,張逸軍經歷了時空的遷徙與差異的生活和文化景觀,也透過角色,重新省思與了解自己的身體意義,他說:「身體對我來說,其實是生命的傳承。」文化,透過身體髮膚延續。而多元的身體訓練,東西身體文化的差異,他寬廣看待,「我覺得它是一個harmony(和諧),而不是衝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對身體的要求 舞者僅次於太空人
長期為舞者治療復健的周清隆醫師說:「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除了外型的嚴格標準,一般運動員的體能條件,像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對舞者來說,都是基本要求。而舞者受傷之後,就是要執行「完整的復健」,才能讓舞蹈之路可長可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的秘密,它知道——舞者的療癒百寶箱
縱身舞動後的身體疲憊痠痛,舞者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請這次受訪的舞者秀出自己的常用舒緩小物,包含常見的按摩器材、自製的按摩球、電療器,甚至安定心情的玉石水晶,都是他們療癒自己的良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建築╳身體╳舞蹈 與包浩斯相遇
廿世紀初,原本專攻建築學的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開始對移動中的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他前往德國慕尼黑,研究當時流行的表現主義舞蹈,並設計「拉邦舞譜」,將空間的概念引入當時只注重時間與步伐的舞蹈記錄方式。人們對舞蹈、身體和空間的認識,從此有了重大改變。 同一時期,沃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瑪擔任包浩斯(國立建築學院des Staatliches Bauhaus)的校長。包浩斯是一所結合建築、工藝、與藝術的學校,吸引跨學科人才湧入,從不同層面探究、重新界定人與空間的關係。 身體與空間、建築與舞蹈,自此不斷碰撞、詰問。我們將帶您紙上走訪「空間╳建築╳身體╳舞蹈」的國內外精采案例,看看兩方人馬激盪出何種燦亮的創作火花!
-
歐洲人文筆記
你跳舞,她也跳舞
高爾夫世代的舞蹈工作者,她們都是安迪‧華荷的追隨者,她們最多在心裡對自己說:好吧,你跳舞,但我也跳舞啊。
-
專欄 Columns
你真的看見身、心、靈嗎?
觀者只能在看到舞者的身體/動作之下,用自己的心靈去意會,然後再對自己的感受賦予分析的能力;舞者就更無法掌握台下的觀衆到底心靈起了什麼作用?還是悶得有點受不了?所以,所謂「身心靈」舞蹈算不算真的在展現「身心靈」的境界,那就憑觀衆自己的潛意識判斷了!
-
劇場對談
台灣劇場有沒有「身體」?
他可不可以去學瑪莎.葛蘭姆、學車鼓?當然可以!他當然也可以去演一個提出女性主義問題的戲。可是,身體是什麼?身體能夠達到什麼狀態?它應該怎樣訓練?劉靜敏(優劇場藝術總監) 我們要談內在的身體,就得把腦袋的中樞主導權去掉。台灣現在談「身體」,大部分只是把身體官能化、器官化,「身體」的裡面,其實還有非常大的一個空間可以去探討。王墨林(身體氣象館負責人)
-
系列專題
94回顧
本刊九四回顧系列專題這次將以舞蹈和戲劇結尾。舞蹈今年的表現令人目不暇給。國內原有的舞團呈現了豐富精采的創作,新成立與重新復出的舞團也注入了勇於實驗的新生命,其中以「身體」論與「舞蹈劇場」風爲兩大主軸。來台的外國演出者,也爲這兩個現象加入了不少値得省思的議題。 而去年,小劇場成了媒體焦點。從年初的「甜蜜蜜」的另類藝術節到年末的「人間劇展」,引發了許多討論與爭議。我們將分析去年的戲劇現象,並有評論家「見微知著」式的討論及以創作角度捉出的「滑落說」。 最後,節目排行榜提供了這些舞台上藝術工作者另一種──來自觀衆的聲音與回應。
-
九四回顧
思想的身體乃創作的泉源 當舞蹈遇上「身體」……
近來,在西方價値體系下被壓抑的「身體」,逐漸從舞蹈這個以「身體」爲媒體與工具的領域中恢復與「精神」應有的同等地位。在東方的日本也在戰後發展出從身體深處尋求創作原點的舞踏。台灣一九九四的舞蹈創作者在這些東/西觀念的衝擊之下,各自推出他們以「身體」出發的創作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