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的身體要求甚高。(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疼痛,所以存在—舞者身體論/醫者觀察

對身體的要求 舞者僅次於太空人

訪雲門舞集駐團醫師周清隆

長期為舞者治療復健的周清隆醫師說:「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除了外型的嚴格標準,一般運動員的體能條件,像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對舞者來說,都是基本要求。而舞者受傷之後,就是要執行「完整的復健」,才能讓舞蹈之路可長可久。

長期為舞者治療復健的周清隆醫師說:「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除了外型的嚴格標準,一般運動員的體能條件,像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對舞者來說,都是基本要求。而舞者受傷之後,就是要執行「完整的復健」,才能讓舞蹈之路可長可久。

卅年前,周清隆任職於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時,經由運動醫學醫師吳濬哲轉介,開始為許多受傷的舞者治療、復健。多年來,他也為雲門舞集擔任駐團醫師,對舞者的悉心照料,讓大家尊稱他為「周爸」。精通中西醫術的他,是如何看待「舞者的身體」呢?

舞者要懂得自己身體的條件與限制

談論「舞者的身體」,周清隆先從「外型」切入——不同舞蹈類型,對舞者身體的要求都不同,芭蕾舞的要求最嚴苛,而一般討論都以芭蕾舞者為「標準」。周清隆指出,除了體重,舞者更在意身體質量數,比如體脂肪。國外研究數據顯示,對舞者來說,較理想的體脂肪平均值,男性落在12%,女性則是16%。這與他在廿五年前,統計八十一名國立藝術學院(現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及文化大學舞蹈系學生的研究結果相仿:「當時平均起來,男生一百七十二公分,六十五公斤;女生一百五十六公分,四十八公斤。因為女舞者太高,會找不到適當的搭配,不好抬,也不好練。」

周清隆說:「肥胖對舞者來說是一種殘障。有些中學老師非常嚴格,把舞蹈班同學的身高、體重公布出來,超過要扣分。還有像以前的紐約芭蕾舞團,招收年輕舞者要調查祖宗三代,因為有可能培養到十八歲,突然胖起來,不適合了。因為胖就是罪過,所以國外有些女舞者會罹患厭食症。」

周清隆說明,學者根據人體器官發育和胚胎學來自內、中、外胚層組織發育的特徵,將人的體型分為三種: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內胚層多為體型肥胖者,中胚層的骨骼較強壯,外胚層者大多身材削瘦。三種不同體型,有各自適合的運動項目:芭蕾舞者多屬外胚層,體操選手也是;相撲選手和冬季越洋泳者多為內胚層體型;而其他運動項目,大多以中胚層體型最適合。

不過,能完美合乎標準者,畢竟是少數。加上東、西方審美觀不同,大部分時候,舞者的身體條件,還是要因應不同編舞家的舞作需求,加以發揮。周清隆說:「最重要的是,舞者懂得自己身體的條件和限制,知道自己有哪些弱點,加強訓練,好好發揮,也能表現得可圈可點。」

他特別強調:「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除了相應於特定舞蹈類型、舞碼的風格和需求,一般運動員的體能條件,像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對舞者來說,都是基本要求。

當舞者不可避免之傷

舞者的柔軟度都好,當然,還是有鬆、緊之分。不過,「每個都有問題。」周清隆笑說:「鬆的人,韌帶容易拉到,緊的就容易拉到肌腱,很公平。要跳舞就很難避免受傷,看你拉哪裡。」

根據他統計的結果,舞蹈傷害較常發生的部位頻率依次為:背部、踝部、膝部、足部、髖部、大腿,前四部位所占比例,與國外調查結果類似。顯見舞蹈造成的問題,多發生在背部與下肢。受傷部位的差別,又與舞蹈類型、舞碼動作直接相關。

周清隆以雲門為例說明:「以前的舞者和現在的舞者,所受的傷也不同。以前練習跳到半夜三、四點,過度使用;或像《薪傳》,那些男舞者的正面青蛙大跳,都是賣命,動作很傷。近年的《狂草》,則是蹲著磨來磨去,容易磨到膝蓋半月軟骨受傷。外觀看起來,沒有絲毫激烈的碰撞,但事實上,肌肉都維持等張收縮,動作又忽快忽慢,違反身體自然的運作,很多舞者都會肌肉拉傷。」

此外,如果舞者需要在極短時間內,跳極為不同類型的舞蹈——例如需要紮穩下盤力量的國舞,轉換成要往天空飛的芭蕾——當肌肉的使用慣性來不及調整,就很容易受傷,尤其是年輕舞者。另外,舞者上課時,動作都會注意要左、右平衡,但進入排練、演出,可能要連做上百遍不對稱的動作,更是極度耗損。周清隆說:「舞者的身體都很傷啊!每個人身上,都有十幾、廿種以上的傷。」

暖身不足也是常見的傷害原因。他指出,中心體溫提高兩度,身上肌腱軟組織就可增加30%的延展性,比較不會拉傷。還有些舞者的身體上午還沒醒,如果課程內容與次序安排不妥,身體也難以負擔。

談到舞蹈傷害,他進一步分析,有些家長在孩子年齡太小、骨骼肌肉還沒發育成熟的狀況下,就讓他們開始習舞,這也很容易受傷。另外,像是舞者的心理狀況不佳、心理及情緒困擾,練習及演出場地、裝備道具或舞鞋不良、溫度與溼度通風不好等,也都有所影響。

事後保養就是完整的復健

那麼,受傷了,該怎麼辦?身為雲門舞集的駐團醫師,周清隆除了教導舞者學會自己進行簡單的創傷處理:冰敷、熱敷、超音波等,能及時消腫、止痛,他更強調「復健」、「保養」等概念,希望舞者能跳得長久。

比如,受傷之後,有些人以為不痛就是好了,再回去跳,周清隆形容,「必死無疑」!因為沒有練舞的時候,肌肉沾黏、肌力減退,每天都在萎縮。經過研究,一天的萎縮比例最高可以達到3%,一週下來降到20%,一個月降到50%,不會再降了。但是,再回去上課、跳舞,已經無法負擔原先的強度。如果勉強,更容易產生運動傷害。

他特別強調:「事後保養就是完整的復健。復健是有階段性的,不只消炎解痛,還要恢復關節活動、肌肉力量、肌耐力、協調性……要做不同動作,檢查,順著不同需求去練習,才能避免再次受傷。像是要考試、要表演,沒有完全好轉就硬跳,很容易屢次受傷。肌肉是保護關節的第一道防線,肌力不夠,就容易老是某一個關節扭傷,連續扭個三、四次,可能就是沒有完整復健的結果。」

「當然,藝術不會要求你做正常的事情啦。」周爸坦言。論彈性、柔軟度,舞者的身體條件都比一般人好,但為了完成編舞家的想像,舞者使用身體的方式,更要違反自然法則,也因此出現許多棘手的臨床病症。

有趣的是,周清隆除了從科學分析的角度,提出論證,多年來,他也鑽研所謂的「另類療法」。從身心學的觀點出發,他提出,表演藝術工作者也面臨許多心理問題,像音樂家的壓力指數高於律師、醫生,而臨床上他也觀察到,很多舞者會把壓力「放在背上」,導致背部愈來愈緊繃,受傷就在所難免。

提起他近年頗有心得的「彩光能量自然療法」,他舉例說明:透過儀器顯現的「光」,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意志力」:「像古時候的內功高手,散發出來的氣,能夠掌握別人。表演者就要學這種力量,舉手投足,發揮出能量。」

「看病時,給正面訊息,病人就會好。」周清隆說,像「你痛不痛?」的「痛」,就是負面訊息。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書中寫道:「要處理真正不健康的東西,人必須盡量健康才行。」對於表演藝術工作者,尤其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舞者」來說,「身體的健康」絕對是一切的基礎。而周清隆所指的,「舞者的身體」,又遠遠穿透我們原先所想像的肌肉、骨骼、脂肪了。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