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秀偉淨化心靈回歸自然的作品《生之曼陀羅》。(吳明哲 攝)
九四回顧 系列專題⑤/九四回顧/舞蹈

思想的身體乃創作的泉源 當舞蹈遇上「身體」……

近來,在西方價値體系下被壓抑的「身體」,逐漸從舞蹈這個以「身體」爲媒體與工具的領域中恢復與「精神」應有的同等地位。在東方的日本也在戰後發展出從身體深處尋求創作原點的舞踏。台灣一九九四的舞蹈創作者在這些東/西觀念的衝擊之下,各自推出他們以「身體」出發的創作路線。

近來,在西方價値體系下被壓抑的「身體」,逐漸從舞蹈這個以「身體」爲媒體與工具的領域中恢復與「精神」應有的同等地位。在東方的日本也在戰後發展出從身體深處尋求創作原點的舞踏。台灣一九九四的舞蹈創作者在這些東/西觀念的衝擊之下,各自推出他們以「身體」出發的創作路線。

「身體」旣是編舞家創作的媒體,也是舞蹈家表演的工具,沒有它,舞蹈創作就無法進行與存在。但在新的舞蹈創作理念中,「身體」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此一觀點,它不只是媒體與工具,它更成爲創作的泉源,可思想的身體(the thinking body)。透過存在的現象,編舞家以敏感與尖銳的知覺去觸探深層的自我,並作自我的認知、吿白與剖析。這正是今年舞蹈創作的趨勢與潮流。

女性編舞家對身體的吿白

對女性編舞家來說月信、情慾、落紅、懷孕、生子是女性生命的經歷與過程,它們有意識、無意識地成爲女性編舞家創作的泉源,從林秀偉的《生之曼陀羅》與何曉玫的《盛開之前》都可看到女性對自我身體的認知與吿白。而陶馥蘭的《歐蘭朶》則闡釋女性受困於肉體、情慾與物質的束縛的痛苦中。與瑪麗.書娜的《牧神的午后》相同,解脫女性的痛苦之道是以肉體的蛻變與叛逆來達成,雌雄同體於是出現在他們的舞作中。

日本舞踏旋風的侵襲

今年最震撼舞壇的「身體」旋風是來自日本的舞踏。強調深層存在主義的舞踏,意圖從現實的空間中跳脫出來,回歸到身體深處的原始起點,並將身體下部蘊藏的色慾轉化爲對土地富饒生殖力的愛戀。土方巽認爲「暗黑」是一種長久以來被排除的身體記憶,可以用來顚覆肉體黑暗處。「色慾」的手段即是「物化」,就是將「身體」變身爲動物、草木或任何自然界的原素。與此創作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瑪麗.書娜的《春之祭》,爲探索生命的同時存在與神秘,舞作中的舞者如同大自然中某種生命力旺盛的動物或微生物,藉著物化將身體回歸到生命的原點。

大野一雄與土方巽同爲日本舞踏的濫觴,他強調舞踏的創始精神在於讓身體自由地表達自己。舞踏的深奧與黑暗是一種隱藏於身體深處眞誠的美,觀衆不能單憑外在的形象來欣賞它,應與舞蹈共同傾聽、分享生命的眞實性、殘缺、醜陋、貪婪、愛慾與叛逆,如此舞踏藝術的最高境界花朶(Hana)才能嫣然綻開於舞者與觀衆之間。

新的肉體/精神二元論

在笛卡兒的二元論中人的肉體與精神是分開的,肉體的存在是負面的,是憑著天然的慾求而活的。精神或靈魂是高於肉體的,它主宰人一切的活動。然而學者柯寧.威爾索(Colin Wilso)認爲這個觀點非常不適用於當代的舞蹈藝術,而提出了新的二元論,他說「身體」是具有正面價値的,從舞蹈現象學的角度來看,身體是屬「全然活著的身體」(lived body),它包涵意識、知覺與思想存在於那不可分離的靈(soul)、魂(mind)、體(body)中。這種主張與約翰.馬丁(John Martin)的meta-kinesis相呼應,meta引自meta-physics,即形而上的意思,kinesis引自physical movement,即身體的動作。他認爲舞蹈是一種融合精神與動作爲一體的藝術,缺少其中任何一方,舞蹈就成爲一個空洞的名詞。

相由心生、身心合一

《流浪者之歌》是雲門秋季公演的重頭戲,林懷民不再注重動作的難度與繁複性,他力求相由心生,尋求解脫者的無慾世界,舞者徐徐緩緩的動作如慈悲的擺渡人,欲將觀衆引渡至心靈深處的淨土。此時身體已脫離了性別、特徵與榮形美貌。爲了達到老僧入定般的境界,舞者藉著打坐唸經使自己的心靈與身體安靜下來,這種反常的安靜帶給觀者極大的凝聚力,而不得不全神貫注去思索舞者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另外兩位主張相由心生的舞蹈家是劉紹爐與林秀偉,他們根據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去發展自我的身體語彙,劉紹爐追求「氣、身、心合一」,林秀偉注重「氣韻合一」,基本上太極的吐納、氣功的運氣是他們淨化心靈回歸自然的創作哲學;藉著圓融運轉的氣,與回歸自然的情,心平氣和地產生氣、韻、生、動的舞蹈肢體《奧林匹克》與《生之曼陀羅》。

當有些編舞家企圖放棄傳統的技巧與繁複的身體動作時,有些編舞家卻想繼續開展身體的多功能用途。美國現代舞的理論家杜麗絲.韓福瑞曾提出將音樂視覺化(music visualization)的見解──即是將音樂的每一個音符以動作淸楚地顯明出來。年輕的台灣舞者也有不少人是韓福瑞的追隨者,尤其在現代芭蕾方面伍蔓麗、蔣秋娥和李淑惠都作過這樣的嘗試,然而在現代舞方面何曉玫更將國字的字意與字音以身體的符號來代替,《伊疑以憶》以國字的四聲爲媒介而觸發的肢體語言即豐富又逗趣。

再看裸體風波

今年傳統舞蹈美學的終結者,除了來自日本的舞踏外,尙有來自法國的瑪姬.瑪漢與來自美國的「骨迷宮」。瑪漢的作品《May B》暴露了生命的虛空、貧乏、疏離、鬥爭、憤怒與無奈。衣衫襤褸、形容枯槁、姿態醜陋是此舞的特徵,雖與傳統的美學背道而馳,對有心人來說生命眞實的一面是極感動人的。「骨迷宮」是屬西方的舞踏,以裸露的身體坦誠地與觀衆對話。「它們美嗎?」、「是色情還是藝術呢?」成爲藝文界人士討論的主題,也成爲主政者傷腦筋的問題。希臘人相信人與神同形同性,人的身體是神最完美的創造,所以大部份的西方民族以珍愛的心態去接受自我的身體。然而在台灣,傳統的觀念是羞於將身體完全顯露在他人面前,更認爲裸體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要一般人放棄此觀念在短時間內甚難。

回顧一九九四年舞蹈與「身體」之間發生的故事確實林林總總,他們不只豐富了愛舞者知性與感性的生活,同時也提醒我們重新去思考身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値──我們所擁有的是能思想、有意識的「身體」。

 

文字|江映碧  文化大學舞蹈系講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